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可穿戴设备的团队和产品众多,但为什么没有很多都没能生存下来?可穿戴设备的门槛到底在哪里?
今年可穿戴设备可谓风生水起,截止到今年为止,加入的可穿戴设备开发的国内外团队早就超过上百支了,也有不同形式的产品推出到市场,但是多数的产品面临的命运是用户使用没超过三个月,有些甚至不到一个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了么?目前(注意是目前)可穿戴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呢?
是续航能力么?不是。续航能力的问题的确影响可穿戴设备的使用效果,但是倘若你定位好产品的功能,不是一味追求多而全的话(比如定位好记录运动睡眠等核心功能),使用超低功耗单片机+传感器,再加上小的锂电池甚至纽扣电池,都可以将产品的续航时间达到两周,一个月甚至更长;倘若你要做一款平台级的可穿戴产品,那只好等待电池技术的突破了,否则要么续航时间太短,要么产品体积就大了。
是记录准确与否的问题么?也不是。目前传感器去记录步数的准确度已经比较高了,只要你用心去做,收集数据建立好模型,就可以优化的不错;如果你是想记录准确消耗的热量(卡路里),那就需要好好学习一下运动医学的知识,并积累足够的数据模型,单纯去调整加速度传感器的参数,或者加上一个陀螺仪去优化一下,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
笔者认为更关键的是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可穿戴设备需要分析一下能解决用户的哪些需求。也就是产品设计中常说的「痛点」问题。所设计的产品是否能够解决用户的强需求,能够获得足够的用户粘性,而不至于新鲜感一过,就被束之高阁或者送人了。这是目前可穿戴设备的最大最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用户的强需求,不能形成持续的用户粘性。
2.要解决用户在使用产品适合投入的精力和时间。目前的可穿戴设备为了获得足够的功能和体验,需要用户不断的对产品「服务」,需要有不少的操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功能模式的切换(运动、睡眠模式等),如果忘记了切换,就无法实现对应功能的记录;数据同步,虽然有无线有线等数据传输方式,但是不少产品做的数据传输和同步体验不够好;续航能力低的产品还需要经常需要用户充电。所以用户在使用可穿戴产品时,需要有经常性的服务投入,「投入产出比」低也是导致用户不能持续使用的原因。当然有些产品已经在这方面做了改善,提升算法识别能力,自动识别用户的状态模式,比如运动,睡眠等模式,无需切换,国内外团队都有加入这个功能的(为避免广告嫌疑,隐去团队和产品名称)这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努力的方向。
3.佩戴舒适度。目前多数的可穿戴设备的佩戴舒适度普遍较低,比如GoogleGlass的发热问题,手环类产品的设计和材质与传统手表相比,舒适度很低(不仅仅是Fitbit的过敏问题)。像多数手环类产品,都有记录运动的功能,但是运动时用户有出汗现象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笔者使用过不少的手环类产品,但是真的很怀疑,产品设计时是否考虑了出汗情况下,佩戴的感觉?如果你是开发者或设计者,请不要只在空调房间设计选择测试产品,要理解你的目标用户,要体会使用最普遍的场景,如果是记录运动的设备(目前多数产品都有针对这个领域的功能),亲自戴上去跑一跑,试试出汗的时候,你还想带着它么?就知道为什么用户过一段时间不再使用了。
但总的来说,随着市场的不断培育、技术的不断突破,可穿戴设备还是会有非常可观的发展和市场空间,但是前提是做出用户真正想用,并愿意长期佩戴的。所以作为设计者们,一定要非常仔细的考虑用户的需求,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什么强调的是目前,是因为接下来的问题和讨论,是围绕目前的现状和技术条件讨论的,未来的可穿戴设备绝不拘泥于此,需要更广阔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