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在孵化器的朋友和笔者细聊,很难想象骗补贴这件事在创业圈的蔓延程度。补贴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前期发展的支撑,在一定范围内是合理的,如同最早的滴滴快的补贴大战,也是滋生很多刷单骗补贴的的现象,但随着补贴的减少平台的规划,现在已经很少。但在陕西的创业圈,这种集体骗补贴的现象反倒在市场逐步规范的情况下愈演愈烈,背后的问题又是出在了哪里?
二流的西安军团 浮躁的全民创业大潮
之所以说是西安军团,其实指的也是整个陕西的创业大环境,毕竟在西北城市,集中全省资源建好一个省会的现象还是很正常的。无论是陕北的羊肉电商还是陕南的土特产O2O,最终销售渠道和推广区域主要还是在西安,所以笔者用西安代替整个陕西市场的创业实情。为什么说是二流呢?对应的其实并非项目本身的好与坏,而是浮躁的氛围。没有最烂的项目,但有最容易上头的创业者。关于西安的创业氛围,笔者在此前的文章中就有提到过,总结起来就是“没精神”,这种没精神指的不是身体的迟钝,是思维的滞后,不愿意多想,不愿意多学习,不愿意接触一线,就像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自顾自嗨。
去年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布的全国城市创业数据上,西安位居最后五名,排在了成都、郑州之后。不仅是这种数据上的落后,作为西安人而言,能切实感受到的创业氛围也是很弱的,在京东、百度、饿了么、美团在生鲜外卖等领域攻城略地之际,从未遭到来自当地平台的任何冲击,或者说本地就没有这样的平台,小作坊不算。
在笔者曾经参加过的一次美业的本地聚会时候,主持人问过一个问题:在互联网冲击下,传统美容院如何转型?在场者语塞。有店家坦言,没有技术,团队,没有规划云云,主持人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是在上海,杭州开店,还会是同样的回答吗,答案却在意料之外。原因很简单,北上广大家都在转型,所以得跟进,西安本身竞争就小,没有必要在转型上进行投入。通过这件小事感觉到,互联网,创业,转型,在西安人的思维里是缺乏的,这种思维的滞后直接让西安创业军团被死死钉在了二线的位置。
天价鸡蛋遭遇水土不服 好项目遭遇落地难
如果说市场的浮躁造就了西安创业氛围的低迷,那么在项目上的照猫画虎就更加让这种低迷变成了灾难。都说好项目难找,所以很多本地创业者走上了南下取经的道路,将一线城市的项目带到西安,寻求模式的复制。模式复制本身并没有错,不仅减少了试错成本,还省去了部分品牌推广的成本,但难就难在如何进行本地化改良。尤其是一些社区O2O的项目,在一线和西安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消费水平、用户接受度,尤其是价格因素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举一个身边的例子,也是房产行业创业去做农产品(陕北羊肉)。在西安,尤其是今年,地产行业的不景气是有目共睹的,尤其作为乙方,开发商营销费用的缩水,项目的减少,逼着很多老地产人转行,其中就有看好高端农产品市场的。一个鸡蛋能卖多钱,五块一颗的有人吃吗?在沿海有,但在西安没有也是事实。看中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天然食材的要求也更高这个点没错,但直接将消费预期涨了五倍后,能接受的人又有多少呢?当然并不是说这个鸡蛋本身不值五块钱,从补贴给当地农户的,冷链运输成本,营销成本,包装成本,是超过五块本身的。出发点很多,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包装,采购,证明这颗鸡蛋的绿色健康无污染,但证明距离买单,中间还是隔着价格因素,就容易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同样的土特产、羊肉、土鸡……朋友在售的所有产品都在陷入这个尴尬中,于是卖羊肉改为卖烤羊肉的炉子,卖鸡蛋搭配着挂面开始卖套餐。南下引进来的项目遭遇了西安的水土不服,老百姓为原生态点赞,但也大呼吃不起。
骗补现象横行 谁在创业浪潮中投机倒把
市场的低迷,项目的不接地气,这两个因素直接导致了标题中所列的问题——骗补贴,孵化器骗有关部门的创业补贴,创业者蹭孵化器的补贴。补贴本身并没有错,政府要打造创业集群,以创业分流就业压力,孵化器要吸引入驻,提高影响力,都会以补贴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切入,创业嘛,不缺想法不缺热情,缺的就是钱,很明显这种前期扶持是必要的。
在西安,对于初创期的科技企业,就有大量的政府补贴政策,其中就包含政府担保的风险投资,单个项目最高100万,单个企业300万的额度。学生自主创业可申请最高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合伙创业可申请最高5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等。针对个人贷款补贴还好,针对孵化器的补贴可是真金白银,3月底,西安市就为2015年认定的碑林动漫产业平台创业孵化基地等36家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服务平台发放895万一次性孵化补贴资金。
