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懒人经济”、“共享经济”、“免费思维”大行其道,三者一结合,上门O2O而且首单优惠甚至免费的模式应运而生。
午餐叫个免费的外卖、累了叫个免费的上门按摩、出门打个免费的快车都成为一种可能,各种APP装进手机好像就可以解决吃喝拉撒了,貌似国人一下子进入了共产主义,一副再也不用辛苦挣票票明天就可以炒老板鱿鱼的节奏。
资本市场与创业者对上门O2O市场也是憋足了劲儿,再加上“互联网+”、“双创”的大旗,整个行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势。
表面看来,除了满足消费者足不出户的要求外,上门O2O还能给服务者带来更高收益。首先,O2O服务省下了线下门店的成本,及中间机构的抽成;其次,这种模式让服务者获得解放,比以往接到更多的订单。
愿望总是美好而丰满的,但是现实却骨感得弱不禁风:
2015年下半年开始,一大批**按摩、**洗车、**烧饭相继倒下,引发整个行业摧枯拉朽式雪崩。
据权威媒体报道,截至2016年1月,在上门O2O领域,90%的创业项目将等不到A轮融资即被列上死亡名单。
同时资本快速遇冷,冷到可能都让人忘记了去年O2O大热之势。
回想昔日的好时光,哪个行业不曾被O2O过一次?拿资本的钱撑着,不要钱先体验,优惠券狂撒......
笔者一直是严重不看好所谓的上门O2O的,终然“解放手艺人”这样的词语说起来是那么慷慨激昂和有情怀,在一年前就写过类似的文章进行质疑,虽然现在这么说有点马后炮的嫌疑。
为什么用“所谓的上门O2O”呢?这里边当然不包括外卖、快递、家政等在没有上门O2O之前就存在的到家服务,而是特指诸如美甲、理发、按摩、洗车、做饭等后续悄然兴起的上门服务。
理由有五:
1、补贴和低价俘获不了用户的忠诚
几乎所有的O2O公司一搞起来就是补贴、优惠、免费。一时之间,仿佛不搞补贴就不叫有互联网思维了,急于用所谓“免费”的互联网思维先圈住用户,至于盈利,先别管,所谓“羊毛出在猪身上熊买单”就是他们口中津津乐道的互联网思维。
比如通过补贴高频低价的洗车服务来获取用户,最后引流到低频高价的养护类服务是行业盈利的最佳路径。
于是一夜之间“1元洗车”漫山遍野,结果这种“烧钱式”的补贴并未带来用户。
一是因为尽管洗车需求确实高频,但用户的黏性很低,更没有忠诚度,转化率更低。
二是汽车养护需求与日常消费品相差甚大,用户对上门洗车和养护所需的专业技能、服务水平、甚至服务场景都有更高期望,两者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转换。
因此多数情况下,依靠疯狂补贴靠低价获客却没有形成差异化服务亮点的企业只能是画饼充饥,成为第一批被淘汰出局。
大量优惠券吸引小白用户带来的后果就是“药不能停”,有些公司停了,后遗症就开始出来了:没有优惠的吸引,用户单量下去了,服务人员收入少了,不满意了,于是就不干了。
所以,热浪过后也开始清凉,从刚开始的互联网席卷传统行业,又到了部分回归的时候了。
当然,理性回归肯定是必经之路,只是,不要太把互联网模式当成那么回事,看到O2O市场大热,跑来就说要颠覆传统行业,然而,传统行业是被搅合了,但是一部分深陷互联网思维的O2O公司也没有淘到金,猪都来不及找到就烧死了,更别说等到羊毛了的。
2、你真的喜欢陌生人到家吗?
