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微博上讨论激烈的一则消息是:被微软收购的诺基亚大幅裁员,仅北京有2400余名人员裁撤,相关合作单位也有数千人遭受波及。很多员工纷纷组织抗议,看着那些年龄颇长、挂着工牌、拿着印着抗议口号A4纸的诺基亚员工,让人有种深深的悲凉感。
我还清晰的记得,我刚大学毕业时,去找湖南华为办事处的一个朋友,诺基亚和他们在一栋楼,结果我误入了诺基亚那层,穿着修身职业装的漂亮前台和印着NOKIA巨大LOGO、品味不俗的装修,让当时刚大学毕业不久的我很惊叹不已,这才几年时间,已经完全没落了。
被称为现代最伟大的思想者之一的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在其著作《黑天鹅》中提出过一个著名概念:“黑天鹅事件”,泛指是事先无法预测,但是影响巨大的意外事件。事件的发生,推翻了人们根据历史经验得到的一切认知。这个概念来源于一个故事,欧洲人一直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直到在澳洲发现了黑色的天鹅。一只黑天鹅的出现,推翻了人们根据几百万只白天鹅得出的结论。这对于长期生活“前著名”外企诺基亚的员工来说,无疑就是整个人生中的“黑天鹅事件”,这会极大影响到他们以后的生活甚至一生。
针对黑天鹅事件巨大的影响,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他另外一本著作《反脆弱》中提到:“脆弱的对立面不是坚强,而是反脆弱,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既然黑天鹅事件无法避免,那就想办法从中获取最大利益,每一件事情都会从波动得到利益或承受损失。脆弱是指因为波动和不确定而承受损失。反脆弱则是让自己避免这些损失,甚至因此获利。”
这里面有个很有趣的案例,可以和诺基亚裁员对比着看看:有两兄弟约翰和乔治,约翰多年来在一家银行任职,有一份看起来很稳定的的收入,还有其他福利。乔治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收入时多时少。两者相对比起来,出租司机确实由于天气等不确定性,看起来确实没有银行的白领工作稳定,事实是这样吗?
《反脆弱》提到:人们在生活中的核心错觉,即认为随机性是有风险的,消除随机性,就可以消除风险。类似于出租司机的职业,没有什么事件能够一下子完全切断其收入来源,因为他们具有强韧的抵御变化和适应能力(有人用的词是“耐操”,很形象),这种角色和创业者有惊人的相似性,创业者面临的是系统性的工作、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超人的抗压能力,灵活的变通和适应能力等等。而对于约翰那样的高级白领来说,他从事的是一个庞大工作链条上很小的一部分,在数十年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温室效应使他抗风险能力大大下降。在后来,约翰遭遇了可怕的金融危机,他在50多岁失业,这对他来说简直是毁灭性打击。
为什么当危机发生时貌似很稳定的高级白领,会变得一下子束手无策?根本原因就在于高级白领意识里平时会刻意规避不确定性,极度厌恶风险。在数十年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他的工作技能和成长在某个时间其实已经停止增长了,抗风险能力大大下降,而且他只是一个环节的很小的切片,对组织形成了高度的依赖性。一旦他的工作有波动,他用来应付风险的能力是很有限的。看起来很稳定的工作其实很脆弱,因为他不仅没有反脆弱能力,甚至丧失了基本的应付能力。
诺基亚、宝洁、MOTO等老牌外企裁掉的这批人有很多共同特点:年龄不小、习惯了舒适的环境、欧美式的管理方式和思维方式、身价不会低、自尊心和优越感很强、对环境和组织依赖性很强、民企或者创业公司很长时间在他们入职清单中连备胎都不是。这些人就像电影《后会无期》里被主角江河放进锅子里的那只青蛙,当意识到所在的环境有危机甚至是要命时,刚挣扎几下,现实巨大的盖子却把他们直接拍回了热锅里。
在互联网圈子,一直有个讨论很激烈的问题:到底呆在腾讯等这样的大公司还是选择自己出去创业?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大公司呆着,名气大、福利、奖金、分红等各种利好,大树底下好乘凉;出去创业,资金、发展、人员等各种问题,甚至连明天的午餐都不知道在哪。在诺基亚抗议裁员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很多40多或者50多点的人,如果没预料错,这些人应该是准备在这养老度过的,没想到事情突然变化了,补偿再合理,也没法替代工作,心理不能接受是可以理解。但是落到这般田地,和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不是有很大关系呢?
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一个组织或者别人身上,殊不知,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这个时代,任何中心和机构、组织、权威都有被解构和颠覆的风险,一个组织和他人的防御能力都有限时,这种寄托根本没有任何抗风险能力。之前有人调侃:看完《集结号》才知道组织不可靠,其实,组织是一直不可靠的,只有自己的反脆弱能力加强才是最可靠的,现在的诺基亚、刚刚被打入冷宫的腾讯微博、被打包出售给京东的腾讯电商、还有之前的戴尔等等,生动的案例不胜枚数。
最后说一句:诺基亚员工的“讨伐微软的战斗檄文”写的真烂,几千里面就不能找一个文字写的好点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