这还只是一个区的,放眼到全市全省这样的补贴是巨大的,而出问题的骗补现象就出现在孵化器这里。虽然西安是内陆城市,但随着风头的狂飙突进,提供办公场所和创业服务的孵化器,也面临北上广同样的问题,入驻率低,租金入不敷出;创业服务专业度不够,使用频次低。如此困境下,孵化器的运营成了赔本的买卖,以西安的标准算,一个工位租金500块到1000块之间,即使在租满的情况下,减去运营成本,依旧是亏钱的,紧靠出租工位的方式是挣不了钱的,而孵化器标配的财务、招聘、法务、市场、培训等创业服务,实际的需求也很小,只能说是配套,距离盈利模式还很远。那么在盈利渠道被堵死的前景下,补贴就成了能否走下去的唯一渠道,以西安《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导意见》的补贴政策,孵化器按照国家级,省市级不同,有关部门分别给予100万、50万不等的奖励补贴,还不包括各级部门叠加的资金,对于靠出租工位为生的孵化器,补贴才是真正的收入来源。
而当创业者或者有关部门去考察参观,看到的就是多个众创空间的项目被集中在一起,从而形成虚假繁荣的错觉。当然有关部门也不傻,在补贴的同时还和孵化器签有协议,每年完成多少团队入驻,多少团队完成投资计划等,完成后给补贴。为了满足约定的任务,吸引的创业团队也开始缩水,原本的科技,农产品,电商等高大上的项目也被微商,淘宝店,营销工作室代替,入驻的门槛不断降低,项目质量得不到保证,拿到投资也是天方夜谭。尤其是在三四线的孵化器里,这种现象尤为严重,高歌猛进的孵化器背后却是投机倒把的骗补乱象。而针对孵化器的退出机制,虽然有定期考核,但在高歌猛进的鼓励浪潮中,考核却显得微不足道。
$page$如何走出困境 根源在于打通资金渠道
说到底,孵化器骗补的根源还是在于缺钱,我们不能因为有骗补现象而去否定孵化器这种形式,一棒子拍死所有人。既然创业没错,孵化器没错,中间却出现所谓投机倒把的现象,问题一定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关部门监管机制的漏洞,孵化器资金渠道的堵塞,以及最重要的创业者本身的心态问题。
首先,关于孵化器的退出机制,最早看到的应该是2014年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型企业创业孵化集聚区管理办法(试行)》,表述为对严重违法违规或违反创业孵化集聚区管理规定的入驻企业,及时清理,限期迁出创业孵化集聚区。此后在山东也有类似政策,对入住一年后,专家审核小组将再次对项目发展和进度进行分析,那些发展无望、后续无力的项目最终将被淘汰出局。四川的园区也有考核机制。假设该企业入驻时,承诺在3年或者5年内,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收益或者其项目推进到什么样的地步,园区将会定期对该企业项目推进进行考核,如果不达标,则将会面临被园区清退的风险。
可以发现,以上的清退政策多是孵化器面向入驻企业的考核,而真正有关部门考核孵化器本身的退出机制目前还停留在纸面上,政策上的空隙是直接导致投机倒把骗补行为的根源。这种政策的束缚对于二三四线城市创业孵化器的困境尤为重要,在一线尚有入驻项目本身的竞争淘汰机制,这种竞争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入驻项目的质量。但在二线城市,孵化器要靠项目满足“补贴条件”的情况下,如果只靠这种行业自我淘汰竞争,就会演变为放任自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孵化器退出政策亟待出台。
其次,政策的出台可以从机制上进行约束,但也容易形成一刀切的后果,要想让孵化器持续健康运作,归根结底还是资金的引入,缺钱是根本,尤其是二线三线。资本本身是趋利的,并不会因为二线的孵化器困境而有所怜悯,除去政策导向,能吸引资本的还是好的项目。好项目能吸引资金,资金可以救活孵化器,这样逻辑就通了。提高准入门槛,区分创业和小生意,入驻项目需要有用户量,需要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即便现在不能变现,但起码得有流量,是真实的市场需求,类似于早餐外卖这种费时费力不讨好的创业项目就该被拒之门外。门槛的提高保证项目的质量,质量又可以转化为对资本的吸引力,这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第三,创业者的心态。开微店算创业吗?算,但距离孵化器的这个阶段还有距离,笔者更愿意把它形容为小生意。小生意可以靠热情,但创业一定要有规划,要有风险预估,还要有心态的调整。创业本身是苦逼的,这种苦逼可能是加班,是被拒,是没有用户,如今的创业和80年代的下海经商本质并没有区别,浪潮过后,90%的孵化器会死掉,一半的创业者依旧会回去上班。在明知苦逼的前景下,如果调整心态,是及时转型退出,还是在孵化器里死磕坚持,这里死磕并不是褒义词,创业也是工作,不挣钱不开心为什么不能换,非要顺着创业浪潮,跟着别人的步子去死磕?能接受成功也要接受失败,相比较外部因素,创业者心态的调整反倒是最难的一点吧。
已经沦为二流的西安创业军团,目前看到的骗补现象是令人悲观的,并非笔者不爱自己的家乡,去黑什么。与其蒙在鼓里,真正直面二线城市创业中面临的问题,正视它,一定是唯一的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