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狂买股票向他致敬!他50多创世界名牌,60多打败胃癌,80大寿骑行千里

股民狂买股票向他致敬!他50多创世界名牌,60多打败胃癌,80大寿骑行千里

多年的经营实践告诉他,但凡是靠外在环境博利差、赚大钱的生意,最终都会证明禁不起考验。满脑子只顾着捡钞票,就做不出超越消费者期待的好产品,事业自然做不大。

2006年,72岁的刘金标看完电影《练习曲》后,被一句台词深深打动:“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也都不会做了。”此时,他早就因胃癌切掉了大半个胃,还被呼吸中止、静脉血栓、椎间盘突出等老年病纠缠,但火热的心中却怀抱着环绕骑行台湾的梦想。这位打造出自行车世界第一品牌“捷安特”的老人极不甘心,就此踏上这段千里征程……

认识你自己

1934年,刘金标在台湾台中沙鹿镇出生,是家中的小儿子。父亲在高雄经营当地知名的大裕产业,主营罐头、面粉和贸易,算是商业世家。

从小,刘金标就不是个安分守己的“好孩子”。他成绩差、不服管、不听劝,凡事喜欢自己摸索拿主意。他信奉旺旺老总蔡衍明的“街头混一年,胜读十年书”,19岁不等拿文凭,就急不可耐从学校跑了出来。先在父亲公司干活,又觉得事事被束缚,很快自主创业。

年轻的刘金标心思活络,做生意好似买股票,听别人说什么生意赚钱就干什么。由于没定性,他三两年就换一行,罐头、面粉、木材、运输、螺丝钉、鱼饲料样样干,只盼着早发财、赚快钱,成为王永庆那样的“经营之神”。

滚石不生苔,转行不聚财。一心“向钱看”的刘金标折腾了小半辈子,事业不温不火。1969年,他跟兄长在海边投资养鳗鱼,没想一场台风袭来,2000万新台币打了水漂,几乎赔光了老本。遭逢大难的刘金标脑中一片空白,心中抱怨老天为何如此对他,更忧心无法偿债,苦苦坚守一段后,鳗鱼生意最终失败。

年近不惑,一事无成。刘金标心里憋屈,在家窝了大半年才缓过来。再次被朋友拉出来聚餐时,大家聊起海湾石油危机、美国自行车热的新闻,都觉得干自行车这行靠谱。虽然刚经历挫折,但是刘金标依旧想到就做,1972年,他和另外7个股东凑了400万新台币,成立“巨大机械”(GIANT),这正是自行车世界第一品牌“捷安特”的由来。

此时,38岁的刘金标依然不确定自行车将是自己从一而终的大事业。多年后他重新反思,频繁换行是因为找不到心中的根,不明白自己是怎样的人。大器晚成的他直到50多岁,才内心笃定地确定,自己最适合干自行车这行。而“认识自己”,实在是个漫长、曲折、艰难的过程。

巨人起步

很多人对“巨大”的名称疑惑不解,实际上来源于台南的“巨人棒球队”。当年,它在美国夺得世界冠军,名震一时,令台湾人深感无上荣耀,股东们便执意给公司取名“GIANT”。但中文“巨人工业”早被人抢注,不得已只好叫“巨大机械”。

起初,刘金标对巨大并不上心,只将它当成副业。他开心地发现,自己终于告别了没日没夜蹲守鳗鱼场的苦日子,可以天天十点上班、中午回家。至于自行车装配,那还不简单?一个车架、两个轱辘,螺丝一拧就能装起来。等刘金标真干起来才知道,哪有那么容易。

公司初创,38个人都是门外汉,零配件有哪些、规格是怎样、生产线如何规划、质量如何保障,统统两眼一抹黑,全靠边做边学。刘金标七拼八凑把自行车装好,骑起来竟然会散架。他们只好边错边做,改来改去,迟迟出不了货。外人甚至嘲笑他们搞的是“自行车研究所”。

