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北做导演了。
喜爱他的大有人在。《第十放映室》里,身为影评人的张小北,吐起槽来,犀利、泼辣。
采访约在朝阳区东五环外的一家麦当劳,门前马路上,大型货车发出的轰隆隆声,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声,如浪潮般,一波连着一波。张小北欠了欠身,以便记者能够听清。
张小北的语速很快,但说话并没有攻击性,在一个小时的采访里,他透露出强烈的“分寸”意识。即使被问到如何看待当下的烂片市场时,他也仅以“把商业的交给商业,把艺术的交给艺术”这种“政治正确”的回复作答。
知乎上网友问「一个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电影发烧友,怎样进入电影行业工作」。
张小北在问题下写到:
我就是一个「多年的影迷」,「本着对电影的热爱」,通过自学、拜师父、科班教育背景、参加实践、不断犯错、不断总结经验,终于掌握了几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然后现在「进入电影行业工作」了。
摄影、编剧、影评人、美术、录音、剪辑、制片,五花八门,张小北一一都有尝试。身份复杂,却殊途同归,导演是他的终极目标。四十不惑,张小北如愿以偿。
转身成导演,拓荒科幻片,张小北想做懂点生意的电影人
“低成本”科幻电影
去年9月份,腾讯影业成立。刚从万达转做腾讯影业副总经理、大梦工作室总经理的陈洪伟找到张小北,问对腾讯动漫的《拓星者》电影项目是否感兴趣。
“这个漫画其实挺有意思的,但改编电影需要过程”,“OK,只要你觉得这事可以,尽管去弄就行了”,对方的信任和支持打消了张的顾虑。
“他(陈洪伟)之所以推荐给我,是因为我一直喜欢(科幻),他也知道我想做科幻电影。”这种喜爱,源于小时候一本《星球大战》小说的启蒙。
事情定下,张小北先对项目做了可行性分析「能不能改」「怎么改」。春节过后,便正式进入剧本开发阶段,差不多用了6个月时间,初稿完成。
接着又花两个月,对剧本进行了两次改进,“后面还要改”,因为第一次拍科幻片,张小北知道自己经验不足,所以要不断调整,让电影呈现它该有的样子。
“努力贴合我们的创意、制作、中国电影的工业水准,以及我们预判的未来市场趋势,另外,还得符合电影本身的创作规律,它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能硬弩着来。”
1977年,第一部《星球大战》问世,制作成本800多万美元。《太空漫游2001》约为1500万美元,在当年,这些数字已是天价。对于好莱坞A级制作科幻片,成本应在1.8-2.5亿美元。基于美术和特效需要,科幻片的拍摄往往意味着花大钱。
相对之下,《拓星者》是一部低成本科幻电影,“放在好莱坞的话,连独立制片都算不上”,所谓的「低成本」标准在好莱坞定义里是指像《机械姬》制作费用在2500万美元左右。与国内比较,此「低」非彼「低」。
「低成本」并非在必要的环节上偷工减料,只不过规模小一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高成本科幻片所有的工艺环节我们全都得走一遍。”张小北解释说。
科幻电影拓荒者
严格来说,中国最近30年,其实没有做过公认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因为缺乏与之配套的完整电影工业体系,“没有制作经验,没有相对应的流程管理,没有质量节点的控制。”
张小北认为,以中国的市场和制作标准看,我们的科幻电影缺的不是钱,而是市场信心和人才,没人拍过科幻电影,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拓星者》英文名字叫做「pathfinder」,意思为「拓荒者」。事实上,这也是张小北以及团队的写照,在摸索、学习中,填补空白。
科幻电影站在电影工业的金字塔顶尖,从文化、娱乐性上来说,是由西方体系里面发展而来。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现实无可争辩,所以必须要向国外借鉴成熟的经验。张小北坦称,“我们得从人家源头一点点学,然后再尝试怎样去追赶,这个过程少不了。”
时间倒回到大学晚上,小礼堂里正在放映《天生杀人狂》,电影竟然还能这样拍!「导演」一职的小火苗在张小北心里忽闪忽闪跳跃。很多人认识张小北,是因为其过去影评人的身份,却不知他也做了十年编剧。
2000年初,电影行业空间与现在相差甚远,非科班出身,想做导演,门槛就高高地竖在那儿。怎么办?从编剧开始,有台电脑就可以写。
当了导演,张小北发现做电影是一件特别孤独的事情:片场有再多的人,到最后还是得你做决定,意味着你过去30年读的所有书、看的所有电影,这一刻都在起作用。
在中国做科幻电影,观众与电影的关系或者边界在哪,不得而知,“按照我的想法做出一部科幻电影后,观众是否认可,并不知道,没有任何电影可以参照。”张小北明白,这些只能靠自己去实践。
虽然对电影的认知和品位上张小北足够自信,但知易行难,怎么能在执行和实施的过程中,把大家最早达成共识的东西给呈现出来,压力不是没有。
另外,作为类型片,《拓星者》如何与观众之间达成默契,也是难题所在。“电影需要和观众相互交流,才能慢慢形成大家公认的一个创作规范。”
至于对新导演经验不足之类的疑问,张小北倒不在意:这是事实啊。
懂点生意的电影人
张小北正在逐渐淡化自己的影评人角色,工作重心也由“太空堡垒”转到十放文化上。前者是一家电影预告片公司,合作影片包括《小时代》《同桌的你》《十万个冷笑话》《长江图》等,后者成立于2014年,为一家影视开发制作公司,重点聚焦在科幻类型上。张小北是这两家公司的创始人。
除了与腾讯影业合作《拓星者》外,十放文化还联合摩天轮公司开发了刘慈欣的《球状闪电》,张小北任编剧。据了解,科幻四大天王之一何夕的《异域》被十放文化买下,另有三个原创项目也在推进中。
事实上,2008年张小北就在策划把《球状闪电》做成电影,但由于当时各项条件都不具备以至于搁置多年。
“我认为当下最适合改编电影的就是《球状星球》”,首先,人物情感具有中国当代化特征,其次,丰富完整的世界观设定能被中国观众理解认可,第三,它有着独一无二的想象力,最后,电影时代背景大概在2020年,术实施可能性上,离我们最近。“观众是不能想象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换句话说,做科幻电影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照顾到中国当下观众趣味和想象力的极限。”
十放文化作为一家专注于科幻电影项目开放的公司,会尝试各种可能性,达到全面覆盖。在张小北看来,现在,中国科幻电影当下两种方式最为可行:
一是像《拓星者》该类低成本电影,要走创意、风格路线,就是所谓新锐的东西。因鉴于成本控制,只需满足一部分对科幻类型感兴趣的观众。
另一种是从点及面开发,先满足小众人群的趣味需求,然后由此慢慢延伸,让作品与观众、市场共同成长。
只身打马过草原,张小北的初衷一直未变:要做一个「懂点生意的电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