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跑完曹德旺跑:国内实体经济成本除了人便宜,什么都比美国贵

李嘉诚跑完曹德旺跑:国内实体经济成本除了人便宜,什么都比美国贵

2016-12-20 16:46钛媒体 合作伙伴
更现实的问题是,在企业税负普遍较重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国有企业国家经常给予返税。一些垄断型央企集中在产业链的上游环节,税负主要转嫁给了中下游企业和消费者……

近几年以来,中国企业集体“出逃”、“跑路”的声音甚嚣尘上。

最近,中国民营企业的代表人物之一、福耀集团(全称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德旺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披露了一些关于中美制造业成本的问题的引起了广泛关注。

事件的缘起于曹德旺在美国投资10亿美元建厂生产汽车玻璃。在当地时间10月7日,由福耀集团投资的全球最大汽车玻璃单体工厂正式在美国俄亥俄州竣工投产。该项目投资6亿美元,是该州历史上最大的一笔中国投资。加上2014年福耀玻璃已在美国投资4亿美元生产汽车玻璃,福耀集团在美国投资已高达10亿美元。

有媒体表示,继“李嘉诚卖掉内地房产,撒腿跑到英国去了”,“被称为中国个人慈善第一人的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先生也要跑了”。

不过,福耀玻璃在国内的生产基地并没有减少,相反还继续在扩大布局。上个月还和辽宁省本溪市签署了浮法玻璃(与平板玻璃的工艺和品质不同)项目协议,规划年产值12亿元。从福耀玻璃官网也可以看到,它在国内有十几个生产基地,还有众多销售网点。

与此同时,在海外投资布局方面,在2011年,福耀玻璃就在俄罗斯设立工厂,投资了2亿美元,福耀玻璃在欧洲、韩国也设有工厂或销售公司。

有观点认为,福耀玻璃在美国投资10亿美元办厂,是为了贴近市场,靠前服务厂商和消费者。美国是全世界主要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之一,为各大汽车品牌提供优质汽车玻璃的福耀集团,顺势进入美国市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否则,它就很难保证自己的市场地位。

然而,曹德旺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的中美制造业成本的问题,确实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

据曹德旺在采访视频里透露,目前美国的劳动力成本仍比中国高,蓝领(工资成本)是中国的8倍,白领是中国的两倍多;但美国的优势也非常明显,比如“土地基本不要钱”,“电价是中国的一半”,“天然气只有中国的1/5”。在税收方面, “中国制造业综合税务比美国高35%”,这样算下来,在美国设厂比在中国还能“多赚百分之十几”。

除此之外,国内还有难以忽视的“政策成本”。这主要是指,企业跑审批、办事情的成本。门难进、事难办,这是许多企业都会碰上的问题。这些有形无形的成本,也会阻碍企业的投资热情。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员武长海、CEI中国企业研究所秘书长唐大杰,两位都认为,曹德旺所说基本属实,但投资美国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中国企业随着市场经济走出去的正常体现,资本在国际市场的双向流动对各方都有利。

值得注意的是,曹德旺谈到的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与天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炜光近期发表的“死亡税率”说法类似。

李炜光在文章《当前经济持续低迷的真实原因:死亡税率》中谈到,调查发现,企业家认为税收负担很重和较重的比例很高,达到87%,反映出“我国总体税负水平可能已经严重拖累了企业经营”。

在李炜光看来,他指出,中国企业的实际税费负担率“应该在接40%的水平上”,“按大口径计算或超过40%”,这叫做“死亡税率”。因为在我国,除新兴行业以及金融等领域外,大部分企业的利润率都不到10%,30%~40%的税费负担足可以导致大多数东部沿海加工业企业处于困境之中,甚至亏损倒闭。

近几年,国内企业利润增长乏力,利润率能做到10%以上,已经相当惹人艳羡。但历经国家几次减税,仍然有诸多企业叫苦不迭。

国内企业的税负除了25%的企业所得税,还有高达百分之十几的增值税,此外,还有印花税、车船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费等其他税种、费用。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给出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非常大的负担是宏观税负率太高。1995年,宏观税负率只有16.5%,2000年也只有21%,2005年26%,2010年一下子到了36%了,2015年,企业的宏观税负率已将近37%。

更现实的问题是,在企业税负普遍较重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国有企业国家经常给予返税。一些垄断型央企集中在产业链的上游环节,税负主要转嫁给了中下游企业和消费者;若剔除企业规模和业务类型特殊的央企,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率,明显高于地方和部委所属国企。

除此之外,去年,“江南化纤”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投资办厂,成为首家在美国建立再生聚酯短纤维制造工厂的中国企业,一期计划投资2500万美元,二期计划投资2000万美元。“江南化纤”反映,去美国投资办厂,主要原因是国内综合成本连年攀升,颇感吃力。“江南化纤”测算比较了创办相同规模企业的中美成本,并提供了部分成本构成对比表。

1、土地成本:中国是美国的9倍

国内地价是美国地价的9倍,并且美国是永久性产权,我们是50年产权。例如,2000年浙江省慈溪市工业用地价格是18万元/亩,目前美国地价仅为2万美元/英亩,相当于2万元人民币/亩,如果按照现在许多县城工业用地100万元/亩算,是美国的50倍。

2、物流成本:中国是美国的2倍

国内物流成本是美国物流成本的2倍。以油价为例,中国的油价是美国的2倍,油价高,物流成本也就高。何况中国还有全世界少有的过路费、过桥费,物流成本能不高么?

