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几天的8月12日,北京市交管局一纸“关于严禁汽车租赁企业为非法营运提供便利通知”的租车管理新政,给欣欣向荣的商务租车业务泼了一瓢冷水。
《通知》严禁用于汽车租赁企业经营,并禁止汽车租赁公司配备代驾司机,这意味着会对借助互联网和手机软件预约租车的行为加强监管。此举对已成气候的商务租车APP易到用车、Uber等创新型约租车平台的影响首当其冲。
政策大棒袭来,一时间,“商务租车行业带来灭顶之灾、互联网租车面临生死大考乃至胎死腹中”的类似言论铺天盖地。
作为一名互联网资深观察者,我觉得商务租车的未来没那么悲观。而且危中有机,透过此番租车新政的背后,也可窥见易到用车等商务租车行业未来走向。(扫文末二维码可查看《互联网监管博弈史》)
【“监管”不可怕:从业者莫慌】
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监管已屡见不鲜,甚至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几乎还没有哪个互联网细分行业是被监管所杀死。
记得几年前的视频网站兴起,一样受到牌照的监管,如今优酷、土豆、爱奇艺等逐渐成长为互联网行业的一支生力军。
不信,你看今年来一度红火的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电视、医药电商等,无不都在监管中逐步走向成熟。毕竟,这些创新产品和服务给用户带来足够的价值,海量用户使用,自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理由。民意不可违,监管部门也需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不会轻易封杀。
来看看新华社紧随新政之后发表的评论,其标题为“监管应正向激励而非阻碍创新”,希望监管部门不要轻率地一板子拍死,而要区别对待。透过官媒的表态,也能看到主流舆论下,这一新政必然不会一刀切,主要还将从正向引导。
所以,在我看来监管不可怕,莫要过分解读,对于受到政策影响的企业们也莫需过分惊慌。当然,监管也是市场发展的呼唤。
有评论认为,政策新政背后有着一定的利益驱动。据媒体报道:在《通知》出台前,北京几家大型出租车公司已联合起来针对商务租车告了几次状。因为传统出租车公司的“奶酪”被动了,利益相关方希望政府出手。
在此,暂且不论“利益阳谋论”。从用户和行业角度来说,监管也并非一无是处。新政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混乱的商务租车市场进行规范引导,更有利于保护乘客切身利益。比如,一些乘客乘坐黑车,一旦途中发生意外平台和保险公司都不赔付,维权艰难。
此外,从行业角度来看,随着国内BAT三大互联网巨头的介入以及国外租车巨头的参与,国内商务租车市场竞争陷入白热化。如果继续缺乏政策的有效监管,市场竞争将混乱无序,最终会让劣币驱逐良币。与其在混沌世界行走,不如挑开迷雾,放开手脚,来一场透明的战斗!
【硬币有两面:拥抱监管】
如今,政策大棒已经挥下。在这场监管风暴中,似乎易到用车受到影响最大。毕竟,易到用车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约租车平台,在商务用车市场浸淫四五年,覆盖国内70余个城市,有着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清晰的盈利模式,是这一领域的领头羊。
从北京交通委的通知新政来看,商务租车面临两条红线监管:一条是私家车不能从事租赁经营,一条是汽车租赁不能配置司机,租赁经营和客运经营必须分开。
据此,易到用车可迅速做出调整,如可以和从神州租车等车辆出租公司合作,拿到具备商业运营资质的车辆。此前的互联网电视领域,乐视等玩家也是借道CNTV的牌照而稳步前进。
对于对汽车租赁的司机的监管,这个问题可向北京市交通委申请客运资质,或者和出租车公司合作,甚至可收购一家公司借用其资质。我也相信,企业们有这个能力来最终搞定,最终走向合规。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这一新政只是北京市交通委发给车辆出租行业的一个通知,并不具备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强制性。这也意味着易到用车可在其他城市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来看一个参照案例:此前,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等进军深圳、北京等一线城市时,也曾遭遇过监管部门行政手段封杀,但在更多的二线城市任其自由发展。最终,当全国的出租车打车市场从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之后,交通部适时出台相关规定,变相承认其合规身份。
猜测一下,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商务租车行业将出现与传统行业中的车辆出租公司和出租车公司合流模式,这也是基于中国现实商业环境的必然之举。
【结束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道路拥堵和机动车资源紧张,出行是高频的生活服务刚需。可以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用车需求和供给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用租车因为其高效、智能匹配信息的特点最受欢迎。易到用车等一大批公司正式抓住了这个广阔的市场需求,火速蹿红。易到用车,这个以“分享经济”模式主打的公司估值甚至狂飙至几十亿美金,前景依然看好。
总之,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同样是监管,有人看到的是机会,有人看到的是绝望,心态决定一切,退一步、变一步,海阔天空。
今年是中国互联网的20年,“市场经济+互联网”必将重塑中国。这是一条不可逆转的历史大进程,没有回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