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创业在中国: 30年后全世界最优秀的CEO是一个机器人?

机器人创业在中国: 30年后全世界最优秀的CEO是一个机器人?

2015-11-26 09:09钛媒体 合作伙伴
比尔盖茨曾下过论断:IT界下一个大事件是计算机视觉以及与深度学习的结合。而如今,机器人已经「入侵」了我们身边的酒店和医院,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

机器人创业在中国

比尔盖茨曾下过论断:IT界下一个大事件是计算机视觉以及与深度学习的结合。而如今,机器人已经「入侵」了我们身边的酒店和医院,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美国银行曾在一份300页的报告中预计:到2025年,机器人和其他形式的人工智能可能会把这个世界改变到人们几乎认不出来的地步。

机器人正在带领我们进入「后移动时代」,至少在中国,机器人、人工智能领域在不断更新人们的认知,创业潮则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就像你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一样,任何机器人技术本质就是AI(人工智能)。预言大师凯文·凯利曾说,AI作为云计算的杀手级应用,正是下一个“破坏式创新”。而未来的新产品本质上就是给各种产品增加AI技术,例如汽车类产品、玩具、家居用品等等都将具备智能属性,“接下来的10000家创业公司,都将做这一件事:take X;add AI。

马云则畅想,在数据时代, 30年以后全世界最优秀的CEO是一个机器人。机器人未来会像汽车、飞机一样普及,他们会成为我们家庭的一员。

毫无疑问,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着一场机器人备战赛。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已纷纷推出以机器人作为支撑的制造业复兴规划,其中包括德国工业4.0、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美国的制造业复兴计划等。

长久以来中国关于机器人的了解大多来自外媒报道,且属于不成体系的碎片式讨论。直到今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在日本宣布联合富士康向日本软银集团旗下机器人控股子公司SBRH战略注资145亿日元;SBRH生产的情感机器人Pepper开卖后,售价近10000元、两批共2000台被日本消费者哄抢一空……这则消息发布之后,瞬间引发国内机器人研究领域的关注热潮。

机器人创业在中国

由于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国内技术成熟度明显落于国外,所以即便国内工业机器人需求旺盛,但中国的机器人公司更多是围绕服务、陪伴、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研究——服务机器人市场有多大?按照国际机器人协会IFR的报告预测,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在酒店、养老、医疗等行业的市场份额到2017年有望突破500亿美元。

今年10月,北京亚运村麗枫酒店采购来一批酒店服务机器人,已经实现了酒店内「送物」服务全流程实地跑通。这款机器人来自一家叫做云迹科技的创业公司。

服务型机器人,正在各个领域进入实用阶段。去年8月,美国Savioke公司推出的SaviOne机器人在库比蒂诺雅乐轩(Aloft)酒店测试上岗,被认为是国外第一个酒店服务机器人实际商用案例。无独有偶,今年7月日本一家名为Henn-na(海茵娜)的机器人酒店正式开业,该酒店由机器人组成服务团队,精通多种语言的仿人机器人作为前台迎接顾客,其他机器人完成上餐以及清洁等工作。

不过,业内人士告诉钛媒体虽然服务机器人已经进入商用,但大多只可称为“机器”,不可称为“机器人”,因为当下“机器”都是被设定了程序化思维,在感性思维方面“最多只是2-3岁的儿童,远远达不到成年人的水准”。

“对于创业者来说,由于技术不成熟,缺乏算法和大数据的支撑,也不得不从服务机器人做起”,这位业内人士表示。但他并不掩饰服务型机器人在中国的巨大市场需求,尤其是随着蓝领劳动力锐减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廉价劳动力供应也开始枯竭,对机器人自动化的需求将“飙升”,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机器人来替代人劳动力完成。

机器人创业在中国

从软件和应用开始,转而研发不同使用场景的机器人产品,是大多数创业公司的路径。刚刚发布「小智机器人」的聚熵信息技术公司就是从做语音开始的。2012年,这家公司就推出了一款中文语音助手智能360语音助手而被用户知晓。到2015年1月,小智正式发布了具有远程语音交互功能的小智音箱,主打智能家居市场。

