【核心提示】无形中的大手将每一个清泉都难以避免地变成温水,一些人背离自己的惯性,勇敢地跳出去寻找能让自己更容易伸展的地方,他们未必会找到更好的,但至少肯定不会与池子一起慢慢死掉。
孙鹏离开微软亚洲研究院加入小米这件事既是偶然,又是必然。
2010年在微软的最后几个月,他越发意识到自己想做什么——面向中国市场的接地气的移动互联网产品,也越来越坚定地意识到在微软他不可能实现这个向往。即使不是小米,他也必然会离开微软,加入其他什么移动互联网公司。
偶然则是他加入的过程。2009年底,他去美国西雅图微软总部出差,当时收到还在北京Google研究院的林斌发过来的一条短信,问「最近如何,有没有时间见面一起聊聊?」这条短信的言外之意是,「想不想换工作?」事实上,当时林斌已经跟雷军合计出做手机的想法,正四下找人。等到孙鹏回到北京就第一时间给林斌发短信,却得知林斌只有当天下午的时间,于是他们果断约了见面,接着就是两次见雷军,孙鹏成了小米初创员工。
那次去美国出差是孙鹏唯一一次开通国际漫游,于是收到了林斌的短信,而且他们在两个时间和地点唯一都有交集的一个下午见了面。现在想来,只需要一念之差,今天的孙鹏就可能不会坐在小米的办公室里,这家在某种意义上真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世界的公司。
偶然性和必然性纠缠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世界今天的样子。从每个个体的微观角度看,世界是偶然的,但谈论偶然性除了让人长叹一声之外再也难以有其他评价,而宏观上则每件事都显露出它的必然性,比如科技类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衰落,人才的出走,微软可能是其中最典型的。
这是最早涉足中国的巨人,当其他巨人都只在中国放一根小指头时,它甚至放下了整只脚。即便如此,还是无法阻止像孙鹏这样的人离开它的必然性,因为大势不可挡。大势在每个个体的选择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并像水流过一样留下痕迹,顺着这些痕迹回头去看那个大势,能帮你在关键时刻做出更为有利的选择,因为历史总是押韵的。
茨威格说,改头换面,卷土重来。
选择微软
2005年孙鹏从中科大研究生毕业,在这届毕业生面前有三个选择,出国留学,或者选择深圳的华为、中兴等IT企业,或者微软。在软件工程领域,当时Google还没进入中国,腾讯、百度并不如今天这样强大,微软成了孙鹏最好的选择,他进入微软亚洲工程院。
「高大上」是他对这个地方的第一印象,当时正是微软亚洲工程院最好的时候,每年没有人员限额的快速扩张,之后的工作经历也让他充满感激。
「微软有非常好的工程师培训,而且所有培训都是全球一起的。同时,微软中国做的项目也跟美国总部同步,意味着你写完代码之后跟你一起review的可能是美国总部的人,这样言传身教给我很多工程思维,而这些都是国内公司没有的。」孙鹏回忆。
类似的故事和感受发生在每个当时选择微软的年轻人身上,这些人包括现在的唱吧创始人陈华,小米合伙人之一黄江吉,小米米聊产品研发经理范典。
1996年,人称「KK」的黄江吉进入美国微软总部当实习生,上班第一周他递交了在微软的第一个代码,对这个不超过200行的小代码,KK想交上去就可以下班了。事情完全不是想的那样。微软有代码审核流程,每个人的代码都会安排好几个人来审核。对KK这个实习生,审核他的人包括3个资深工程师,KK当时的老板,再加上2个实习生,一共6个人。这200行代码经过审核之后,每一行都红了。「当时我特别担心他们会问:你到底是怎么进来的?」这件事给KK的印象极为深刻。
每一个进入微软的人都会记住自己的代码第一次被审核的过程。进入微软之前已经有创业经历的陈华对此也深有体会。到了微软后发他现,大公司对代码的标准要求,所有东西的注释要怎么写,文档怎么弄,都会进行规范。陈华说,「以前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到那儿之后必须有规范,所以最后我被扭过来了。」
跨国公司的规范和经验对当时还很稚嫩的中国科技互联网行业而言极为宝贵,它培养并锻炼了一批软件人才,如王坚、林斌、黄江吉、孙鹏等人,他们将在微软受到的训练传承到小米、阿里巴巴、百度、腾讯、金山软件等这些本土互联网公司中。
小米的孙鹏说,「小米一开始就有代码审查,保证每个人写的代码差不多,不应该有个人风格,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延续性。」
$page$离开微软
2008年底是KK最焦虑的时候,当时微软将第一竞争对手从黑莓转到苹果。在此之前的2008年7月,苹果发布iPhone3G开启移动互联网时代。
黄江吉说,「作为任何一个公司的一员,最大的焦虑来自于公司在你特别关心的领域走得慢,当我们看到苹果在移动领域发展很快的时候,我们特别焦虑。他们有的资源我们都有,他们有的人才我们也有,但为什么我们不能做的更好?」
移动互联网正是KK特别关心的领域,这直接影响到2005年他从美国微软总部来到微软中国的决定。微软中国打动他的是WindowsMobile部门,他说当时这个选择很简单::第一,觉得中国是一个大风口;第二,在中国移动是非常非常大的一个机会。
所以在微软中国时,他努力推动微软总部更加关注中国市场,更加关注中国市场里的移动市场。这确实也有一些成绩,这个部门在中国从一个人到高峰时200人的团队,这在微软分布于全球的Mobile分部团队里最大的。但作为大公司在海外的一个分部,微软很难如KK所期望的那样将中国作为主战场。