且不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式的家庭教诲,单单隐私安全问题也是不少白领颇有顾虑的,尤其是对于一些明星或者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来说,他们更担心个人隐私遭到泄露的问题,这对于上门技师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操守就是一个考验了。
而人身安全问题方面则是双方的,一方面上门技师师的安全问题存在隐患,另一方面客户的人身安全同样也存在隐患,出了人身安全问题谁来承担责任?不用多,只是这一点就可成为倒洗澡水愿意连孩子一起倒掉的理由。
君不知按摩这个行业一向就“乱”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在网上搜一搜按摩服务,负面消息层出不穷。按摩行业乱,上门按摩更是负面消息的重灾区。譬如某公司女技师提供色情服务,又譬如某公司男技师在顾客家里猥亵女顾客等等负面消息,这样的消息一出,对整个行业绝对是个非常沉重的打击。
3、接受上门服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不能一一举例,想象一下上门美发的场景就明白了。
一想到上门美发剪一地头发,然后不知能否收拾干净,就很抓狂吧。如果想染、烫、做造型,且不说美发师能不能把那些设备扛到家来,单想到染发剂、烫发水的味道在家里弥漫不散,某些对气味敏感的小女生都会浑身发毛。
不过,真有做上门美发服务的,连美发师随时携带的工具箱都研发出来了呢,据说这套工具很沉,大约有几十斤重。
你能想象让一个细皮嫩肉的美发师扛着这套工具挤上几班公交一声臭汗地上门为顾客服务吗?答案应该是你懂的。
有的公司要说我们的技师培训得好啊!到顾客家里自带鞋套、不喝水、不上厕所。但美发、按摩、烧饭之类的上门服务可不是上门安装个电视那么简单快捷,工作时间一长难免人有三急,想象一下你要忍受一个按捺住口渴憋着尿的技师靠着你服务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4、没有提升效率的商业模式就是创新的敌人
比如汽车保养,上门本意是希望节约用户时间、通过便捷服务提高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如果在4S店的话,技师可以一辆车接一辆车的干,而且可以在保养间歇的时候为另一辆车提供点服务。
而在上门服务中一辆施工车加上几名技师,一次还只服务一个车主,再算上来回路途中的时间成本,效率反而下降了,而且这增加的成本“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都转嫁到用户那。
类似这种没有提升效率的商业模式就是创新的敌人,而且还需要大量补贴来弥补服务者的效率损失,最后做一单,赔一单,用户基数越大,亏的越多,一旦资金链断裂,就只有等死。
再说厨师上门服务这项工作对于厨师来说是比原来呆在厨房更辛苦的一份工作,收入也不见得比原来高。
大多数用户对厨师上门要求厨师帮忙采购,厨师需要提前沟通客户需要买那些菜,然后赶早去菜市场采购食材。食材采购完成后,又要坐车赶到客户家中,如果时间太赶,厨师自己开车或者打车又给自己增加了成本。
然后从洗菜、切菜到做菜、洗碗、清理垃圾,整个过程都需要厨师来完成。
如果运气好的话,厨师还能接个几百元的大单,不过对一个好厨师来说也就跟工资差不多。运气不好忙乎一天只能接个几十元的单子,还要分成给平台。对厨师更挑战的是,如果客户不满意,随时都有可能投诉,最后厨师可能还要面临被炒鱿鱼的尴尬局面。
这对于很多只炒菜的大厨来说,完全是一个具有相当大困难的挑战。所以从长期来看的话,很多原来薪水丰厚的厨师是不太愿意接受这份工作的。
5、为了伪需求花钱又苦逼的宝宝们好可怜
虽然笔者常常想,在家呆着享受互联网红利挺不错的。但有些情况下,到家服务是无法完全替代到店的,比如到店可以顺便散步、可以观察一下市井现状、可以跟其他顾客社交等等。但是你现在不要我出门还比我去便宜甚至免费,我也就不用白不用了,不就是下载的APP嘛!用完了咱再卸载不行啊。
这就是典型的伪需求了!那么如何界定真需求伪需求呢?假如这种服务不能让用户省心和省钱,那么这种需求就是伪需求。换言之,用户并没有形成消费的刚需,而企业硬生生地通过烧钱补贴来改变用户的习惯,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就是伪需求。
没有边际成本的纯互联网公司免费拉新尚可理解,像**到家发的优惠券,让你在周围超市买99元的东西就能减免20元。要知道,超市的米面粮油蔬菜水果,本身利润就已经很低了,快递员需要照单去购买,然后给用户送到家,成本有多高这是显而易见的。突然觉得为了伪需求花钱又苦逼的宝宝们好可怜,唉!说多了都是泪啊。
写在最后
上门美发、按摩、烧饭之类的场景到底存不存在?肯定是存在的。但大多存在于两端,一是明星等高端顾客,二是老弱病残等低端用户。
说白了,两类顾客都是非典型用户。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一家公司每天会有多少单,我想大家都清楚。
刷单和数据造假现象在行业内早已不是公开的秘密了,可以一时的拿出来骗骗投资人,但是市场可是黑脸包公。
上门不代表就O2O了,上门也不代表就“互联网+”了,反过来讲,O2O也不一定就要上门。
只是为了概念未来赶“上门”的潮汐扑通跳进去,退潮时的裸泳甚至小名呜呼也是在所难免的。
笔者倒是觉得类似的实体店为了延伸服务倒是有增加上门服务的必要。“上门+到店”不但能充分利用用户资源,通过“上门”集客,为“到店”导流,减少客户流失,还能盘活服务项目,实现去中介化、提高交易效率和用户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