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不是创业公司生存下去的唯一选择

融资不是创业公司生存下去的唯一选择

2016-04-27 09:51GPLP 合作伙伴
资本市场就是这样,怕的不是价格高,也不怕价格低,而是怕没有流动性,没有人出价。这位 CEO 经验非常老道,在市场上跑了一圈,发现问题,立刻开始找人民币基金,最后获得了投资。

2014年9月,经纬的张颖写了一份公开信,告诉经纬投资过的公司 CEO 们,未来 12 个月,很可能要进入资本寒冬。张颖分析了当时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的几个现象,引用了几位投资大佬的发言证明自己的直觉。张颖的眼光的确很毒。果然,从 15年 下半年开始,国内的 VC 市场急转直下。大部分的 VC 进入风险厌恶的状态,看的项目多,投资的项目少。

到今天为止,风险投资的市场环境还不见好转。从各种渠道的数据都能感受到滚滚的寒流,正如去年冬天天气寒冷一样。这段日子对于创业公司来说都非常难熬。除了做文创、SaaS、VR (AR)、AI 几个领域的幸运儿还能受到关注,大面积的创业公司没有 VC 输送弹药,都在苦苦支撑。我个人的感受 1. 我自己投资的公司,即使数据非常好,但是面对大环境的变化,融资也非常困难;2. 主动找上门的项目明显增多,包括不少很优秀的团队和项目。没有 VC,创业公司是不是就搞不下去了。

很多伟大的公司成长的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早期的 Intel,主要业务做的是存储芯片,后来遇到日本厂商低价的市场竞争,同样也是不知所措。在安迪格鲁夫的带领下,经过痛苦的转型,把主力产品变为 CPU。这个过程长达 3年,中间经历过市场下降、投入增加、人员流失等各种痛苦。最后成功转型为 CPU 第一大公司。大公司面对市场的变化,转型的困难程度远远大于小公司,小公司更应该发挥自身灵活的特点,快速挑战自己,适应市场的变化。有些公司是这么做的。

1.改变融资策略

美元基金相对于人民币基金风险偏好高一些,美元基金愿意听创始人讲述一个宏大的故事,也愿意给这个故事支付更高的估值。获得了一线美元基金的投资,创业公司在行业里的口碑也更强一些。给的钱多,影响力大,是很多公司乐于获得美元基金投资的原因。可是这一轮资本寒冬,反应最大的就是美元基金。美国股市是一个特别高效的市场,曾经的商业社交王者 Linkedin 在一天之内,股价跌了 40%。美国二级市场的变化直接传导到了风险投资的各个环节,包括中国的美元基金(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这里就不多说了)。

正确的做法是,美元基金无法投资,就迅速寻找其他更合适的基金。我有个朋友,是近两年很知名的项目,在去年底融资的时候,发现美元基金谈的多,主动推进的少,而且不是嫌价格高的问题,而是连谈价格的人都没有。资本市场就是这样,怕的不是价格高,也不怕价格低,而是怕没有流动性,没有人出价。这位 CEO 经验非常老道,在市场上跑了一圈,发现问题,立刻开始找人民币基金,最后获得了投资。以太资本统计过数据,一家创业公司融资的时候,在头一个月会见到感兴趣的投资人中的 90%,而绝大部分项目,拿到融资的 VC 就在这头一个月的 90%里。如果在融资的过程中,很密集的见了一个月VC 还没有拿到 TS,那就要迅速转换融资策略,可以找人民币基金,或者找上市公司,实在不行,找个土豪投资也行,毕竟在资本寒冬融到钱,对公司超越竞争对手很有优势。

 2.众筹

众筹一般是给硬件融资的,很多好的创业公司不愿意通过众筹做股权融资。股权众筹和 VC 融资比,有他麻烦的地方。第一是融资金额不会太高,融资 1-2 百万可以,融资超过千万就比较麻烦。第二,如果要通过众筹进行大额融资,往往需要一家专业 VC 做背书,那么又回到机构融资的老路上去。第三,股权众筹还是个比较年轻的融资方式,政策上还有一定风险。操作过程也麻烦一些,需要成立一家有限合伙公司来持有股票。第四,股权众筹没有获得机构投资那么高大上,在圈子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也不能和大家分享如何搞定 VC 的成功经验。可是,股权众筹的问题再多,也挡不住它的作用,就是能融到钱。在生存问题前面,其他都是小事。我有一位朋友就考虑的很明白。虽然之前他的项目,已经拿到了机构的投资,但是资金太少,公司的发展甚至是生存都有风险。这位朋友态度坚决,通过股权众筹获得了公司半年的运营资金。多了半年的发展基金,几个月之后,他的项目很可能成为细分领域的第一名。

3.拼命省钱

有一位投资人给我解释什么叫执行力强。她说曾经有一家公司,遇到资本环境不好,融不到钱,开董事会的时候,董事建议要压缩成本,并且提议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裁员。董事会早上开的,形成了决议。下午团队回到公司,立马裁员 100 人。投资人夸奖说,把钱给这样的团队让人放心。

