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预言:直播已无机会,单车疯狂融资将结束

残酷预言:直播已无机会,单车疯狂融资将结束

2017-03-20 18:57Newseeders 合作伙伴
现在创业者再想去做平台,时机确实已经结束了。很多大的企业,不管是在资本资源、用户规模,还是在自己身内容的产出上,占有巨大的垄断性优势。如果有平台性的企业从 0 开始做,这个无异于找死。

从去年开始,直播、共享单车就一直是互联网圈最为引人注目的两个名字,相关的创业企业也是投资人的“宠儿”。经过一年的激烈竞争之后,这些“宠儿”的命运如何,未来怎么发展,怎样样才能脱颖而出?3 月 17 日, ChinaBang Awards 2017 邀请到 真格基金董事总经理 顾旻曼 ,祥峰资本执行合伙人徐颖,现场分享了她们的观点。

我们抽取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呈现给大家,同时也对文字表述做了一些处理,去除和修正了一些重复和口头表述,以提升阅读流畅程度。

谈直播:主战场机会渺茫,分散渠道或有机会

主持人:一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大大小直播平台有 300 家之多,到今年年初据说已经有 100 家死亡,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现在市场上的情况到底怎么样?大家的生存状况如何?

顾旻曼 :我能够看到的现象是,现在创业者再想去做平台,这样的时机确实已经结束了。很多大的企业,不管是在资本资源、用户规模,还是在自己身内容的产出上,肯定占有很大的垄断性优势,他们之间互相在打。如果有平台性的企业从 0 开始做,这个压力会非常大。

就像现在再做一个微信,再做 IM,就不是特别适合的创业方向。微信是 IM 的代表,到现在你会发现所有的产品都可以嵌入 IM 的的功能,不管是语音还是文字都成通用的功能。作为创业者,很重要的问题是问自己,当你选择一个方向的时候,你做的是一个真正有意义做大的产品,还是你做的只是这个功能。做功能的话,大平台轻而易举的扩充就能比你的平台更好。

徐颖 :我们觉得直播是一个工具,并不是独立的商业模式,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从本质来讲,(直播)是否笼络住的一些用户,并且从这些用户上面获得长期的价值,这个才是最重要的。直播一定是现在最好增加黏性的模式,只不过现在一些大的平台已经把这些工具切入进去了,其他的(中小)平台是遭遇了一些用户黏性等危机。

(创业者)如果做的是平台的模式,本身并没有在这种群龙混战的时候打出自己的特色,让用户记住,形成一个很强的壁垒的话,我认为大平台切入的时候那一定是他消亡的时候。这个不光发生在直播,在任何一个有新模式出现的领域情况都是这样的,关键是你能不能在快速积累期,把你自己的特色,把你自己的黏性做出来。

主持人:去年确实有直播平台赚了不少钱,比如陌陌。但更多的中小平台一直烧钱甚至是在亏损状态苦苦挣扎。怎么看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

顾旻曼 :我觉得像陌陌、YY、快手这些企业做直播,本身已经有非常大用户量,对用户有深刻理解,一旦转直播,整个规模指数级的上升,挖掘用户价值的时候可以立即做出效果;另外一种类型是为了直播而直播,只是把直播拿出来当做空手套白狼的东西。在这样的竞争纬度下,你跟所有的人都是在一个平面上面,除非你拿到更多的资源,或者是有更多的积累,否则凭什么比别人得到更多的优势呢?这样的情况下渠道的利润利马就归到 0,甚至是负数了。

徐颖: 小平台没有盈利这个非常正常。因为你只是以工具的方式切入,在获取流量的成本方面,包括盈利模式方面都没有什么自己独特的地方,这样的话大平台切入进去就非常容易。到现在为止,其实直播企业中真正获利的反而是已有用户基础的平台。包括你说的陌陌,以及比如我们投资的唱吧,现在来说也是获得很大的附加收入。但是对于新平台讲,在以往并没有任何的品牌优势也没有既有用户的基础上,(又遇到了)用户红利消失的情况,不盈利是很正常的事情。

主持人:既然现在进入这个跑道已经没什么机会,那对于那些依然坚持在这个领域的创业者来说,两位投资人会有什么建议?

徐颖: 这个建议还挺难说的,如果在一年时间里面没有积淀自己的品牌优势,基本可以考虑放弃了。因为这个事情今后不再可能有特殊的情况出现。要么开辟一个新的业务模式,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去探索(新业务模式)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情,毕竟流量成本、人员成本在那里。如果按照这条死道一直走下去,我觉得可能拿不出好的建议给他。

顾旻曼: 徐总已经说的非常直接非常犀利了。我有两点看法,一是我觉得直播的竞争,因为关口是在资本的泡沫期开始,客观讲竞争更接近于视频平台。如果你是在里面已经占有一席之地的玩家,那么这是(一场)持久战,非常耗时而且是异常艰苦。

第二点,如果作为直播的平台,或者是希望以直播为主的工具产品,我觉得现在另外有一个值得看的机会是渠道的分散化。过去我们其实是盯着一线城市的,比如说某一个年龄段,某一个教育背景的人群,其实渠道还是相对集中的。但是我能看到现在有新的社区类的产品,下到五六线城市,可能下到不同学历人群,包括下到不同年龄人群,这样下放和这样渠道的分散化,可能会有机会。包括出海我觉得某一种意义上也是渠道分散的例子,这一块到底能不能挖出水来不知道,但是至少停留在主战场,没有在第一梯队里面的就可以撤了。 

谈共享单车:疯狂融资快要到头了,合并各种可能都有

主持人:想必大家知道,共享单车的竞争也已经非常激烈,不少城市都有五颜六色不同种类的单车。我们知道祥峰投了摩拜,真格投了 ofo,当初是怎么选择的呢?

