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个老编辑的自我修养:做创投圈里的咪蒙和王大锤

论一个老编辑的自我修养:做创投圈里的咪蒙和王大锤

科技互联网题材不像娱乐、情感、星座,写10万加是很难的。但是老编辑是互联网这个圈子的“老司机”,创业者掌故如数家珍,BAT家事信手拈来,很容易用调侃的语气一下子戳中互联网人最敏感的情绪。

最近刷爆朋友圈的《黑社会也是一届不如一届啊》出自公号“老道消息”,而运营这个公号的人自称为老编辑。这篇文章写的是快手上的网络黑社会,天安社。

科技互联网题材不像娱乐、情感、星座,写10万加是很难的。但是老编辑是互联网这个圈子的“老司机”,创业者掌故如数家珍,BAT家事信手拈来,很容易用调侃的语气一下子戳中互联网人最敏感的情绪,最近一个月“老道消息”写出了好几篇十万加。

丁香园和冯大辉撕逼事件,老编辑模仿文革大字报写了一篇《反动技术权威冯大辉》 “批判”了冯大辉这个“一贯反动投机分子”。最近大家都在调侃创业者是个笑话,老道消息出手就是《创业者变坏是从他们不听摇滚开始的》,微信之父张小龙看到了都给了打赏。

刘强东初恋龚小京重返京东之后,他写《京东的当权派已经被打倒》,据说被阿里员工疯转到了最高层,他写海龙大厦里的刘强东、华清嘉园里的王兴和张一鸣,写王思聪和帝吧吧主大狸子,文章最后都都直达当事者本人。

老编辑是一个“自我矛盾”的人,以讽刺别人为能事,偶尔误伤自己。

他写《在奥运会之后我们分道扬镳》,他说“到今年,每一个公众号都成了一门生意”。而他自己也在做着公众号的生意,今年2月份他开始创业,成立了一个公司叫做“天天不上班”,最初经营一个名为“老道消息”的公号,现在他又弄了一个新的公众号叫做“不上班”,专门发布他们的视频内容。

在不上班的简介里面写着“之所以叫不上班,是因为互联网从业者都在追求工作自由和财务自由,上班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落后的工作和生活形态。我们希望在互联网行业,每个人除了因为热爱,什么都不必做,因此我们组建了这个自由而且热爱工作的创业团队”。

上周,老编辑的另一位合伙人Jack周写了一篇《我不是针对YC,我是说在座的孵化器都是垃圾》,而“不上班”的团队办公地点就设在了今日头条的孵化器里。

见到老编辑是在一个下午,他红着眼睛就出现了,不知道是刚睡醒还是在满眼通红的赶稿子,毕竟目前不上班公号的大部分内容还是要他来写,即便偶尔“不上班”的另一位合伙人兼网红Jack周或者别人写一篇,他还是要编辑一遍,保证公号风格。

不得不说,老编辑本人其貌不扬,一点儿都不精英,一个极为普通的热爱历史地理文学的高中学霸的样子,笑起来很憨厚。

创业之前,他是36氪的一位老编辑,在36氪之前,他在凤凰科技、新浪科技、第一财经周刊三个地方实习工作过,今年年初,他带着一位和他私交颇好的投资人给他的几十万种子基金离开了36氪,先招聘了一个可以画图纸的设计师,开始寻找创业方向。

老编辑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他要将互联网做成一个大IP,写公号仅仅是他创业的一部分,如何将互联网圈的故事真正消费掉,变成现金流才是他真正想干的事情。如何消费?除了写故事,还有可能会拍成网剧、网大,甚至是大电影,都有可能,“美国有职业剧,中国迟早也会有。互联网作为一个行业,会有挖掘的潜力。”

短短半年时间获得了真格基金的投资,对于“不上班”,扔给他们几百万的徐小平是这么评价的:“这个微信号非常棒,三观坚硬,一定会火”。

一位写出十万加的老编辑把互联网做成了他“不上班”的生意,至少听上去还是挺有趣的。

定位:创投圈的“咪蒙”和互联网版的“王大锤”

前几天媒体朋友、创投朋友们的半个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刷屏,文章标题是《朱啸虎:资本寒冬投资人都在休假,TS毁约率达30%,创业者不要总想着搞把大的!》,交谈中说到这个,老编辑玩笑道他觉得可以写一篇文章戏谑一下王冉,“王冉同学现在追热点没有那么勤奋了,再不追热点你就要被朱啸虎取代了!”,说完他又憨厚地笑起来。

互联网行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以成为老编辑笔下的段子,王健林的“一个亿”刷屏的当晚,不上班的视频推送也调侃了这一个亿,老编辑在朋友圈里写说“在我们新番出来之前,我们先完成一个小目标,不上班视频的第一篇10万加”。

