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光旭同学是最早把网络上的逗比表达玩转起来的专家之一。而且这家伙开始是在豆瓣上玩的,后来转战到新浪微博创办“冷笑话精选”以及一系列大号,接着又跑到微信做公众号。坚持团队作战,生产段子。
创业邦在月度专题里呈现“逗比创业群”,前提是我们认为逗比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恰好伊光旭对文化有种特别的见解:要解读文化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你要借用西方人的逻辑,往深层去想,文化是为了生存而服务的。
在逗比之前,大家都在装逼、端着。中国人以前太不逗比了,所以没有平台去承载逗比这种文化。
代表逗比文化的典型就如脱口秀。为啥脱口秀这种产品在互联网上面能生存起来?它在传统电视台的收视率是最低的,对话访谈类都放在夜里11点之后才播出。电视上曝光程度小,反而在互联网上有土壤。
逗比在中国人骨子里是存在的,只是被压抑了。以前没有语言体系,也没有让语言发酵的场景。互联网形成了,十万个冷笑话、暴走漫画、冷笑话精选等都这时候出来的。随着文化发展,需要专门的词语、场景去承载,然后这个市场的流量就被导到可以持续的品牌上。
接着说我对文化的理解。
什么是文化?得把文化往前去想。文化的底层是什么?是生存机构。所有文化都是生存结构的产物。“生存结构”这条线特别牛逼,能解读所有的文化,否则我们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所谓我们的中国文化,是在中国生活产生的独有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惯的传承就是文化。我们的老祖宗多么厉害,中华五千年,每个区域的文化都有特点。当地为何有这个习俗?都是那个地方老百姓的生存需要。你不是那个文化的创建者,在外面看不懂。打个比方,闽北那边结婚是晚上接新娘的,因为以前的土匪会在白天抢新娘。这就是为了生存才创造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逗比这种文化?
我这么认为:以前你要生存得更好,怎么办?很多需求是被压抑的,就要装逼,就要塑造自己的多面人格,去社交,去冠冕堂皇、人模狗样。你心里不舒服,需要找个地方释放,怎么办?哎,你突然发现了一个酒吧,里面的人讲话都不是冠冕堂皇的,你就会非常喜欢!
这“酒吧”就是当年的天涯、猫扑。
其实屌丝文化也是,屌丝没啥社会地位,不需要顾及那么多,所以人性被压抑的程度比较低。
有时候你会去参加高端聚会,觉得某大牛应该是很神圣的人,近距离接触发现他说话怎么会这么逗?我告诉你,其实装逼都是在人的本性上面叠加的。你把这个大牛判断成企业家,给他一个身份地位,他就必须端着,维护他的生存结构。
和装逼相反的是自然。按照你的本心,你可以逗比,你可以安静,去除掉装逼这一层。和逗比所对等的,我认为释放本性、不装逼的几个网络表达还有“说走就走的旅行”,“安静地做个美男子”,“吃饱了再减肥才有力气”。它们的本质就是你的旅游需求、降低信息负载的需求和吃货天性。以前我们的生活很压抑,卸下面具,那个才是我们想要的。
卸下面具之后的产品会变成啥样?
你知道上世纪90年代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吧!西服革履,对方辩友讲几句,我方辩友讲几句。现在像“奇葩说”,衣服穿得很潮,不再说那种蹩脚的话。奇葩说是这个时代最好的验证,你可以用辩论的原始模型,但是表达方式极其丰富。为啥你喜欢看这个节目?因为它的状态让你舒服,他们就像你的朋友,他们的表达方式是生活的常态。而装逼和端着是生活的变态。你要扭曲你的性格符合那种变态。
话说我们花了这么多年才让自己流露出本真的样子也真是醉了。旧社会的社会结构就是生存结构。
所以,并不是逗比创造了一种文化,而是生存创造了一种逗比。不能说人类创造了地球,是地球创造了人类。
当然,互联网在逗比的扩散当中特别重要。
现在大家的生存状态变了,信息都是来自互联网,形成了全中国一体化。文化隔离现象不再明显。很多当地的风土人情都成了“文化遗产”。有一些“根”被抽走了。
你加入了社会协作网络,你在聊天的过程要给对方建立信任感,以前大家都端着,效率太低,见面先递名片客套,聊天没有品质。大家怎么快速打开场面?搞笑一点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照我的理论,二次元文化是啥?一群“新猴子”用他们看过的电视剧或动画片的语言来沟通。你在上海也有上海的语言体系,在深圳也有深圳的语言体系。并不是谁的语言体系一定会代表着未来,只是文化差异。比如你看过《花千骨》你建立了一个词汇叫白子画,没看过的不懂嘛!
其实欧美老外早就很逗比了。
语言调侃,习以为常之后会变成语言习惯。中国人现在还缺乏自信。老外更自我,逗比得非常有自信,比如脱口秀。
日韩的文化比我们更压抑,它的社会结构就很压抑。所以我认为日本的“萌”是社会压抑极端化的产物。说日韩的女生可爱,其实可爱就是傻嘛,哈哈,但这是男生需要的。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点赞的表示。欧美社会就不会卖萌。萌是男权社会才创造的弱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