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率高、低价低质量的创业外包市场存在消费升级的机会,互联网外包应当怎样转变才能继续走下去?切入点又在哪里?
一、创业产品外包的选择
当一位创业者需要外包,他通常会有这么几个选择:
1、通过广告找到外包公司
能做创业产品外包的公司有数千家,百度「app外包」,搜索结果首页全是,找到他们很容易。创业者几番电话比价,最后选中一家感觉很靠谱且价格最低的。
2、使用外包平台
猪八戒,智诚外包网,CSTO,解放号,码市,开源中国外包,快码众包,易码众包,等等。猪八戒最知名,其他家可能需要别人推荐。确定平台之后,发需求,然后跟着平台规则走即可。在专业社区上发布外包需求与此类似。外包平台通常会提供不同程度的服务,收取10%左右的费用。
3、让身边朋友推荐靠谱团队
创业者身边总有些熟人可以帮忙推荐外包团队。对接后如果双方觉得合适,就可以直接启动了。
4、找技术VC
以股份换取技术服务。许多外包出身的团队/公司,适应创业大潮推出这项新服务,比较知名的有骑士团,易创互联等。不仅能以很低的费用甚至免费获取技术服务,还能挂上服务方作为CTO去融资。
5、找同行接私活
常见于互联网出身的创业者,找兼职的,不找专门做外包的。通常接私活的要么是熟人,要么是熟人介绍的开发者,能力和人品信得过。
创业外包的选择
从上面看,创业者外包的选择是非常多的。这个情况下新的外包再进入这个服务市场,应该怎么杀出一条「血路」呢?
二、软件外包与产品外包
首先来看看这个市场的发展史。
在2015年10月的产品发布会上,码市用下面这张图来解释他们所面临的市场机会——软件外包是个万亿级的市场,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图:码市2015年10月产品发布会现场PPT(图片来源于网络)
市场规模大,对创业者而言自然是重大的利好因素。然而真实情况是,这个万亿级的市场,不大可能属于那些项目均价不足两万的众包平台。实际的IT 技术外包的市场其实是这样的。
创业外包的市场位置
在上面这个图中,我将技术外包划分为两种类型:软件外包和产品外包。软件外包开发的是企业单位内部使用的系统,属于软件行业;产品外包开发的是面向大众用户使用的产品,更多的属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行业。
软件外包的典型应用是ERP、OA、CRM以及面向行业的信息系统,如医疗行业的HIS系统;产品外包的典型应用是网站、app。
软件外包客单价高(百万甚至数亿的量级),以客户为导向,所以多采用招投标、大客户销售的销售形式(所以注定很难用第三方平台在线完成交易)。软件外包的市场巨大,产生了诸如文思海辉、东软、中软、软通动力等上市公司。相比之下,以用户为导向的产品外包,平均客单价就低得多,销售方式也更灵活多变,可以在第三方平台实现,比较新的如码市、易码众包、快码众包。
$page$按需求方的来源,产品外包又可以分为创业产品外包和非创业产品外包。
大多数人也许不知道,许多大企业都有自己的app,特别是一些国有性质的企业,app 数量可能多达数十个。常理度之,这些以高昂的成本外包开发出来的app ,目的是给企业的消费者使用的。但这些app 通常没什么用户,更像一个形象工程。这就是典型的非创业产品外包。
创业产品外包则不同,它是创业者的心血和希望,最终是要上线,要让很多用户使用的。但可惜的是,60%的创业外包走不到上线的一天。真正能当成创业产品运营的更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下面来看看创业外包市场。
三、创业产品外包的市场现状
根据核心驱动力,互联网创业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实现能力驱动的阶段
在互联网的洪荒年代,用户的许多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创业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有无问题。这个时候,只要有新的概念并有实现能力,产品出来,放眼望去都是饥饿的用户。这个阶段的产品已功能为导向,功能越多,越强大,就越有优势。这个时候出现的外包,核心就是低成本的技术实现。
2、产品能力驱动的阶段
随着竞争的加剧,技术实现已不再是门槛,经过早期市场教育的用户也变得越来越挑剔。这时,谁的产品好,谁就能在市场上胜出,产品能力,成为互联网创业的驱动力。这个时候,产品经理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CEO都还爱称自己为产品经理,人人都在说用户体验。
3、运营能力驱动的阶段
再到所有创业者都能做出体验不错的好产品的阶段,谁能拉来用户,搞活用户,又变成了一个驱动能力。大家都在找好的运营人才,人人都在谈参与感,粉丝经济。
4、技术能力驱动的阶段
当信息量很大,革命性的技术跨过了早期鸿沟,又一个时代即将来临,在这个阶段,谁有能力处理海量的信息,谁能掌握革命性的技术,谁就可能在一个新市场上获胜。市场的话题,开始热议云服务、大数据、VR/AR。
我认为,当前非技术型创业,正处于运营驱动的阶段。创业产品的技术实现,不再是一个门槛,优良的用户体验,也已经成为标配。创业项目之间,比拼的是运营能力。
所以这个阶段,创业者拿出一个只有功能堆砌、可用性很差的产品,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但与此同时,当前的创业外包市场正在每天批量的产出这样的产品。