在小智机器人CEO何永看来,之所以创业之初做语音助手,是因为他一直以来都有着一个把人变成机器的想法,但苦于缺乏资金、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不成熟,只能先让机器具备智能,做语音则是一个成本和难度都很低的切入点。

但问题来了,语音软件产品热度周期短、用户流失快,创业之初恰好又赶上2012下半年智能家居兴起,怎么办?何永当时的选择是带领团队找寻家电厂商合作,开始做语音软件和硬件的结合,打入智能家居领域。

“公司当时确定的智能家居方向,不是烟雾探测器、安防报警系统等传统系统,而是智能家电,因为人机交互、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互联互通势在必然”,何永告诉钛媒体。小智音箱发布之后,各大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开始行动,其中包括阿里与飞利浦合作推出“小飞”智能音响,京东也推出了“叮咚”音箱。由于互联网巨头们推广和渠道上的强势,早于这些音响产品诞生的小智音箱显得默默无名。

如今,小智机器人不仅推出了机器人硬件产品,还推出了名为「S OS」的小智机器人操作系统以及面向智能家居的SmartKit开放平台。

据何永介绍,S OS是面向所有厂商开放的机器人操作系统,利用S OS系统,企业可以很方便的打造自主的机器人产品。明年S OS还会推出开发者套件,开发者可以开发针对机器人的APP。

SmartKi则是面向智能家居的开放平台,通过简单的协议对接,智能家居厂商便可以打造拥有智能人机交互能力的设备。

小智的目标是平台、软件、硬件相结合的智能家居生态。这是何永的第三次创业,他说做的“步履维艰”,但自己的团队得到了不少历练。在中国做机器人确实不容易,比如小智机器人先后遭遇了几个「坑」:

1、教育类机器人产品,“无论从市场和走量都要靠线下,因为看得见摸得着”;

2、天猫、京东渠道不便宜,购买转化率仅有2%;

3、做智能机器人必须构建壁垒,比如,场景差异化、原厂语音交互和语义识别;

4、由于硬件产品的元器件都需要预定,没有百万、千万的量级没资格跟工厂谈价钱;

5、作为创业公司,靠低价走量占领市场很容易导致资金周转不灵,拖死自己

何永认为,全球领先的机器人不会是苹果和微软和世界级IT巨头造,也不是阿里百度等国内互联网航母产,而将诞生在创业公司里。

$page$

机器人创业在中国

图灵机器人与小智机器人的发展轨迹有着相似之处。两家公司最初都是从语音技术起家,都曾与科大讯飞合作,最大的不同是图灵机器人发展至今从未发布机器人硬件产品,而是拉上合作伙伴一起做硬件,专注开放平台做系统。

也就是说,图灵机器人并非我们印象中的机器人实体,而是一种个性化的智能机器人平台,在图灵机器人问世之前,这支以技术见长的开发团队,曾推出过一款虫洞语音助手。

Turing OS是本月初图灵机器人刚刚发布的机器人操作系统,据图灵机器人创始人俞志晨介绍,与传统OS提供给用户的使用鼠标、键盘等外设进行人机交互的形式不同,Turing OS可以赋予机器人了一种高度“拟人化”的交互能力。这也意味着,单纯靠键盘、鼠标等传统的、落后的交互方式将被“手指”、“语音”、“肢体动作”甚至是“眼球”等更符合人类自身属性的交互方式所取代。

谈及为何做机器人操作系统,俞志晨的回答是:

“越来越多的科技巨头认同“机器人产业发展将遵循PC发展轨迹”这一观点,而在PC普及及标准化的过程中,体验良好、操作简单的操作系统的出现扮演了重要角色”。

做操作系统的另一个原因,与当下机器人产业的现状有很大关系。俞志晨告诉钛媒体,国内在机器人创新方面缺乏创新,也很浮躁,很多时候是一家公司不仅软硬件都做,还要做本体和集成,很难出现真正有研发能力的公司。“如果能够把操作系统层面做好,一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研发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更快速的去思考如何定义好的产品,这块是家用机器人最缺乏的”,他说。