那时,台湾的自行车零配件厂也经历着草莽时代。巨大作为初创小厂,连零件都没法优先拿,只能派人蹲点值守。可零件到手一安装才发现,螺丝和螺帽竟然卡不死,轮胎和钢圈要么套不上,要么装上后太紧总爆胎。刘金标这才明白,自行车质量差,根子在零件标准不统一。但零件商各自为战,谁也不愿改变现状。

不服输的刘金标决心要干出点名堂,这么大年纪不能再换行了。他要当自行车业界产业标准的“武林盟主”。

这事显而易见的不可能,巨大那会是个巨小的厂。刘金标跑到零件厂,说服人家统一配件标准,根本没人搭理他。

刘金标不甘心。1973年,他专程到日本去取经,带回一本《日本工业标准》(JIS)的“红宝书”,开始新一轮说服零件厂商的艰苦历程。这年,台湾自行车由于品质低劣,爆发了美国市场集体拒收事件,让整个业界蒙羞。刘金标借机向各大厂商晓之以理:不统一标准、不提升质量,全行业都得死。他跑遍全台湾,两三百家厂子挨家挨户游说,终于用诚意打动世人。业界的老前辈开始仗义执言:“刘金标这个人很不错,他为行业的发展很下工夫,大家应该支持他。”

前前后后4年,全台湾自行车业界最终采纳了刘金标倡议的生产标准(CNS),这成为全行业的一项创举。

零件标准和品质上去了,刘金标也赶上欧美制造业转移台湾的大风口。创业挣扎4年后,巨大终于赢得美国施文自行车(Schwinn)的大订单,成为这个美国百年品牌的代工厂。沉下心来做标准、搞产品的刘金标发现,自己没想着赚快钱,巨大却像台印钞机,突然就扭亏为盈,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年代。

逼上梁山

70年代末,美国施文的大订单犹如雪花纷飞,让巨大赚得盆满钵溢。巨大开足马力不断整合友商,到80年代初,已然成为台湾自行车业界的龙头老大。

生意越来越赚钱,刘金标却越来越担心。企业75%的业务来自美国施文,90%的业务是代工。别人觉得只要赚钱就好,刘金标却明白,低端代工没未来。世上没有永远的客户,总有一天施文的订单会消失,到时候怎么办?代工没有定价权,利润率受制于人,再怎么努力也没掌声,巨大的未来又怎么办?

提心吊胆的刘金标就此产生了一个小想法。1981年,他试着创立“捷安特”,在自行车上贴上了自家品牌,仅限在台湾试水销售。结果一经推出,大受好评,刘金标对自家产品多少有了底。

不过,巨大仍然仰赖美国施文的大订单,也担心“捷安特”会激怒施文,便小心翼翼地去征求意见。刘金标明确表示,“捷安特”不在美国销售,只拓展施文不涉足的欧洲市场。即便如此,施文仍表示一百个不同意。1984年,双方反复磋商后决定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巨大和施文的股份二八开,把“捷安特”做成合资品牌。

刘金标大大松了口气,却没料到,中了美国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诡计。他们偷偷跑到深圳,瞒着刘金标建了中华自行车厂。这意味着,美国施文的代工订单很快会转移到深圳,对巨大将是一次致命打击。

刘金标一得到消息,马上商讨对策。他们分析的结论是:深圳工厂要建成投产,至少要3年。而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平,短时间还赶不上巨大。但这个分析,却低估了“深圳速度”。两年后,施文订单骤减,再次让刘金标猝不及防。

危机来袭,巨大很可能就此一蹶不振,甚至因此破产。逼上梁山的刘金标,手头只剩下自有品牌“捷安特”这一张牌可打。他迅速腾出整条生产线,集合最优秀的工人,马上开始技术攻关;同时,在荷兰建立欧洲销售公司,即便冒着与施文全面翻脸的风险,也要在最短时间内攻破欧洲市场。

员工们则不抱希望。与美国不同,欧洲市场对自行车的质量和技术要求极高,全都以比赛用车做标准,这在短期内几乎做不到。

刘金标很快觉察到不妙。他的做法是,告知实情,让所有人都怀抱破釜沉舟、不成功则成仁大决心。靠代工只能苟延残喘,终究是死路一条。如今,趁着外部逼迫狠狠努力一把,没准就能绝处逢生。可大部分人还是觉得,刘金标疯了。