产品外包的早期服务商多是从软件外包而来的,所以还延续着软件外包的种种做法,例如高额预付;追求低成本,雇佣廉价的技术人员;重技术,轻设计;按功能报价,以功能实现为验收标准。我们知道,软件外包的目标是满足信息化和业务流程;产品外包的目标是用户体验。不同的目标,用相同的做法,肯定是行不通的。
与此同时,由于产品外包的服务门槛很低,服务商良莠不齐,新的市场进入者普遍以虚假的案例和更低的报价获取订单,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混乱。
$page$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创业外包逐渐形成了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服务商两极分化,占据大部分份额的是低价低质量的服务商(称之为技术外包),他们以非互联网行业的个人创业者为主要客户,以技术实现为目标,重复的产出无法使用的产品,持续不断的拉低着整个市场的信誉度。另一方面,高居金字塔顶层的高质量服务商,以追求产品体验为核心,为具有产品意识的初创企业乃至知名互联网企业提供服务,收费昂贵,普通的初创企业承担不起。
四、创业外包市场的新出路
任何时候,专业技术服务都是有价值有市场的,创业外包也如此。低价低质量的服务只存在于市场早期,不可能永远持续。随着客户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创业外包也存在消费升级的机会,中高端服务会成为市场的主流。
之前,我看到了非常多的外包失败的案例。一位在会议酒店预订行业积累十几年的朋友,想用互联网解决行业问题,先后找了三次外包,历时一年,花费数十万的费用,虽然每一次都比上一次好,但依然无法投入使用,最后只能无奈的解散了团队,留下自己一个人继续折腾。
所以,不仿以下面的几点作为切入点,形成新的定位。
1、以完成可用、好用的创业第一版产品为目标
创业与外包在许多方面互相矛盾。外包是别人的,创业是自己的。外包有完成之日,创业无结束之时。外包需要明确的范围,创业则要面对高度的不确定性。外包要挣钱,创业没钱。
就创业产品而言,项目的核心部分无法外包,产品迭代无法外包。在我看来,外包实际上是以钱换时间的资源配置方式,只能解决快速完成创业第一版产品的问题。事实上,我给创业朋友的建议都是,如果能够组建产品技术团队,尽可能自己完成产品。但实际情况是,非常多的创业者没能力或者来不及组建团队,只能选择外包。
能够保证产品的可用性和好用性,应该是新创业外包与当前创业外包市场服务提供方的主要区别。一个互联网产品的可用性是可以进行标准化评估的。创业外包有三分之一的烂尾率,意味着三分之二是最终完成交付的。但所交付的产品,满足基本可用性的不足一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创业者外包出了产品但最终没上线的原因。如何该如何解决可用性问题?
2、重产品定义和体验设计
一个创业产品的诞生,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想法阶段、产品设计阶段、交互设计阶段、视觉设计阶段和技术开发阶段。
好的产品,是设计出来的。产品设计决定产品规划的可行性和需求的明确程度;交互设计决定用户使用的流畅性和信息结构的合理性;视觉设计影响用户使用产品的舒适度和对产品品质和品牌的感知。
非互联网行业出身的创业者通常把外包简单的理解成技术外包,常规外包服务商也重技术请设计,产品功能作为项目的核心,是报价和验收的基础。如此得出的结果,自然是很难保证产品的可用性的。
我建议从产品设计切入,对产品定义的明确程度以及体验设计的质量都有严格的控制,需求不清,体验粗糙的项目需要重新分发到专业的产品设计师重新设计,不能直接进入开发。
3、人才共享
人才层次和质量控制体系是完成一个好产品的两个关键因素。具体实施者的创造性决定着产品的灵魂。低价低质量的外包公司之所以很难做好一个产品,人才层次不高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水平较高稍有追求的专业人才,通常也不会考虑做外包。金字塔顶层的专业用户体验设计开发公司,正是靠精英团队来确保交付质量的。能做好产品的人不在外包行业,而在真正的一线互联网公司。
4、平台监理
项目实施的质量控制体系应由平台来提供。这种平台最主要的工作是通过合理的规则设计,帮助项目双方建立信任并推动项目的成功实施。筛选出数十个外包行业的重要问题,报价问题、工期问题、合同问题、毁约问题、验收问题、付款问题,等等,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技术外包是一项单价高,决策重,周期长,极不标准,过程难监管,结果难评判,市场信用体系缺乏的服务。事无巨细的干涉,平台会累死。所以应该抓大放小,前中后,前端对需求和人进行审核,后端固定验收标准,中间过程仅作节点提醒和适度监理。
五、我的建议
需求端以初创企业为主,供给端以在职的一线人才或行业经验丰富的人为主。初创企业的用人需求灵活多变,在职人才也希望充分发挥专业价值,参与创业。
但是追求做出可用、好用的创业产品,其实是选择了一条需要耐得住寂寞才能走下去的路。外包出精品,对项目而言意味着周期较长且成本不低,对平台而言意味着见效慢,需要口碑传播。
决定走这条的平台应该先扎扎实实做好最初的十几二十个项目,不断调整优化服务。相信只要互联网创业还在继续,与之伴随的有价值的专业服务还会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