徐颖: 我们当时是领投了摩拜的 B+轮。实际上(摩拜当时)只有在上海有一些投放,爆发期是在北京。在上海之所以关注并且感兴趣投资,是因为我们关注最后一公里出行的时间非常长,而不是只关注共享单车。我们对于一些电动自行车,包括一些滑板车等硬件,我们都有去聊,都有去看。筛选下来确实觉得没有很好的解决方式,当发现共享单车这个方式能够解问题的时候,团队很兴奋,于是进行了投资。至于说你说的选择,ofo 还是摩拜,(其实)在那个时候大家还是初创期,并没有一些具体的数据各方面去做探询。而且我记得那个时候 ofo 主要是在校园进行布局,而摩拜从一开始就是城市解决方案,所以我们考虑会更合适一些。

顾旻曼: 真格除了 ofo 以外还有一家小蓝单车,我觉得共享单车对于出行便捷创造的价值已经摆在这里了,很坦率讲,投资决策在那个时间点上更多是谁家让我们进我们就进谁。

主持人:真格基金投了 ofo,又投了小蓝单车,这两家未来很可能也是竞争对手啊,怎么考虑的?

顾旻曼: 不是我们主动投了两家,是被动投的,这是做早期的特征。其实小蓝色单车最早的公司是野兽骑行,我们投了他们,他们(后来)自己做了小蓝单车。

当然我们有这样的观点:对于最早期的创业者来讲,市场上没有竞争,只有一起把这个市场做大,只有到后面的时候才要面对市场竞争。在这个角度上,我们作为投资人讲,并不是我们非常主动地投两家,而是客观上出现了两家;另外一个角度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创业者来讲,你要面对的竞争是来自于市场,而不是来自于保护。你可以让你的投资人不去投任何东西,但是这个不解决任何的问题,更多的是在市场上怎么样拼杀。 而且在这么早期的市场,其实很难讲最后大家是不是一家人了。

主持人:现在看几家单车企业经历了疯狂的融资,疯狂的投车,接着出现了疯狂的补贴。这让我们想起比较熟悉的滴滴、优步的打法。你们觉得共享单车的竞争,会和优步,滴滴的场面一样吗?

徐颖: 维持一段时间的竞争很正常,因为这块市场是很大的,远没有说我们几个玩家要怎么样区分的程度。这一块我们也从数据上发现,是很大的增量市场。当然刚刚开始投资的时候我们也会考虑,是不是就是自行车的出行市场,现在看是完全打开了局面,最后一公里人们都在使用,很小的小孩,很老的老人,对他们讲都没有使用上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各家都有一定的(竞争策略),可能你的切入点不同,或下沉到更低的(三四线)城市甚至去到国外,市场是非常非常大的。 但是在主力城市北上广深,我们就要使用一些比较凌厉的方式跟竞争者抢夺份额,因为这个确实是蛋糕当中比较唾手可得的一块,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去抢夺。

顾旻曼: 一方面是资本上面的拉锯战,但是其实这个事儿总是要有一个头的;另外一方面共享单车跟过去的出行有一点不同的地方是,只要你运营得当,在商业上面是可以盈利的,这个是任何一家(企业)在战场当中可能活的更久的原因。不像其他的(行业),比如说一个月要烧一个亿,总是很快烧完,或者是总是面对跑到终点的问题。共享单车相对讲活得更久一些,不管资本上是什么样的状态。

主持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顾旻曼: 我们两方肯定是各自有各自的立场,太去讨论的话更多是让场面变的很好看,但是不一定有太多分享的价值。我自己是很明显的感受到,ofo 跟摩拜是很典型的北派跟南派的创业企业的区别。整个南方的创业者他们更加精耕细作,把模型做出来,才敢往外扩。但是我觉得北派的方法是非常狂飙突进式的,先把市场份额拿下来,然后慢慢做优化,这个也是整体创业思路上面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区别。自下而上的单点突破,还是自上而下的规模式覆盖再做优化,坦白说我觉得没有对错和没有胜负。可能还是要过几年大家复盘验证,真正哪一家做法在这个市场上是成立的。

徐颖: 其实刚刚已经说了他们的区别,作为用户也很容易感觉到。 但是我觉得现在的问题是大家的资本助力都很很雄厚,打一场持久战最后两方肯定是趋同的,没有明显的差异化。 本身是民生产品,大家想达到的便利性,大家想实现的功能,最后一定是一样的,因为我们一定要最大化满足用户的要求,甚至是价格也是一样的,在这方面我觉得没有明显的所谓的大家的一个不同点,最后我们一定是打一个长期的战役吧。

主持人:那会不会像滴滴优步这样的格局一样,出现合并的可能呢?

徐颖: 这个现在不好说,各种可能都会出现。

主持人:共享单车今年的走向是什么样呢?疯狂投车、疯狂融资还会持续吗?

顾旻曼:疯狂投车是一定的。疯狂融资的话,因为几条线其实已经融到很后面了,融资这个事情可能今年差不多有一个结论。

因为共享单车每一家自己只要控制好(成本),都不会有太大的支出。自行车投入的成本比汽车投入的成本还是小非常多的,所以我的判断是今年整个单车的密度,包括说车的相关管理会更上一层楼。(还有)更多是增量市场,我相信很多使用共享单车的用户,并不是原来天天骑车这些人,这一块会带来更多想象力。此外在出行的解决之外,还有什么是能扩展的空间,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本文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动点科技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