1986年,当捷安特第一批货运抵荷兰,欧洲的销售总经理最先疯了。他发回传真,密密麻麻写满了产品缺陷,还毫不客气地数落老板:“这样的品质,让我们怎么销售?”刘金标不得不连说抱歉,然后继续召集技术人员,商议改善品质的对策。

之后,刘金标苦行僧一般整天泡生产线。他亲自督战,看到任何瑕疵都会停下整条生产线,召集员工想办法。涉及的外部采购零件,全部要求最高品质。他们甚至研究碳纤维材料,并在全世界率先用于自行车……刻苦钻研下,产品品质终于有了惊人飞跃。

半年后,“捷安特”终于达到欧洲高标准。高品质很快获得高回报,登陆欧洲第二年,捷安特就开始盈利。欧洲的销售总经理再也不会因为自己受雇于台湾企业,而感觉“没面子”。

捷安特迅速确立了国际大品牌的高端形象,在美日澳等发达国家深受欢迎。谁都没料到,一场破天荒的生死危机,竟给企业带来史无前例的国际化成功。捷安特就此冲出台湾,再也没有对手阻挡它迈向世界第一的脚步。

$page$

巨大的“中国策”

闯过国际化的激流险滩,巨大的经营结构为之巨变:代工制造从90%降为30%,自主品牌则占据了70%的比例。“捷安特”在中日澳都成了最抢眼的自行车品牌,在欧美同样跻身前三甲。全世界的偷车贼很快知道,撬走一辆“GIANT”比其他车更容易卖出高价。

刘金标的高端化战略也不按常理出牌。捷安特不进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大卖场,却不惜工本在全球自建上万家专卖店,还选择了数以千计的专卖店加盟,拼的就是质量有保障,靠的就是服务有口碑。他不是没见过竞争对手在大卖场成百上千地出货,也为此动心过。但大卖场拼命压价,不顾售后,迫使厂家只能换价格更低、质量更差的零配件,注定要砸牌子。他忍住冲动,选择放弃,并喊出“不进大卖场,照样做到世界第一”的口号。

刘金标的雄心并非空穴来风,他早就看准了中国大陆这块沃土。

20多年前,台商对于江苏昆山仍一无所知。当手下跑这考察后向刘金标报告时,竟被他痛批一顿:“叫你到上海评估大陆投资环境,你跑到昆仑山去干什么?”等他亲自到昆山一看,才知这里紧邻上海。天性谨慎的刘金标评估昆山长达4年,他看准了这里能兼顾内外市场,避开了上下游企业扎堆的深圳,最终选择了这里。

1993年,巨大在昆山投资建厂,却引发了台湾业界的嘲笑。当年昆山的电线杆子都没几根,产业链配套更是零。但刘金标毫不担心。台湾的自行车产业链由他一手培育,长三角则是大陆自行车的生产基地,只是零配件厂商质量和水平还很差。他要干的,无非是帮帮忙、“补补课”。他一点都不计较其中的利益损失,“供应商都强大了,我才能强大。”这正是刘金标的胸怀和胆略。

很快,巨大又在天津、成都投资建厂,并在上海与凤凰自行车成立“巨凤公司”。刘金标在制造业转移的新浪潮中再次占据先机。当台湾制造业成本上升时,捷安特已完成在大陆的总布局:台湾和昆山的产能对接美国市场,天津、成都和上海巨凤对接亚洲、澳洲市场。

中国大陆充沛的劳动力和开放政策,成为捷安特迅猛成长的加速器。1994年,巨大在台湾成功上市,并伴随着大陆工厂的产能释放,开始新一轮腾飞。待到2004年,捷安特的营收达216亿新台币,无可争议地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商。