Pingwest创始人骆轶航评价老编辑是创投圈的“咪蒙”,老编辑以10万+为荣,据说想让老编辑写一篇软文价格是北京一平米的房子。

而老编辑对于风向把握如此之准也是得益于他“身经百战”,和很多互联网老炮都“谈笑风生”。

在36氪和几家媒体的日子为他积累了不少互联网圈的资源。刚刚从36氪离开,他就拿到了几十万的种子基金,“那时候我关于创业内容没有任何想法”。

不久,他又拿到了真格基金几百万的天使轮,不上班这轮融资估值两千万。

看中这个项目的是真格基金副总裁刘元,关于和老编辑的相识相知,他是这么描述的,起初是因为别人推荐他知道有一个“非常刚烈”的编辑从36氪离职了,隔了一段时间他和老编辑见面聊,老编辑展示的一个“巨扯”的demo,但是聊了半小时他就被说服了,对老编辑一见钟情,他评价老编辑“三观正,反应快,业界积累深”,是一个“有理想,有坚持,有担当”的三好青年。

然后他就带老编辑去见徐小平。关于这次见面,老编辑回忆道“徐小平老师主要是看脸给钱的”还有“空气里充满了青春期荷尔蒙的味道”。

拿到了钱,于是老编辑就这么上路了。

“不上班”不只是一个微信公号,10个人的团队还做了一个APP,也叫作“不上班”,目前APP已经上线,内容抓取的是相关平台资讯类内容,与其他TMT内容APP相比,并无惊艳之处。老编辑也看到这一点,不过他说他们正在酝酿一个新功能,酝酿新的版本升级。

而之所以做这个APP,老编辑觉得他们毕竟是一个互联网公司,以内容产出为主,但是也想要有一些产品驱动的东西,但是这个APP只是副产品。

“不上班”未来重点想推的还是视频内容,未来互联网行业内容的视频化、娱乐化会是他们的重点。目前他们已经上线了一档短视频节目《不上班UP》,效果不如他们10万+的文章,紧接着他们又推出了《Jack周不上班》,在老编辑这个网红之后,他们致力于把公司的另外一位合伙人Jack周打造成另一个网红,中关村创业大街第一网红。

Jack周和老编辑不同,他是一个有香港户口的广东人,说话慢悠悠的,他写文章没有老编辑那样犀利,他说自己并没有“狼性”,但是想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在36氪和老编辑的做同事的日子,两人的关系不好不坏。目前两人的分工,老编辑负责文字内容,Jack周负责视频内容。

《Jack周不上班》以Jack周为第一视角展现互联网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面试奇葩程序猿,比如创投圈的真相,参演的演员都是团队成员或者朋友,Jack周本名周佳阳,在有一集节目里面,他说徐小平觉得他长得像“王大锤”白客,言下之意,他会是下一个走红的,不过Jack周说不希望有那么强烈的屌丝气质。

不过不上班这个团队除了与万万没想到雷同,还有些美剧《硅谷》的意思,一群技术宅的样子,Jcck周说老编辑有曾经骆轶航的样子。

写作:把互联网行业的“三国志”拿来写成“三国演义”

一句话概括老编辑的写作方式,就是把现实写成故事,把史实写成演义,几篇10万加之后,老编辑觉得这种演义式写作已经经过读者检验,被证明是有效的,“科技作者一直以来都太端着了,三段论”。

“对于刚入媒体门的小白来说,看了我的文章基本上就对这个行业产生一定程度的了解”,“有老司机的感觉”,但是老编辑也说,对于这个内容行业的其他老炮儿们来说,要打动他们依然很难,但是他们不是你的受众,你要让他们找不到硬伤就行。

老编辑曾在第一财经周刊实习,受到他当时的主编伊险峰很大的影响,比如他会知道如何把一群富有个性、容易炸毛的作者聚集在一起,对于不上班来说,他们可以把每一个个性不同的作者都培养成网红。

老编辑爱写故事,而这些以事实为基础的故事创作很容易为他带来法律风险,“5篇10万加有3篇都被删掉了”,不过他很注意,“文章99%的信息都是网上公开的资料,都是事实”,“剩下1%的细节比如对话什么的,那是假的”。比如《京东的当权派已经被打倒》那篇,里面的一些对于人物的评价网上都是有的,“只是没有人把他们以故事的形式写出来”。

造反有理

和过去通常写这个题材的特稿作者相比,老编辑很少进行采访。一是只是没有这样的机会,二来离大佬远是好事,老编辑说,他写稿从来不采访,一定的距离感才能进行演义,“陈寿写出《三国志》那是因为他是蜀国的官员,到了罗贯中那个时候已经很久了,他就可以演义了”。