而美国的物流成本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库存费用,二是运输费用,三是管理费用。比较近20年来的变化可以看出,运输成本在GDP中比例大体保持不变,而导致美国物流总成本比例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库存费用的降低。

3、银行借款成本:中国是美国的2.4倍

最便宜的国内借款成本年利率6%,是美国成本年利率2.5%的2.4倍。按每吨7000元人民币或美国1100美元资金、4个月一周转,国内借款成本年利率6%和美国成本年利率2.5%分别计算公司运营资金财务成本:国内是7000元*4*0.06/12=140元、折合22.58美元。美国是1100美元*4*0.025/12=9美元,国内比美国高出1.5倍。

这还是正常的银行借款,如果资金来自年利率超过10%的银行理财产品、年利率15%的私募基金、甚至是年利率20%的民间高利贷、企业不堪重负。

4、电力/天然气成本:中国是美国的2倍以上

国内能源成本是美国能源成本的2倍以上。美国除开夏威夷的电价特别贵外(海岛地区没办法),其他州的电价都不贵,以德州为例,其电价折合人民币才2毛钱。

由于我国对电力、天然气直接定价的原因,企业用电用气用油价格居高不下。按国内每吨耗电450度、电价0.76元/度计算,单位生产成本342元,折合55.16美元。美国设备自动化程度较高,单位用电量相应增加10%,每吨至500度,按照电价0.05美元/度计算,单位生产成本25美元,国内比美国高出1.2倍。

5、蒸汽成本:中国是美国的1.1倍

还有蒸汽部分,国内用热电厂蒸汽,按每吨消耗蒸汽1.6吨、单价190元/吨计算,单位生产成本304元,折合49.0.美元,美国用天然气锅炉自制蒸汽,按天然气价格为0.48美元/therm、单价14.52美元/吨计算,单位生产成本23.23美元,国内比美国高出1.1倍。

6、配件成本:中国是美国的3.2倍

国内配件成本是美国配件成本的3.2倍。国内设备性能略差,工人操作习惯不良,每吨单位配件成本约100元,折合16.13美元,而美国生产线设备性能较好,工人操作习惯好,每吨单位配件成本5美元,国内比美国高出3.2倍。

7、税收成本:美国税收优惠力度大

在中国,各种税收不断,把企业压得喘不过气。广州一家物流公司,运送一批货物到海南,总收入为1.9万元,但利润仅有216元,其中上税需要1260元。

而美国的州政府最看重的是就业,常常给予企业优惠的税收政策,比如房产税优惠30年内有效,如果公司达产,30年内将给予3000万美元的税收减免。

8、清关成本:美国无需支付进出口清关成本

在美国投资办厂无需支付进出口清关成本。国内企业原料均进口,假设进品环节费用不含内陆运费、关税、增值税、仅各类手续成本约为3500元/柜,每柜按20吨装计,则为175元/吨,折合22.58美元/吨。

国内企业成品出口,假设出口环节费用不含陆运费,仅各类手续成本约为1600元/柜,每柜按20吨装计,则为80元/吨,折合12.9美元/吨。如果加上运费等,成本还要大幅增加。

9、人工成本:中国成本优势趋弱

尽管美国劳动力成本是国内劳动力成本的2.57倍,但美国自动化程度高,用工少。国内两条月总产量为4500吨的生产线用工250人,美国设备改进,同产能两条生产线才用工180人。

按照目前国内工人工资上涨趋势,如考虑国内5年工资再翻倍、10年工资翻两番计算,那么中国在人工成本上也占不到任何优势了。

10、折旧成本:美国是中国的1.7倍

美国折旧成本是国内折旧成本的1.7倍。同产能设备及土地厂房,国内生产线投资9000万元人民币、美国生产线投资2500万美元、按15年折旧年产50000吨计分别计算吨折旧成本:国内9000万/15年/50000吨/年=120元/吨,折合19.35美元/吨。美国是2500万美元/15年/50000吨/年=33美元/吨,高出国内1.7倍。

11、厂房建设成本:美国是中国的4倍

美国厂房建设成本是国内的4倍,但十年以上二手厂房价格根据年限则是新厂房的1/8-1/2,而且普遍性能良好。

综合以几点来看,随着国内环境成本,人工成本等持续攀升,中国制造成本已经和美国制造成本相当,在一些行业将会超过美国制造成本。“江南化纤”是个案,但国内制造成本的连年大幅攀升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制造已经“未强先高”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警觉,想方设法降低制造成本,努力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本文作者李程程,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钛媒体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