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笔者前往上海走访了一些社区家政从业者,其中云家政是我本次上海之行的重点目标之一。之前也曾和云家政的朋友有过一些接触,但深入到具体运营及商业模式仍然存在一些模糊,甚至对云家政是否还能走下去产生过怀疑。笔直向来看重线下服务,对纯平台家政O2O并不乐观。云家政从天使轮走到A轮似乎也有些闪光的地方,带着种种好奇我和云家政创始人薛帅在华东师范大学见了面……
没有阿姨后面都是0
这个问题涉及家政企业供应链的上游:阿姨来源。招阿姨——教阿姨——留阿姨——吸引更多阿姨。没有阿姨,后面的一切家政服务产品都是空谈。家政O2O平台在最近两年迅速崛起,一些O2O企业为招揽阿姨付出的巨大成本极大地培育了市场,从而使得用户和阿姨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简单便捷,同时阿姨的流动性也变得比以往更突出。“留住阿姨”成了许多家政企业的重心。
薛帅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表示,关心阿姨不仅是家政企业必须做的,同时也应该是企业回馈社会的一种责任。阿姨与雇主存在着很大社会落差,无论教育背景还是经济地位都很悬殊。阿姨来到一个陌生家庭做服务,由于这些落差的存在,基本上无法与雇主存在可以共鸣的共同语言,可以说家政阿姨是一个孤独的群体。
阿姨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寻找一份家政工作,除了需要满足她们的经济需求,她们的心理问题也是家政企业必须重视的。在这个问题上薛帅对“阿姨来了”的家政经纪人制表示认可。实实在在有过实体家政企业经历的O2O创业者更明白留住阿姨同时也是一份感情活儿。挣钱是阿姨的刚需,但很少有人为了挣钱过度地委屈自己。家政企业担负的角色就尤为关键。
家政服务就是研究人
家政服务是人与人打交道,不仅要研究阿姨,还要研究雇主。对阿姨来说,阿姨的需求是什么?挣钱自不必说,还有就是:靠谱的长期稳定的工作。因为每换一次家庭,阿姨就要重新适应一次新的环境,重新接触新的陌生人,重新揣测雇主的日常习惯和心里想法。同时对于雇主来说也一样,需要重新接纳一个陌生人,重新交代平日注意事项,重新花时间观察阿姨可靠不可靠。
人是第一位的,这个观点在笔者以往的文章都有论及。任何不关注、不关心、不关爱阿姨的家政企业都不能长期生存。更何况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便捷让人员流动成为易事。在与薛帅的交流中,薛帅说了自己做实体企业时发现的一个现象:家政阿姨在时间不饱和的低峰时段,会常常来到实体店聊天,谈工作中的经历,遇到的波折,心里的矛盾,这就需要有人维护阿姨的诉求,让她们坦诚相倾,刨去负面情绪,保持积极心态服务好客户。
同时阿姨群体内部也存在相互之间有隔阂和矛盾的现象。这些都是值得关注和协调的问题。
服务是否需要标准尚未定论
薛帅认为家政服务没有标准可言,因为用户的需求存在多样性,家政服务就很难存在标准化。早先笔者与阿姨来了联合创始人邹小舟聊过相关话题,因为阿姨与雇主存在悬殊的社会差距,这种不对等让阿姨的服务无法成为一种标准化产品,用户不仅可以选择是“用”还是“不用”,还可以选择“怎么用”。而标准化产品,比如电视机,用户要么选择看,要么选择不看,没有第三种甚至更多的选择。这就是标准化。
家政服务是否就一定不能有标准?笔者认为未必。我们可以认定家政服务的动作可以存在千差万别,但服务的流程可以实现标准化。比如打扫房间,是先里后外还是先外后里,先上后下还是先下后上,这个流程可以标准化。某些特殊的服务操作也可以标准化,比如处理某些家居,可能用户自己都不知道这个家居用品的正确维护保养方式,而阿姨的标准化动作更能加深用户对阿姨的认可。在具体服务到人,则存在差异化的可能性更多,需要用户自己提出需求给予满足。
家政服务是否需要标准化?目前而言还不能完全下定论。标准化容易实现家政服务的批量复制,从而为实现规模化扩张奠定基础;标准化中的不标准又是家政服务个性化需求的突出表现,诸如高端家政服务内容则存在更多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做平台和自己做各有玩法
是做平台还是自己做服务,在与薛帅的交流中,这个问题让我又有了新的认识。目前而言,不论是阿姨来了、95081或者后来也开始侧重线下服务的阿姨帮,自己做服务居多(外地部分做加盟),主要在于把控阿姨的服务质量。薛帅表示,云家政定位传统家政企业的互联网服务商。传统家政门店或中型规模的连锁家政企业,缺失互联网端的技术支持和营销支持,自己做存在成本压力,而且体量小,得不偿失;即便不与平台商合作,将来也会面临被其他家政O2O企业挤出市场。
平台需要守住技术关和激励措施,方便用户与阿姨的双向选择,通过数据积累为双方决策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激励门店并提供用户分析优化门店对阿姨服务的管控;通过平台内部竞争不断刺激门店自我革新和升级。
平台的玩法是帮助传统企业与互联网对接,帮助传统企业做营销层面的推广,帮助传统企业在管理层面的信息化建设;自营更多在服务质量的把控,在品牌认知度的积累,更利于建立门槛,形成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