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从接近“大嘴巴”人士处获悉,“大嘴巴”已撤离北京、深圳,返居上海。据该人士称,“大嘴巴”大撤退的原因为:1)市场开拓成本太高;2)没找到合适的盈利点。那“大嘴巴”的撤离意欲何为?该人士称,转型!转做什么呢?快餐、美业(美容美发美甲)。
还原“大嘴巴”原貌
成立于2013年7月中旬的“大嘴巴”:一款针对餐饮市场的自助点菜结账产品,为商家提供从提前点菜到结账的一站式解决方案(通过扫描二维码将餐厅商家、点菜过程及结账支付连接)。点菜环节分成两种场景:未到餐厅时的提前点菜和已到餐厅时的店内点菜。
产品市场:“大嘴巴”提前点菜的可行性受局限:
1)在市场需求方面受限。用户提前点菜的情况出现场景:除非遇到极其紧要的事情在熟悉的餐厅提前定位、点餐,为了节约时间;但实际上,中国的餐桌文化多以聚会、生意的方式体现,虽然点菜时难以选择、浪费时间,但也是一种体验过程。
2)实现方式受限。用户提前点菜必须在有网络的情况下进行,想象两种场景:①在PC端较容易实现,但变动大,用户点菜不下单,跑单率无法控制;②用户在路上紧急情况下点菜,移动端画面、网络都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做出选择,若选择不好,极易影响用户体验。
若抛去以上受限因素,“大嘴巴”引来了大量用户,用户提前点菜下单,厨房制作,菜容易变凉,所以“大嘴巴”选择先点菜,到点扫二维码下单。以笔者做餐饮时的经验,顾客不管是团购、预订、打包、堂食,在不提供菜单的前提下还是要求看一下纸质菜单。这是用户习惯问题,菜单更直接、更形象。即使有些店铺不再提供纸质菜单而选用iPad,一般iPad的尺寸与用户习惯性菜单相差无几。带有点菜、支付系统的iPad等是“大嘴巴”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之一。
产品优势有四:1)产品思路大胆创新,把点菜和支付放在找餐厅之前;2)为商家节约人力(服务员),为用户节约时间成本;3)付款人不一定是点菜人,扫二维码即可付款,方便、快捷;4)强有力的创始团队。
“大嘴巴”背后有人
“大嘴巴”背景:创始人系阿里前COO李琪(此刻马云正在为阿里IPO路演)。李琪自2000年加入阿里的8年时间里,后三年担任阿里集团COO,负责整个阿里B2B销售业务;“大嘴巴”CFO、技术人员均为企业高管(联合创始人级别、副总裁级别);其他团队成员也多来自阿里及大众点评。
做企业,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一个公司的失败无非两个原因:要么钱,要么人。
资金方面:“大嘴巴”团队初期费用由团队自掏腰包,要做的是先活下去、再谈梦想。天注定的是:“大嘴巴”于2014年5月13日获得大众点评5000万元投资,并与大众点评在用户、商家及产品方面达成战略合作。双方立有五条婚约:1)李琪负责解决餐馆的事;2)与大众点评形成餐饮O2O产业链;3)解决餐馆内的CRM系统和WIFI环境;4)1年内10个城市5000个店;5)地推靠自己,对接点评商家资源。
如果照此发展,也许“大嘴巴”会慢慢摸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是问题出现了。“大嘴巴”的资金链出现了问题,所谓大众点评投资“饿了么”、“大嘴巴”是大众点评其中一位高管撮合而成,因腾讯的投资入股、上位使得该高管被边缘化。“大嘴巴”也会受其影响。
人才方面:“大嘴巴”的高管多为阿里人马,这是把双刃剑。因为该优势,“大嘴巴”易受资本重视和青睐,但创业七分靠打拼。创业多为有苦又累的活,每个创业的人必须放下以前的光环,踏踏实实投身事业。笼罩李琪等人的不止是职位、大集团背景的光环,还有对自身的过于自信、市场认知的思维定式及受大公司影响而对市场真实需求的蒙蔽。有大公司背景,对于创业来说是不够的。
订餐、点菜服务作为五大餐饮O2O模式之一,其市场上不乏同类者,以易淘食、美味不用等为代表。李琪因为该市场无成功者而切入,“大嘴巴”结果也因失败而告终。在国外,订餐服务不乏有OpenTable、JustEat这样的巨头公司,虽然前者被收购,但其盈利金额可观,且继续存在;后者也于今年上市,市值约24亿美元,盈利能力亦可观。
餐饮行业,业务流程复杂、商家水平参差不齐、整合起来相当困难。“大嘴巴”初期业务多在上海,如今退回上海重新开始;国内资本市场逐渐转凉,创业需谨慎,期待有新的业务形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