俞志晨还提到,中国很多创业公司做智能硬件都是基于苹果的一套理念,软硬件一体化。他认为在家用机器人领域里,不应该只有像苹果这样的公司,应该还有像微软的Windows或谷歌的安卓。俞志晨的目的很简单,想要借助Turing OS操作系统打造一个类似Pepper机器人公司构建的生态体系。

不过相比图灵机器人是向所有人开放,Turing OS只对一些重点合作伙伴开放,并且功能层面略微缺乏,目前更多偏向于儿童服务。在Turing OS发布会上,图灵机器人就联合动漫文化品牌奥飞发布了一款搭载Turing OS的儿童陪伴机器人。

在俞志晨看来,机器人更多是解决人的问题而产生的,并不是真正为了取代一个人,但是机器人可以帮我们去做很多事情,所以机器人目前只具备一个工具属性。

俞志晨同时认为中文里的语音识别最难的一点就是自然语言处理和语义理解,因为很多时候语音的输出内容都是跟场景相关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只有通过更好的算法,更多的数据积累来训练它。俞志晨的观点与前文所述小智机器人CEO何永的想法恰恰不谋而合。由此可见,语音交互和语义理解是智能语音厂商共有的痛点。

但其实,无论是云迹科技、小智机器人还是图灵机器人,之所以具备强大的功能和智慧,关键在于拥有一颗自主学习的云端机器大脑,语义识别技术只不过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领域的冰山一角。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国内外,包括谷歌、Facebook、百度科大讯飞等巨头都在加码探究深度学习。

谷歌的做法是利用开源机器学习系统TensorFlow改变人工智能领域,谷歌机器学习的原理是:用众多的电脑模拟人脑中的“神经元”,形成一个人的“神经网络”。它不需要借助大批研究人员帮助电脑标明事物之间的差异,只要为算法提供海量的数据,“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关系将会发生变化,让数据自己说话,让组成“神经网络”的机器具备自动学习、识别数据的能力,在新的输入中找出与学到的概念对应的部分,达到机器学习的效果。

事实上,在2014年底的时候,谷歌已经借递归神经网络(RNN),赋予了计算机逻辑推理的能力,让它可以用一句话对画面进行简单描述,这样计算机便具备了用有逻辑的语言描述图片中不同事物的能力。

那么,机器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究竟有多重要?Google科学研究员GregCorrado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做了一个比喻:“机器学习就像火箭助推器,而大量的数据就是火箭燃料。

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Andrew Ng)今年1月在硅谷BIG TALK大会上也表示,深度算法将和大数据结合,使新的人工智能算法越来越好,未来人工智能虚拟圈里完成整个循环。

国内创业公司也同样在做大数据方面的积淀和研究,格灵深瞳作为一家专注三维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的科技公司,目前就是开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公共安全、金融、司法等领域的价值。

格灵深瞳联合创始人何搏飞对未来的愿景是希望日常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一点一点的逐渐转换成数据,转换成计算机可以理解的数据,给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打造一个桥梁。

何博飞同时表示,人类建造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最终的目的就是把人解放出来,这是人本能的一种原动力 ,未来的机器人可能不在于一定是人形或者是动物性,凡是具有感知能力、行动能力的任何东西都是机器人。

何博飞的观点,让人不禁联想到业内针对机器人争议最大的两个问题:

1、未来机器人做工具还是做“人”?

2、深度学习算法成熟之后,机器人是否会像电影《终结者》中那样充当“坏人”?

两个问题眼下还很难回答,但是机器人产业都将如KK所说的“破坏式创新”打破旧有商业模式,而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到2025年,机器人在制造业、服务产业应用创造的产值将达到1.7万亿到4.5万亿美元。所以,即便囿于国情、专利、成本等问题,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消费领域服务型机器人市场成熟度也偏低,都丝毫不会阻挡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本文作者宋长乐,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钛媒体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