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2日,小米4踏着“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应运而生。
这是当时小米史上最具设计感的产品。当时这款产品被Zealer创始人王自如评价为“刚踏出校门的妹子”,成熟中又多了几分青涩。也正是如此,“奥氏体304”的边框会被业内戏谑,小米4在发布之初充满了争议。
毫无疑问,仅从销量来讲,小米4是小米史上最成功的一款产品。2013年9月,小米2全系(包括2/2A/2S)产品销量突破1000万台,产品上市11个月。小米4单品突破千万销量,也花了11个月。这一成绩的增长毫无疑问。
但在小米4的产品周期内,小米遭遇的市场挑战显而易见。
早在小米4发布之前一个月,魅族MX4便用1799元的价格截胡小米。再往前看,一加一代用与相同的价格作出了相同的配置,还比小米4提前两个月发布。
人们眼中,小米的“危机”或许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2015年1月,小米Note发布之后,小米在长达7个月的时间里没有任何新款手机来抵御市场挑战。
这段时间里,且不论华为、中兴等传统手机厂商虎视眈眈,荣耀、魅族、乐视、奇酷、一加这些互联网品牌同样咄咄逼人。
本该在7月份发布的小米5迟迟未见身影。小米Note作为防御型的产品被通过各种方式反复亮相,延长生命周期。直到2015年下半年,小米4c、红米Note2、红米Note3才姗姗来迟,抵御激烈的市场竞争。
有人说,小米5的难产是骁龙810过热所致。也有人说,小米的产品发布周期已经被打乱了。还有人说,小米2015年下半年的新机都是冲量之作,只是为了完成8000万台的销量目标。甚至还有人恶意拿阿黎的休养进行恶意炒作。
总之,小米在2015年似乎遇到了麻烦。
但是,随后的局势似乎正在发生着逆转。
去年12月24日的红米Note3发布会上,不善言辞的雷军突然谈起了情怀,讲起了“我所有的向往”。
今年1月初,阿黎回归,引发行业讨论。雷军则在小米年会上给2016年定下了战略——开心就好。雷军还首次提到了要组建“特种部队”,全力备战小米5。
事实上,小米5的营销可谓是卯足了劲。今年1月,阿黎便在微博上公布了小米5的发布时间。而之后的预热周期从年前开始,一直拉到2月24日正式发布。期间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小米5如一粒兴奋剂,始终保持着话题热度和舆论刺激。
这种刺激不似小米4c发布前夕节奏有些失调——曝光到发布,预热期长达3个月,吊足了粉丝胃口。最终也因为因为拖的时间太长,且过度曝光,让人失去了新鲜感,关注者们最后也失去了耐心与兴趣。
而在2月24日的发布会现场,雷军在发布会开场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小米要回归初心。所以,小米不再关注KPI和销量,而是关注两个问题。一是能不能做出极致的产品,二是能不能继续吸引米粉支持。
从2014年7月到2016年2月,在这19个月的时间里,小米4s和小米5终究诞生。
小米4s是最出乎人意料的一款产品。因为此前网络上有关小米5的信息满天飞,谍照早已传的四处都是。而且也没有任何声音表明,小米要发布小米4s。以至于小米5发布时,现场观众的情绪似乎还没有小米4s发布时要高。
小米4s它由小米史上最经典的产品之一小米4改进而来。小米3开始,小米不再有s代产品,但小米4s再次延续了s代的传统。s代表着成熟完美,iPhone4s是众多人眼中iPhone史上最成功的一代产品。小米4s虽然只是次旗舰,但或许能取得比它的身份更突出的成绩。
小米5则真的很像三星S6。有人说,与其说小米5是小米Note的缩小版,倒不如说小米5是三星S6的复刻版。其实,反过来看,小米5是小米史上对上代产品的设计语言保留最多的一款产品。这种设计语言的保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和三星之间的不谋而合。毕竟,当时还有人说,三星Note5 edge抄袭小米Note。
都不能说是谁抄袭谁,谁复刻谁。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的这句古话放在手机的工业设计上或许同样适用。
小米在2月24日发布会上的两款手机形成了倚天剑和屠龙刀的双旗舰策略。1699元以及1999元的卡位做法,一方面在1999元的传统位置上继续为自己代言,维持小米的传统,保持发烧的形象。而在1699元的价位上,也避免了小米4发布时被魅族MX4以低配低价的方式抢走注意力的尴尬境地。
2699元小米5尊享版则是直接对标了魅族的Pro系列高端产品,也对标了友商们的2000乃至3000元价位的旗舰机。
此前,笔者曾称,小米4c只是应急之作,是为了应对小米蜀中无大将的窘境而派出的廖化做先锋。小米4c扰乱小米的产品线和价格线。但小米4s的存在如同围棋中的逆转局面的一颗活子,迅速将小米整个产品线全部捋顺。
如今的小米在399元的官翻机到2699元的旗舰机等各个价格线上都有自己应有的棋子,已经覆盖了整个价格段。细细数来,小米官网销售的机型已有12款。
故孙子有云,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在诞生之初,小米以1999元的单品异军突起,而到了今天,则是采取了覆盖各个产品线和价位段的方式,处处屯兵、处处把手,用围城战的方式应对竞争对手的进攻。从单品单点突破的打法到今天围城战的策略,这背后影射了小米实力的增长、底气的雄厚。
只是,这种做法似乎又有当年中华酷联大打机海战的倾向。或许,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都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机海本身不是错,机海背后的企业臃肿低效才是真正的错误。
这可能也就是所谓的“新机海战”。用兵粮寸断的战术紧逼对手,强迫对手处处迎敌。很难说这样的战术是对是错。只不过对于小米而言,这或许是应对当前险象环生的最有效做法。
打响“新机海战”的小米已经走在了2016年的路上,这一年或许对于小米而言,将是决定光荣与梦想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