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终成独角兽,掌阅背后不为人知的“书品”

七年终成独角兽,掌阅背后不为人知的“书品”

一直不融资,首轮融资就跻身“独角兽”阵营,这让业界震惊,"有些策略在几年前也许有效,但是在今天已经行不通了。要扭转局势必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策略,快步试错。”

在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那些坚守信仰的人尤为可贵。

掌阅CEO成湘均是一个对“阅读”有信仰的人。因为热爱读书,而创立“掌阅”;与应用市场纷繁复杂的诸多读书APP不同,掌阅尊重版权,注重排版,只是把“电子书”这项并不新颖的技术“稍稍认真对待”了一点,就有了五亿用户,以及海量付费用户。

别的读书APP就不认真对待吗?在一个“流量主导”的互联网市场,没有法律的约束,谁会注重图书电子版权;拿到PDF版本直接上传,谁会在乎排版的细节。这也没错,连读者都不在乎,读快餐网络文学,看盗版小说,即便是弹窗广告也能接受,更何况排版细节,错字漏字?但成湘均做到了,也就只有他这种把“读书”当做信仰的人,才会去做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事情。

成湘均还喜欢乔布斯,喜欢他的偏执与极致精神。后来掌阅科技推出的硬件产品“iReader”电子书,采用的就是苹果式的“极简风”,除了必要的电源键、音量键和耳机插孔,只有一个物理按键作为电子书的进入、退出操作。作为智能硬件市场的新玩家,“iReader”在一代产品就达到了与“kindle”同样的观感;这同样也是一种信仰的力量在维持,成湘均不希望太多繁华无用的设计,打扰读书人去读书。

2016年以前,掌阅成立七年都没有融资,可能也和成湘均的“信仰”有关。资本的进入,可能有违他做读书事业的初心,也有可能改变掌阅的发展节奏。在掌阅最困难的时候,团队成员对成湘均说:“只要还有馒头和咸菜,就愿意继续坚持”。那一刻成湘均的内心可能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资本低头。

事情在2016年忽然发生了转机。

2016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掌阅宣布运营七年后完成首轮融资,融资规模1亿美元,投资方为国金投资奥飞动漫,掌阅估值10亿美元。

一直不融资,首轮融资就跻身“独角兽”阵营,这让业界震惊,掌阅人怎么看?在发给掌阅内部员工的邮件里,成湘均这么提到:

“掌阅的模式做了七年,无论是产品形态、还是运营思路、推广策略在这七年里几乎没有大的变化和突破。有些策略在几年前也许有效,但是在今天已经行不通了。要扭转局势必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策略,快步试错。”

掌阅的员工发现:老成思路变了,公司思路变了。不论是对待资本的态度,还是运营的思路。

一方面,掌阅完成了品类的扩充,从最初的出版图书类,开始大举引进漫画作品,通过与漫友文化、知音漫客合作,在“iReader”上提供给年轻读者;另一方面,运作掌阅文学集团,连同红薯网、杭州趣阅、掌阅文化进军原创文学领域。此外,还推出掌阅电影,支持用户在其APP端购买电影票;开始培育IP,以及就IP衍生内容进行布局。

以前的成湘均是“阅读”的偏执追求者,现在的成湘均更像是“阅生态”的操盘手。

成湘均又似乎没变,他在朋友圈中写道,这些软、硬件,文学创作布局,初衷不变,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全民阅读。之前,成湘均关注掌阅上又有哪些新书、好书;而现在,成湘均会关注作者生态。掌阅文学上有一位生活在二线城市的中医题材小说作者,她每天的工作是书写3000字,其它的时间用来阅读中医图书,以及与中医对话,研究中医药方。这位作者的月收入目前有几万元,是所在地区平均工资的10倍以上。

成湘均也不担心自己的“阅生态”与巨头撞车。在起点文学这样的地方,动辄百万原创作者;而在掌阅文学,作者还没那么多,但也更容易得到编辑们的“关照”。类似于“女中医爱好者”这样的作者和生活细分类的作品,正是掌阅文学打造的差异点。

做人有人品,读书也有书品,创业则需要“情怀”。所谓情怀,在笔者看来,可能就是把“商业利益”放在第二位,而把其它更重要的东西放在前列,比如罗永浩的“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还有雷军的“人因梦想而伟大”,以及成湘均的“全民阅读”。

中国,有情怀的创业者还是太少,我们需要更多富有情怀的创业者。只因为,人在面临商业利益时会度日如年;但是在情怀面前,七年犹如白驹过隙。

*本文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新芽NewSeed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