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O2O的“狂飙大跃进”,几乎把生活领域各个方面全覆盖。美甲、按摩、洗车这些热门O2O就不说了,前段时间还看到有宠物护理的O2O项目,想不通这样细分人群的市场到底有多大!但特别奇怪的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垂直市场的O2O却相对比较冷清,市场玩家比较少,也缺乏眼光精准的投资人,这个市场就是——心理服务。
1、3000美元和7000美元
一提到“心理服务”,大家可能就联想到精神病人,吃药打针什么的。但其实“心理服务”和“心理治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有明确的划分线——是否需要药物干预。以WHO的数据来说,中国有2.5亿人需要“心理服务”,有8000万人需要“心理治疗”,有1600万人属于精神病患者。后面两类人群,都需要药物干预,都是“心理治疗”范畴,而2.5亿“心理服务”的人群,是不需要药物干预的。我们这篇文章只谈“心理服务”,不涉及“心理治疗”。
美国“心理服务”目前一年大概有6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大约8000万人使用,是一个庞大的市场。美国“心理服务”发展历史,会发现其实它和一个国家的财富水平关系很密切,只有到了一定的消费水准,“心理服务”才会凸显。经济水平不到,可能首先还是要解决温饱问题。以美国来说,在1965年,“社区心理健康中心法案”的颁布,心理咨询开始起步,当时美国人均GDP是3000美元;而11年后,1976年美国开始推行心理咨询师注册体系,使得心理咨询市场爆发,那个时候美国人均GDP是7000美元左右。
中国“心理服务”的发展,基本上是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因为灾区急需心理援助而起步的,巧合的是,当时中国人均GDP也恰恰是3000美元;这7年多发展以来,中国的注册咨询师从几万人发展到了将近70万人,市场急剧扩大;而到了今年,中国的人均GDP也恰好超过了7000美元,使得“心理服务”这个行业可能即将触及爆发式增长。
2、真正的瓶颈在哪里
有人说,如果“心理服务”市场真像你说的这么好,那为什么不火爆呢?原因很简单,当前国内“心理服务”市场,存在一个关键瓶颈: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太少了!
上面我们说了,国内注册心理咨询师大概有70万人。这个注册制度,是人力资源部搞的一种执业许可证,通过考试获得。这造成大量持证咨询师,仅仅是学了一些表皮的心理学知识,但是会考试就获得了证书,而缺乏真正的执业实践和案例时间。有心理咨询行业的专家认为,目前国内这70万持证咨询师,可能90%都不具备真正的心理咨询专业能力和真正的执业能力。
目前中国心理服务行业的混乱根源就在这里。线下心理咨询公司多如牛毛,但基本都在低水平发展;而线上一些心理咨询软件,不管是老牌的做了十几年的,而是新近的一些心理咨询APP,其实都没做起来,原因很简单啊:好的心理咨询师忙都忙不过来,压根不需要你来中介?而水平不够的心理咨询师,你给他中介了业务,都是砸牌子的事情啊。所以简单的撮合来访者C端,对接咨询师B端的心理服务APP,肯定是没戏的。
3、情感热线的「声优」,不是「心理服务」
在国内目前心理服务APP发展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些变种,比如最近新冒出了好几款“情感热线”的APP,有些还拿到了早期投资。这些产品基本模式都一样,就是平台方聚合一批“知心大姐”,“知心大哥”,接听用户的情感热线,其中有的APP还是付费方式接听。
必须指出,这类“情感热线”本质上是社交,基于“声优”的社交,这和专业的“心理服务”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行业领域。这两个市场到底谁更有价值,各人的判断可能不同;但是必须说明的是,“情感热线”是自娱自乐的廉价消费,而“心理服务”是专业人员的有偿服务。
4、赢家是谁?
尽管目前国内心理服务网站、APP遇到了各种困难,尽管还有情感热线的“干扰”,但“心理服务”快速发展是大势所趋!这个市场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内,突破千亿人民币规模,会出现赢家,而赢家必须具备这两个能力:
第一,在B端发展咨询师的资源能力,能解决好目前B端咨询师质量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
第二,在C端拓展用户的产品能力,能让更多用户不再“讳疾忌医”,更自然的接受、喜欢心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