永续经营

当全世界都步入汽车、摩托车时代,很多人都认为自行车注定是个夕阳产业。对此,刘金标完全不认同。他很早认识到:人对于健康的渴望永远存在,自行车则是实现健康的重要手段。只要经营不脱离这个宗旨,自行车就可以永续经营,做成万年产业。而高科技、人性化的高级自行车,正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早在1997年,巨大通过赞助环法自行车赛,让人们见识到捷安特跻身世界顶尖品牌的实力;之后,德国队骑着捷安特,连续三届勇夺环法大赛冠军。车迷们蜂拥而至,抢购捷安特的环法冠军车,即便每辆售价高达1万美金,照样被一抢而光;而早在2004年,巨大就做出了世界上最轻巧的碳纤维自行车,整车仅有6.5公斤,一个手指就能将其举起……这些成就,正是刘金标专注实业、不肯分心的结果。

刘金标始终不肯搞多元化,更不要说在股票和房地产投资上多看一眼。多年的经营实践告诉他,但凡是靠外在环境博利差、赚大钱的生意,最终都会证明禁不起考验。满脑子只顾着捡钞票,就做不出超越消费者期待的好产品,事业自然做不大。刘金标说,这都是他60岁之后才彻底想明白的事。年轻时人生的格局、眼光和高度有限,确实想不了那么高远。

这些心得并非来自旁人,而是刘金标父亲经营一生的经验写照。他父亲早年四面出击,也是什么赚钱干什么。看到日本香蕉热销,就批发香蕉做成香蕉干,运到日本就大卖;打仗时房子不值钱,一只鸡就能换栋楼,他就买下整条街的房子,局势一稳就高价卖出,狠赚了一笔;之后又拿钱生息,却遭遇台湾光复后新旧台币兑换,货币惨跌……从此,父亲转身实业,教导刘金标“大兴不离大败”的道理,只有踏实经营,才是为商正道。

企业要永续经营,首要是防范风险。当年养鳗鱼遭遇强台风,巨浪冲毁防波堤,差点把刘金标卷进大海。他开车夺路而逃,才捡回一条命。此后他反复思考,这事看上去是运气不好,根源却是他选址不当。后来刘金标在昆山建厂,坚持要将整个厂区地基垫高两米,以防不测。

刘金标觉得,企业和人一样,只有稳定成长才能有好体质。突如其来的暴利,只会让人浮躁轻敌、盲目自信,并产生出不切实际的妄想。而专注实业,每年脚踏实地地赚上10%-20%,就很了不起。心态稳了,才能打造出独一无二的产品,发掘出潜在的市场需求,从而把握永续经营的本质。所以,刘金标更看重产品的“唯一”,而不是去追求“第一”。

不仅是经营,刘金标对稍显安逸的工作都看不起。他外孙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美国金融公司,薪水丰厚。他听说后却说,这份工作不可久做,工作轻松、薪水又高,只会磨掉一个人的志气,让人越来越懒。他的内心,永远对危机深怀警惕。

经营理念如此,刘金标做的很多事便不易为外人理解。他宣扬自行车的“新文化运动”,极力推动台湾成为“自行车岛”;建立捷安特旅行社,要把自行车旅行推广到全世界;在台湾各大城市设立公共自行车YouBike,“甲地租、乙地还”,推动3000万人次自行车通勤,哪怕为此亏损5000万新台币都在所不惜……很多人都说,生意哪有你这么做的。他却说赚钱没什么了不起,辛苦大半辈子,最骄傲的是不赚钱的YouBike。

很快人们就看到,为了事业和梦想,刘金标敢豁出老命。

古稀之年来“远征”

63岁时,刘金标查出胃癌,不得不把胃切掉大半。虽然术后恢复良好,但人渐衰老,疾病缠身。72岁时,他看完捷安特赞助拍摄的骑行电影《练习曲》,被其中一句台词深深打动:“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他猛然想起,自己早有环台湾骑行的梦想。如今年过七旬,再不付诸行动,只怕梦想要付诸东流。

刘金标就是这样,一旦下定决心,就会以无比的勇气和毅力贯彻到底。

很快,他开始每天骑行上班。从台中市区的家骑到大甲镇的公司总部,单程42公里,中间要翻越坡道极陡的大肚山。他不请教练、自我揣摩,猛练3个月,竟从最初的耗时150分钟练到仅需100分钟。不但体能大为增强,还越骑越上瘾。

