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人说,投资人不是正常人了

又一个人说,投资人不是正常人了

2017-04-25 11:25Newseeders 合作伙伴
总有一些这样的人,为了理想,在心灵上,选择自我放逐。想想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吧,没有外界的反馈,有多少人受得了?这意味着不从众,放弃大众的行为传递給自己的安全感,别人对自己的认同感,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


《VC引力波》是新芽NewSeed精品栏目之一,向投资人开放的发布行业观点的平台,欢迎投稿:jessiemeng@zero2ipo.com.cn。 

记得我刚入行的时候,很多老前辈都和我说过,投资是反人性的。巴菲特也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当别人贪婪时要害怕,当别人害怕时要贪婪”。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太困难了,因为这就是一种犯人性的行为。

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把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能和外部有交流,基本上几天就受不了了,甚至还会出现幻觉的现象,感觉和发梦一样的。

如果把人看作一个独立的系统,那么这个系统需要和外在的世界存在互动,也就是反馈——输入和输出,才能保持它的稳定。

无论这种反馈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或者是没有反馈。其实严格来说,没有反馈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反馈形式。

假设我们給好朋友,发了很多信息,打了很多电话,都没有得到回应,就会猜测对方为什么不理自己,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事情,还是说因为对方太忙了,没来得及回复自己。

遇上这种情况,没有安全感的人通常都对彼此的关系没有太多的信心,会把它归因为双方的关系出现了问题,特别容易受到对方的影响。

同样,在和外部的互动的时候,我们也会犯同样的错误。

这里的外部,特指市场。就拿股票市场来说吧,它会更加明显,因为股票市场具有非常高的流动性,股票的交易收到到大众的情绪影响更大。

在我刚开始接触投资的时候,读了巴菲特和索罗斯的作品,我就想能不能把两者的投资哲学相结合。也就是说,先分析企业的基本面,看它有没有投资的价值,然后,利用大众的情绪波动造成的股价的涨跌,低买高卖。

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种操作方式,比较难行得通。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角色。坚持价值投资需要自己站在岸上,作为一个市场的旁观者,观察者的存在;而利用市场的非理性行为,进行波段性操作,需要时刻关在市场资金的流动和风向,成为了一个局中人的角色。可能一开始还比较平衡,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但是时间一长了,特别在市场波动比较大的时候,或者资金赚了些小钱的时候,就很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

从顺人性的角度来看都知道,坚持价值投资的路线,对企业进行详尽的分析,这条路非常枯燥,反馈非常漫长;而市场的涨跌,一天一个报价,媒体人,财经频道的大V,券商经纪人,经常向自己传递各种极具刺激性的信息,自己自然而然就会偏离自己的初衷,注意力很快后者吸引了,深陷其中,而不能直拨。

因此怎么样才能做到好价值投资呢?

首先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得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安全感和自信,不是来源于外在的、别人的、环境的反馈,而是来源于自己。

这比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中强调的东西,更具备一般性。

想想,布鲁诺因为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地心说,宣传日心说,在1592年被捕入狱,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花场广场;梵高,在生前没有被誉为天才,而死后名声鹊起。

在西方有些伟人,比如说,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和画家,因为他们的创作、发现、理论太超前了,或因为个人的社会地位低下,或因为性格比较孤僻,不善于社交,不被主流圈子理解、认可、接纳,甚至被迫害,死后非常长一段时间,才被后人发现其中的价值。如果可以采访的话,不禁想问问他们当时的心境。是什么,让一部分人甘心忍受孤独寂寞、贫困潦倒,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甚至是排斥、打压的情况下,继续潜心做研究,把生命贡献給真理。

这需要信念,相信自己掌握了真理,看透了事物的本质,洞察了未来。这时,哪怕外在的环境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负反馈,或者没有反馈,但是他们坚持下来了。

在中国,有句诗歌写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寒窗苦读,寂寞难耐啊,但是古代穷人家的孩子,想出人头地唯一的途径,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而《异类》一书中提到,想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需要经过刻意的练习,有10000个小时的说法。因此,我觉得第二个层面是,能为了目标,持续努力,不断地提升自己,推迟满足自己的能力。

回归到投资,它决策的依据不是基于其他人买了什么,卖了什么,不是根据市场的波动,給自己能赚钱的幻觉,而是要把自己和市场情绪的隔离,屏蔽掉这些反馈——噪音,基于详尽的分析——发现这家企业被低估了,盈利能力非常不错,未来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或者说,管理层很优秀,业务壁垒很高等等众多的维度,依靠数据和理性而得出的结果。

真的很难,想想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吧,没有外界的反馈,有多少人受得了?这意味着不从众,放弃大众的行为传递給自己的安全感,别人对自己的认同感,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甚至可以说是偏执。

作者:陈庆森,海朋资本高级投资经理,长期关注消费升级、教育和文娱方向,BP 请发邮箱:chqs2008@qq.com

*本文作者陈庆森,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新芽NewSeed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