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在笔戈科技上一篇“小米真的不行了”的文章,再次让小米和魅族之间的恩怨情仇被重新提起。一时间“倒米”者和“挺米”者用手里的笔杆子“兵刀相向”,文辞之犀利无不让人拍手称快,情感之真挚读起来大快人心。可掐架也好,撕逼也罢,国产手机品牌明争暗斗了一年,最终换回来的不过是一个痕迹更加明显的标签而已。
先从小米来讲,按照李楠的意思,自小米4之后小米就在走下坡路,对于这个结论笔者不敢苟同。可从去年年底以来,小米着实在一次又一次的更换口号。年初的小米Note发布会上,雷军高傲的喊出了“发烧到底”的口号,随后在接下来的MIUI 7和红米Note 2的发布会上打出“新国货”的旗帜,似乎在为廉价和性价比正名。而到了小米4C的发布会上,意外的使用了“安卓机皇”四个字来标榜新产品。不久前结束的红米Note 3发布会,雷军一改往常的发布会流程,后半场画风一转,用“我所有的向往”这种颇具情怀的方式为小米的2015年画上了一个句号。
为此,李楠一阵见血的指出,小米不惜丢弃“参与感”学老罗玩起了“情怀”。诚然,年初的亿万销量目标,或许打乱了小米原先的计划。在产品的迭代速度上被荣耀、魅族、奇酷等手机品牌超越,迫于销量压力毅然改变了原先的销售策略,比如说迅速和京东在618大促之前达成合作,虽然因为最终的销量问题被一些解读者断章取义,但在双十一雷军却罕见“私会”刘强东,并最终夺得了京东双十一手机品类的销量冠军。可即便如此,小米依旧未能摆脱“屌丝”的形象,也未能如愿走出价格战的泥潭,如此多的标签不过是在自我修饰。
不过,魅族的处境似乎更加“不堪”。2014年魅族500万的年销量,并没有暗示其小众的命运,在2015年上半年就爆出了540%的销量增长速度,李楠在11月份的时候更是高调宣布提前完成2000万的销量目标。而与之同时,魅族的身份也在急剧改变,如果说2014年之前“小而美”的魅族还能吸引一大批的忠实粉丝,在2015年之后却屡屡被讽为“借小米上位”,甚至有媒体以“流氓”一词称之。假使魅族有望在国产手机的洗牌赛中存活下来,却也将品牌形象付之一炬。
细心来看,魅族似乎比小米更懂发布会营销,每月一次的发布会已经是最好的证明,并且每每把发布会变成了明星的音乐演唱会。却也给人们留下了这么一个形象:在MX系列发布时,白永祥操着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大秀参数并不断打压竞争对手,刚好印证了雷军那句“友商都是傻逼”。而在魅蓝品牌的发布会上,魅族祭出了“青年良品”的口号,可除了多色后壳充满一些青春气息,剩下的几乎都在靠价格支撑。除此之外,魅族的产品还有另外一个特点,从MX3开始便出现一年之后价格砍半的特点,又一次牺牲品牌形象来换取所谓的销量。
当然,小米和魅族绝非是个案,老罗成功地通过坚果手机再塑“情怀”,甚至为了发布一款手机壳单独开了一次另类发布会。乐视深深的为自己烙上了“生态”的符号,奇酷也用一句“好奇心改变世界”成功上位。2015年有几十家中小手机品牌相继倒下,蓝魔、青葱等依然踏着互联网思维缓缓走来,尽管大可乐们的结局已经有所警示,可在一些手机厂商眼中,只要有足够诱人的价格和逼格满满的口红,用户自然就成了“呼之即来”的傻子。
庆幸的是,国产手机阵营里还存在着另一种声音,相比于一味的在发布会上喊口号,通过公益行为和技术研发似乎更能为品牌增彩。
以荣耀为例,在很多手机品牌正当“风口的猪”的时候,荣耀总裁赵明却以“笨鸟”自比,即巨资投入研发、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再借助互联网模式进行营销,而非刻意在定价上下功夫,甚至基于大数据制造“快消品”。从实际成绩来看,荣耀在今年10月底提前两个月完成了50亿美元的年度销售目标,并成功在74个国家和地区开拓市场。按照天猫和京东公布的双十一销售数据,荣耀成为两个平台的销售额第一,这比小米的销量第一似乎更有价值。
除此之外,当苹果8.5亿美元投资太阳能产业,企图为自身贴上“为富且仁”的标签时,足见一个品牌形象的高低上下。国内很多手机品牌通过“以旧换新”来学习苹果立足环保的公益行为,以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展现企业的责任感。不过笔者更欣赏荣耀根据品牌精神量身打造的公益项目,2015年,由陈坤主导的心灵公益项目“行走的力量”将主题定为“青年梦想计划”,希望号召人们通过最本能的行走,在行走中安静下来,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获取正面的内心能量,将正能量传播给他人,并借此推动青年原创者的创作梦想。荣耀不仅通过自家的优秀产品保证志愿者在行走途中的通讯和拍照需求,还派出”荣耀行者“全程行走参与活动。很明显,荣耀把”行走的力量“作为传达品牌理念的最佳载体,陈坤也在多个场合提及”行走的力量“,对荣耀提升品牌形象的作用不言而喻。
由此来看,国产手机市场活像一场舞台戏,有人在唱白脸,也有人唱红脸,最终都是为了观众手里的戏票,为了维护自己的招牌。可惜的是,一些手机品牌只注重舞台的场景布置,摆出一套套花架子,却鲜在唱功上下功夫,当曲终人散的时候只剩下一块烂招牌。也有一些手机厂商内外兼修,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角”。
总的来说,一些国产手机厂商已然为了销量数字画地为牢,从产品研发到营销手段都开始出现畸形,即便不叫好也一定要叫座。最终导致产品同质化愈发严重,甚至出现几款产品除了Logo和UI外再无显著差别,在这个时候各家为了销量便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撕逼。可以预见,在2016年一些手机厂商终将亮出底牌,甚至会有某些品牌由盛转衰,最终昙花一现。但愿手机厂商们能够早日走出这个怪圈,切莫像波导、熊猫等第一批国产手机品牌那样,若干年后留下的只有一个标签,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