而当他真的要将环台骑行付诸行动时,他的太太、姐姐、公司总经理都跑来苦劝。一个73岁的老人,怎么能干这么疯狂的事?但刘金标很固执,他就是要在有生之年创造个纪录,而且还要跟事业成功没啥关系。他觉得,把“捷安特”做成世界第一的自行车品牌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这里面有全体员工的努力,还有时代和产业的大际遇。但环台骑行则不同,它完全要靠个人的意志和体力,一点一滴努力完成,这项巨大成就与旁人无关,因此对他的价值和意义无与伦比。

人生不留白,刘金标就此开始创造人生中最精彩的纪录。

2007年5月7日,刘金标正式开启环台骑行的大挑战。他一出发就极其兴奋,像是远足的孩子。所有人都被刘金标的壮举感动,新闻媒体跟随报道,众多车友也跑来陪骑。刘金标原本想不紧不慢“逍遥游”,结果被一伙年轻人把速度带快,不知不觉把时速飚到了42公里。

最初的兴奋,很快变成腰酸背痛,各种毛病纷纷袭扰,毕竟年岁不饶人。尽管如此,他依然忍着坐骨神经痛和血栓静脉炎奋力向前,缠着护腰埋头苦骑。途中,他还被汽车撞倒过一次,所幸只是些许擦伤。咬牙坚持下,他历时15天,终于完成了总长930公里的环台骑行壮举!

梦想实现,刘金标说了句大实话:那次旅行,真是要了命了。但人们显然更钟爱他突破极限、遍赏山水后的另一句名言:“开车太快、走路太慢,只有自行车才能留住人生的美景。”

刘金标从此骑行上了瘾。他彻底否定自己年事已高的现实,突然发现一个全新自我。骑友满怀敬意称他“标哥”,他则四处寻求更大、更兴奋的刺激。环台骑过了,那就到大陆来趟“京沪行”吧!所有人再次被老爷子的新挑战惊呆。

2009年3月,75岁高龄的标哥从北京鸟巢出发,开始了“京骑沪动”之旅。这次,他要完成北京到上海1688公里的自行车远征,相比环行台湾岛,路程增加了近一倍。标哥出发前还不忘深情表示:“自行车的两个轮子,一个代表大陆,一个代表台湾。我们一起来踩动链条,让两岸关系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好。”

京沪路上,标哥领骑,他就是有股不服老的劲。原本一路都非常顺利,但行至江苏高邮时,他却突然夜里闹肚子,跑了十多趟厕所,体力严重透支。亲友团“强行”把他拖上了汽车,他才得以恢复,只是遗憾错失了高邮到扬州段的骑行。不过剩下的旅程他依然咬牙完成,取得了完满的结果。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2014年刘金标80大寿,他又以二次环台骑行来庆生。这次,他的体力远胜往昔,竟然比第一次环台骑行少用3天就完成壮举,引发全台湾轰动。巨大机械的股票因此爆发性上涨,投资者以此向刘金标祝寿。人们亲眼得见他比7年前更健康、更强壮的事实,立刻在台湾掀起健康骑行的热潮。

刘金标坦言:“骑自行车,无论是在身体和心灵都更加年轻。”数年的骑行,不仅让他的各种慢性病不治而愈,更让他有足够的心力去突破极限、挑战自我。他认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所谓的极限都是自己的臆想:“你要是觉得爬不了,你就会真的爬不上去。”

他真正明悟这一点,是在荷兰的一次骑行中。那次,骑友太相信GPS导航,带着众人竟然迷失方向,让他不得不走了很多冤枉路。结果到目的地一看码表,竟然骑了120公里。这让他意识到,“人如果糊涂一点,就可以突破自己的上限”。

刘金标感念一生努力耕耘的伟业,给自己和更多人都带来了健康和快乐。他说,我一直在学习年轻!人活着就是要像骑手一样,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创造更有信心的未来。这个在事业和人生上都无比成功的“年轻人”的新目标是:87岁,再完成一次环台骑行的壮举!

文章转载自:华商韬略(微信号:hstl8888),禁止私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华商韬略授权。

*本文作者熊剑辉,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