2009年底微软总部的一个决定则彻底断绝了这种可能性。当时微软决定重振WindowsMobile的开发,决定将分散在各地的开发都集中在总部。加上2008年的经济危机导致美国失业率升高,对微软而言,在美国招人变得更容易、更便宜,也就没必要将人放在中国了。
感受到这种焦虑的不仅是KK所在部门,当时孙鹏所在的Pink手机部门也是其中之一。Pink是微软收购的一家手机厂商,这家公司的手机特点是时尚,微软希望在收购后重新开发一款面对年轻人是的手机,主打社交功能,比如一键分享到Facebook。孙鹏在其中做的非常痛苦,一方面是公司在这方面投入并不大,另外还有复杂的内部斗争。最终结果是,Pink上市后改名叫「KIN」,但因为做的太烂刚上市就被取消了。
这两位都是抱着做事的态度进入的微软,可是当移动互联网大潮来临时,发现微软并没有准备好,而他们又太怕错过。坐在小米办公室的黑色沙发上,交叉着双手的KK说的非常诚恳,「我最怕的是错过一些机会,一些你明明看得见的机会,比如移动互联网,你明明知道移动互联网是最大风口,但在微软里面你知道你会错过它。中国、移动、互联网,这三个点错过的话是不可饶恕的。当你看得见而且有资源和能力去做而不去做的话,这是不可忍受的,所以离开是必然的,做小米也是必然的。」
这些人对这个大势的追求与微软作为跨国企业的本性是相悖的,当外界的诱惑越大时,矛盾就越发凸显出来。同为管理者的金山软件张宏江对此非常理解,他曾任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他说,「如果我是鲍尔默,我也不愿意把团队分散在全球各地,如果能在一个地方最好都在一个地方。」他举了其他跨国公司的例子,比如Google在中国的研发团队几乎缩减到没有了,苹果在中国则完全没有研发团队,将团队集中在一个地方,不仅涉及到效率的提高,也包括文化的统一。
但对这些希望做面向中国本土市场产品的人来说,像微软这样的跨国公司渐渐成了要逃离的牢笼。
跳出温水
2005年一位离开微软的老同事对张宏江说的一句话一直在他脑子里挥之不去,那位有10年经验的微软老员工说,「咱们在这儿就是温水煮青蛙」。
刚开始听到这话的张宏江体会并不深,因为当时他主导的微软亚洲工程院正如日中天,他知道「温水煮青蛙」的宿命会在某一天到来,但没想到比他想象的要快得多。
5年后的2010年张宏江意识到,「如果想再做事情就需要换地方了」。继续留在微软,意味着将慢慢进入退休状态。跟12年前他从美国回到中国一样,一旦心思开始松动就再也不会满足于现状了,他在等别人找过来。
可是在2011年雷军真的找到张宏江希望他去担任金山软件CEO时,张宏江的第一反应却是不行。「不是因为离不开微软,而是怕自己做不了这个位置。」他说。
从当初给张亚勤承诺回国至少待3年到2011年,一眨眼他在微软度过了12年。
微软,这个科技行业曾经的绝对霸主自成王国,虽说它在中国,但事实上与中国互联网环境隔绝。在QQ成为全民使用的工具、腾讯跃升为巨头的时候,张宏江都一直没有QQ号,直到后来为了开通腾讯微博才申请了一个。「因为微软用的是MSN,微软什么都有。」张宏江说。
这是很多人离不开的原因,他们身处微软这个巨人体内,失去了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能力。我曾经与一位微软极为资深的工程师交流,他竟然从来没听说过小米这家公司。这种对外界变化的无知带来的一个直接反应是对新事物的否定。张宏江还记得当时在微软时,他们内部聊天都视360这种公司为野路子,都为跨国公司的正规和完善感到骄傲,但情况在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
孙鹏直率的说,「当年无论在待遇还是专业性上微软都胜过国内公司,但现在反过来了,现在选择腾讯、百度、阿里,甚至小米都比微软好。」
也许很多人看到这点,但要跳出温水其实很挣扎。一个有趣的现象是,2006年陈华拿到投资后从微软辞职时,所有同事都表示支持,觉得他应该去做酷讯,「这个项目太好了,不做是傻子」,他们说。可当陈华想拉他们一起做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一个都没拉到」,陈华说。
他总结,是因为他们「待的太舒服了」。在微软做研究,做也是比较前沿的项目,又没什么营收压力,公司各种福利待遇又都很好,很自然让人想一直待下去。
就是这种温水效应让张宏江觉得后怕,他说,「我一直安慰自己我还在做事儿,这里待遇很好,老板也信任你。这些虚的东西非常有麻醉作用。」
可对继续留在温水里的青蛙,舒服的日子总会到头,这其实已经发生在了某些跨国公司中。一位在IBM中国工作14年的经理级别高级员工曾以为自己会在这家公司做到退休,没想到却在14天内迅速收拾东西走人,他写道,「我一直以为我会在公司干一辈子永远不离开,但是很多事情不是一个人的意志所转移的,无形中会有一只大手推动着你前进,无法阻档。」
无形中的大手将每一个清泉都难以避免地变成温水,一些人背离自己的惯性,勇敢地跳出去寻找能让自己更容易伸展的地方,他们未必会找到更好的,但至少肯定不会与池子一起慢慢死掉。这种选择离开的必然性带来了无数可能性,每一种偶然都可能会诞生下一个小米这样的公司。而那些留下来的,早晚也会与池子一起被遗忘。
最后,大公司必死,创新者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