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邻刘进龙:明骚是表象,骨子里是治愈系暖男

比邻刘进龙:明骚是表象,骨子里是治愈系暖男

2014-12-03 12:17Newseeders 合作伙伴
在 App 凶猛、电话式微的今天,一个电话社交应用为何能迅速抓住 3000 万用户?
510f8796f215552d95e1d6d0b8f12479

无聊的时候,你会给陌生人随机拨打电话吗?

你说,应用商店中好玩的应用下都下不完,联系熟人用微信,无聊时杀时间的软件一大把,电话,在这个时代里是不是显得太老土了点?

不过你也许并不知道,在中国,至少有 3000 万人愿意用一款名为比邻的 App 将电话拨给陌生人,每个月通话次数超过 1 亿,通话时长 1.2 亿分钟,在通话之后沉淀了 2000 万对好友关系。

更让人惊讶的是,自 2013 年 5 月上线以来,不借助任何巨头力量,不往应用渠道砸钱,仅仅是几部低成本的微电影和用户间的口碑传播,比邻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迅速累积 3000 万用户。

在 App 凶猛,电话式微的今天,为何一个主打通话社交的应用能爆发出如此的能量?

大众需求,你们极客一定不懂吧

人在一个圈子待久了,容易产生思维局限。在我造访「比邻」前,曾调查身边的极客们,问他们会不会去尝试一款随机和陌生人打电话的应用,大多人觉得不会,也说不上为什么。

在一个工作日下午,我打开比邻,显示有 6 万人同时在线,下班后这个数字一路飙升,在晚 10 点高峰时段达到 14 万。

这压根不是什么小众产品,如果有人觉得它非主流,只因为目前它的主要用户是主流互联网视线之外的草根人群,他们可能有夜班,可能要看店,可能独居在陌生的城市,可能半夜睡不着的时候会想找人聊天杀时间。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需求——有时拿起电话,却拨不出一个号码,心里有话要讲,却不想说给那些熟悉的面孔。论坛有帖子说寂寞的留下电话吧,却因怕骚扰,不敢留下电话。

所以你以为深夜电台情感热线的主播这么多年一直在做什么?无非是满足这样一种大众需求。

在「比邻」里,用户可以一键拨打随机电话。当一个通话结束时,系统会迅速为你接入一个新的通话。而「发现」列表中显示着所有刚刚登陆的用户,虽然有「同城」筛选功能,但城市是用户填写的,并不基于地理定位。

为什么不做火爆又高效的 LBS 功能,不是更刺激吗?「比邻」创始人 & CEO 刘进龙解释道:

「『比邻』的一切使用场景和功能建设,都是围绕『电话』展开的。如果只是想认识陌生人,电话在效率上并不比文字图片更高,但电话自有它独特的应用场景,有着它不可替代的魅力。」

那么,电话的魅力到底是什么?

 电话,一种被低估的体验

现在距贝尔在纽约用电话呼叫「喂,芝加哥?」已有 122 年。比起欧美,国内的青年似乎并不那么热衷「煲电话粥」,这也许和电话在我国的发展史有关。

在我记忆中,至少北京的普通家庭是在 1996 年才开始普及电话的。对成长在那个年代的人来说,使用电话往往是在父母的监督下,这种体验是很压抑的,并持续了十年之久。直到个人手机开始普及。然而几乎在同一时间,互联网提供了新的联络方式,再次冲淡了电话使用频率。

这并不意味着「打电话」是一种过时的体验。相反,它的效用被低估了。

互联网带来了五花八门的社交方式——文字、表情、对讲机、微视频、甚至可以边聊边打钱。但在我看来,它们在充分给予用户表达的权利的同时,都忽视了沟通中一个比表达更重要的环节:倾听。一些产品会显示对方「正在输入」,但你见过哪个产品会显示「我在倾听你」吗?

没有倾听的沟通,在某种情况下会变成一场灾难。而「打电话」就不同了,在一方诉说时,另一方会给予足够的倾听。比起敲出来的字,声音更像是人身体的一部分,在传递过程中,信息和情感损耗率都会大幅降低。不但表意更加精确,双方也更容易产生心灵共鸣。

正是紧扣「电话」这样的特质,「比邻」找到了最适自己定位:陌生人之间的情感倾诉。没有追随「约会神器」的脚步,而是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暖男电话」,在众多移动社交产品中做出了差异性。

至于如何让通话过程更有趣,让随机通话的配对更加合理,如何给电话达人等多正向反馈……等等这些问题,刘进龙告诉极客公园:

「现在『比邻』的功能还很单薄。我们非常清楚未来两三年后的『比邻』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做得格外谨慎,加一个功能很容易,但如果加错了就会后悔莫及。我们要慎重考虑今天要做的产品,和未来相比,走得路径是否是正确的。」

好玩、刺激之后,「比邻」并不满足

作为一个社交内向型少女,我用「比邻」随机拨通了几个电话,也许是运气不错,通话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交流起来都彬彬有礼。我会问这些用户是从哪里得知的「比邻」,几乎所有人都告诉我,是通过微电影、朋友推荐知道的。

当我和刘进龙谈起这点时,他说:「你应该不会问到哪个用户知道我们是因为『这个应用在热榜里排得高』,因为我们从来不在渠道砸钱。创业公司应该做以小搏大的事,去寻找大公司不会去用的方式。在市场推广方面,我们只做社会化营销,主要是微电影。」

去年「比邻」App 刚上线一个月,他们就做了第一个微电影,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新剧不断推出,几乎每一部都在社交网络上被疯转。比如第一部《什么叫做爱》,短短 11 分钟的视频,已有累计 1.2 亿次播放量。虽然片名略恶俗,讲得却是不折不扣的纯爱故事:男主角忽然接到陌生女主角失恋大哭的电话,为了逗她开心,在一次次的通话中佯装大老板,说着不知道哪里的方言逗她开心,在 101 次通话后,女主角发现自己喜欢上了他,而男主角却选择了从她的生活里消失。

所以,从一开始,「比邻」各种明骚闪闪都是表象,骨子里走的是治愈系暖男路线。

在「比邻」中,每个人都可以给自己贴上超能力 tag,其实都不是专业的事情,可以让用户轻易地参与进来。比如有个 tag 叫「专注被骂二十年」,这种人不用说很多话,只要倾听并适时给予安慰就好了。比如一些人讲方言,又好听、又逗笑,他一说话,别人心情就好了。

刘进龙认为:

「每个用户都具备某方面的『超能力』,只不过现实生活没有给他们释放的途径,因为不知道『谁需要』,这是最适合互联网去解决这个问题,当需求对接成功,获得了激励的用户会更积极地施展能力,这也是陌生人『电话』最生动的一种运营场景。」

「我们从不关心用户能否成功走到线下约会,这不是我们要做的。我们要做的是沿着电话通话,做出一个好玩的东西,但仅仅好玩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它应用到最适合用电话通话解决的场景中,让它真正贴近用户的生活,变得有用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循环体,那么这个产品是有价值的。」

*本文作者久候,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极客公园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