“我喜欢历史”,在老编辑看来互联网时代经过几代创业者已经到了可以沉淀历史的时候,在互联网江湖里泡了这么久,老编辑可以把这些历史拿来创作可消费的内容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不上班试图通过一些公共话题来进行一些概念普及,“我们虽然互联网时代,但是人们对于互联网创业的概念不甚了解,甚至一些给普通读者写文章的科技媒体作者都不了解”,老编辑说,“所以他们现在很爱看我们的内容,我们成了媒体中的媒体”。

不上班目前微信公号粉丝几万人,但是打开率有时候高达到50%,远高于微信公号平均打开率。老编辑还戏称,“关注我们的创业者目前市值合计500亿美元”。

对于微信红利过去这件事,老编辑也并不十分在意,他以第一财经周刊在纸媒死去的舆论声中崛起为例,“我根本不认可红利这一说,好的东西永远是稀缺的”,虽然微信公号吸粉越来越慢,但是这种较慢地成长速度反倒可以保证粉丝质量,后期的生命力也更强,“爱看看,不看滚”,说完他又笑起来。

被老编辑消费的互联网行业他认为也只是一个亚文化

科幻作家郝景芳的短篇小说《北京折叠》获得的法国雨果奖之后,老编辑写了一篇《北京早已被折叠》,在这篇文章里面,他写道“北京真的在折叠,而快速把城市分为三个空间的最大推手其实是郝景芳忽略掉的互联网”,“现在你已经可以清晰把居住在北京的人分为三个世界,支配互联网的赵老爷,建设互联网的从业者,和只会操作互联网的互联网+人群”。

老编辑看到互联网正在加速折叠社会阶层,而他也是被折叠的一员。

老编辑是一个北漂,他的父母是地方国企员工,“他们觉得你拿了投资,成立了公司就与有荣焉了”,但是“我从来都是自由的,我在精神上是个彻底的北漂,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并且接受我不会融入北京”。

“互联网圈子一两千万人,这是一个亚文化圈子,而这个圈子也在不断扩大”,互联网行业从业人群形成了他们的文化,不上班要做的是把互联网行业的故事和文化打造成可消费的文化产品。

目前他们的产品是文字、APP、音频节目和短剧,未来他们会做养成游戏、网剧、网络大电影,甚至院线电影,并不能免俗。

短剧、网剧会展示互联网狗的日常生活,未来电影可能会来演义大佬们的故事,可能像《中国合伙人》那样。

两个短剧视频,《Jack周不上班》已经上线,他们还在策划一个卡通剧,目前处于制作阶段,剧名叫做《中关村六小》,里面有一个五班,班里同学叫做“雷小军”、“王小聪”等等等等,雷军、王思聪的段子都可以成为剧本内容。“我们可以不用真名”,但是故事已经发生了。

互联网行业正在发生的故事为他们提供了最精彩的剧本。

老编辑是一个理科生,但是他却有着非常老道的写作手法,“其实看一个人写的东西主要跟这个人看什么有关。”

“我喜欢看描绘世相的书”,老编辑看的第一本古典小说就是金瓶梅,“当时我看到我爸鬼鬼祟祟地往书柜深处放了一本书,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所以后来我看到水浒传电视剧里演的西门庆和武松那段就觉得不对啊,西门庆应该和金瓶梅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啊”。

虽然热爱历史和古典小说,但是大学和研究生时期,老编辑学的是地球物理。从高中到大学,老编辑一直都是贴吧吧主,还在贴吧里认识了现在的IT桔子的创始人文飞翔。

老编辑形容自己的写作风格是记录“历史进程下的个人奋斗”,不同于一般科技媒体就事论事,分析对比谁行了谁不行了的三段论文章,他会把正在进行的事情拉到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从历史角度来看。

目前不上班的团队还在招聘,关于招人,特别缺少一个女性写手从女性的视角观察互联网,“男性角度写出来的不是政治就是江湖,女性的关怀会不一样”。

招人的标准很简单,他说“主要看走路姿势”,会写稿的人走路姿势都不一样。

“互联网行业不是最大的行业,但是是现在最热闹的行业”,互联网行业是老编辑眼中的大IP,他经常有种“世界都是我的了”的错觉,互联网人老是有一种错觉。

采访结束之后,老编辑一再叮嘱我们不要把他的个人观点写出来,“举头三尺有神明,媒体行业的前辈会嘲笑我这个黄毛小子信口雌黄”。

老编辑少年老成,他总说他是90后,但是事实上他早生了一个月。

*本文作者李静玉,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娱乐资本论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