压缩成本让人很不舒服,通过裁员压缩成本让人痛苦甚至造成兄弟反目。一起战斗过的兄弟说开就开,让人情感上难以接受。很多公司一裁员就会遇到公关危机,朋友圈也会有很多转发的内部人员写的负面消息。但是,这是创业公司要经过的难关之一。我投资的几个进入到后期的项目,早些年融不到钱,都经历过裁员,现在公司发展好了,只当这段经历是一段小插曲。区别在于能不能把裁员这件事情处理好。相信一下午裁员 100 人的团队,在开董事会之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定是权衡了各种利弊,实在是迫于无奈才做出选择,并且拟定好了方案和名单。心智成熟的员工,在加入创业公司之前就会有这样的觉悟,创业是高风险的。优秀的团队能和员工很好的沟通公司的现状,让离开的人不怨恨公司,让留下的人保持士气。一个公司经过大规模裁员几乎没有网络撕逼,不正说明了这个团队能力很强。

当然,裁员是压缩成本最后的选择。压缩了营销成本,房租,降低了高管薪资的招都不管用,才能动用裁员这个大招。

 4.收费

创业公司的最终结果是要赚钱。黄金时代的创业公司开创了一个时代,投资人对他们的容忍度更高,亚马逊上市 8年 才赚钱,优酷上市了这么多年还不赚钱。但是很不幸,现在时代变了,VC 要求创业公司更快的赚到钱。在资本市场正常的时候,一般是 C 轮投资人要求公司开始赚钱。而资本市场不好的时候,投资人要求你今天就开始赚钱。互联网创业者都习惯了通过融资获得公司发展的血液。很多创业者的唯一选择就是怀着希望,不断找投资人,希望某一天能感动投资人或者找到那个 Mr. Right。可是你在在 VC 市场上花了大量时间,走了一圈还没有结果,就应该好好考虑是不是要开动公司自己的造血功能了。

中国的创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创业公司为了保持市场地位,降价、免费、给补贴,这已经变成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固定模式了。这套模式运行下去的前提是,持续的有外部资金的进入。没有了外部的资金,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回到商业的本质-赚钱。趁着现在所有公司融资都难,开始收费,说不定就探索出一条明路。这个过程能让创业公司验证商业模式到底靠谱不靠谱。用户愿意付钱的产品,才是对用户有价值的产品。就算流失了很多用户,至少也能找到用户的底线,并且最后找到愿意付钱的真爱。

 5.发现赚钱的市场机会

牛逼团队无论如何也是能生存下去的,连街边小店都可以生存,创业精英的生存能力怎么能比他们差呢。Airbnb 早期的时候,没有人愿意给公司投资,创始团队只能通过卖总统麦片养活公司。Paul Graham 就是看到团队的这股精神才投资了公司,最后公司发展成了共享经济的标杆,估值几百亿没劲。现在的互联网巨头当年也过过苦日子,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腾讯网易搜狐等等公司都因为赚不到钱,处于生存的边缘。幸好 SP 拯救了中国互联网。这些大公司都通过 SP 业务赚到钱,并奠定了今天的基础。

有一家做工具的公司到处融不到钱,公司快不行了。因为公司在广州,有一些地缘优势。团队在某个附近的城市发展了很多妈咪,让他们推销整形服务。这项业务给公司带来每个月几十万的收入,不但养活自己,还过的很滋润。公司能赚钱,只要不违法,就是成功。创业不就是不用看人脸色吗,能赚钱养活自己,连投资人的脸色都不用看了。

6.外包

外包是赚钱的办法之一。创业公司一般都有技术能力。实在想不出别的办法,外包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困难时期,公司能生存下去,能保护好完整的团队也是一向成功。我有一个朋友,做了一个企业 SaaS,一直融不到钱。公司转型做了企业外包,现在每年有几百万收入,养活团队不愁,而且公司规模发展的越来越大。

 7.找工作

大家心累了,不想创业了,解散公司也不是天塌下来的事。跳出高压的环境,总结经验,让自己的思想进化几个层次。顺势而为,等市场机会好的时候,东山再起,那时的身份就是连续创业者。或者是边工作,边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一个很著名的社交软件,创始人出去工作了两年,同时继续做他的创业项目。条件成熟以后,创始人全职出来创业。这家公司最后也拿到几千万美金的融资。

融资不是创业公司生存下去的唯一选择。在 2012年 的时候,创业公司融资也困难的很,挺过来的公司很多现在都发展的不错。逼自己想出各种办法活下去,多活一天,离成功就更近一步。有一句著名的话,解释达尔文的进化论:“It is not the strongest of the species that survive, nor the most intelligent, but the one most responsive to change.” 最后生存下来的,既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对于创业公司,也要遵循相同的理念。活下去,才最重要。

纳斯达克指数都从 4200 多点恢复到到 4900 多点了,说不定夏天一到,资本寒冬就结束了。

*本文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GPLP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