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通过微博公布了付费产品的销售数据——5天突破百万。
文艺青年在催更和鼓掌的同时,也有人开始做出无情地对比,“卖北岛讲诗歌,卖白先勇讲红学,搭上名声拼死拼活卖了一百万”,尤其是在那些干货动辄过千万的对比下,有点心酸。
想要搭车内容付费浪潮的豆瓣,找来了北岛和白先勇,先是祭出了它认为最优质的文化产品,结果你们可能都预料到了,这个大家更愿意拿钱去打赏网红或是“学点什么(例如撩妹小技巧)”的时候,谈诗歌和古典小说,这种事情,占用的大概只是小部分文艺青年的下午茶时间。
“无聊的时候听听还挺有意思的。”一位订阅了豆瓣时间的朋友跟我说。同样作为《红楼梦》爱好者,我们讨论起另一个问题:
十年过去,《红楼梦》好像又流行回来了?
一件事是新世相卖书。
大概是受到了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启发,他们推出了青春版红楼梦,一套粉嫩的纸质书,他们还和陈粒合作,发行了新主题曲《戏台》,叫好和叫骂的声音一时刷屏。另一件事,关于《红楼梦》更有发言权的大师白先勇本人,也在豆瓣开启的付费语音课程,开始为你讲解《红楼梦》。
“新世相”售卖的青春版《红楼梦》
还有很多事:公众号,民谣歌手,内容付费,这些时下新潮的词汇终于和《红楼梦》产生了关联。而这本从几百年前就在多次登上热搜的奇书,又在当下引发了哪些连锁反应?
“你买那个青春版《红楼梦》了吗?” 拿这个问题小范围调查了一部分“红迷”之后,我很快收到了否定的答案。
一位红迷这样告诉我,“《红楼梦》流传的版本太多了,你突然冒出来说自己是最优质的版本,在真的书粉看来就挺莫名其妙的。”
新世相的初衷,可能真的不是把青春版《红楼梦》卖给熟悉《红楼梦》的老司机——或者,他即便想也很难。它的初衷或许是好的——将优质的传统文化包装得更美更新潮,然后卖给那些原本一辈子不会跟古典小说有交集的年轻人。
对于新世相来说,这可能就是一场“互联网+《红楼梦》”的实验,这个实验有着清晰的流程:
《她在歌词里写了一个婊子》这样的标题吸引了足够多的注意力,但这只是这场实验开始的第一个信号。为了让《红楼梦》顺应互联网的热潮,新世相做了很多努力,比如:买书后可以享受短线提醒阅读的服务;在那个名为“红楼”的App里你可以看到跟红楼有关的趣闻;发帖讨论“十二钗谁更适合做闺蜜”等问题......
然而遗憾的是,这个定位“红楼阅读行动社区”的App,在我的手机里躺了两周,却不见有什么更新。
与《红楼梦》合影的范冰冰
从引发热议的微信推文,到范冰冰等明星带话题,再到陈粒发歌,做App,新世相的营销流水线可以说很完备了。
不过,这些一向奏效的玩法放到《红楼梦》上,却成了闹剧。
更有意思的是,虽然当初大家都是以红楼梦这个话题加入讨论,但最后发现,讨论的重点早已不是红楼本身,而是新世相到底做错了什么,以及文艺青年如何优雅地装哔。
称“新世相就是婊子”的公号博主最后以道歉收场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十年前,那个看电视时间要受到学校和家长管制的时代,刘心武在百家讲坛为你揭秘红楼,北京电视在寻找清新脱俗的少男少女,让他们参演最新版《红楼梦》。所有读过红楼的男女同学都兴奋起来,我们讨论着谁才是林黛玉的最佳人选,自己最看好哪个姑娘。
后来的事,很多人也一样记得,被选上了最后也没演成,演成的“角儿”们最后因为发型、画风等问题被骂得好惨。
仿佛每过个一段时间,《红楼梦》就要流行一次。或者说,流行元素又登上了这艘大船,但任何脱离文本的讨论与表演都像是幻觉一场。其间,看热闹的人骂完他想骂的,满意了;在这之后,散了。
豆瓣上白先勇对红楼的解读成了目前仅存的“正面教材”——尽管“豆瓣时间”并没有让ta足够火。
可是,一众文艺青年花上一点短暂的“无聊时间”,把一部荡气回肠的巨著以十几分钟的音频形式分集呈现——很多人在诟病这样的方式——但你必须承认,这个时代的碎片化阅读体验已经不可逆转。
大概也是《红楼梦》之于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