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马上破10亿,张小龙却变了,走上了马化腾的老路

微信马上破10亿,张小龙却变了,走上了马化腾的老路

“我所说的,都是错的。”在商业社会里,所有表达并非都是本意,而是皆有目的。或许,我们了解到的张小龙,也并非我们所熟悉的那样甘于寂寞与低调。

最近,关于张小龙的新闻很多。5月11日下午,张小龙被授予“华中科技大学杰出校友”奖牌的图片在朋友圈热传;5月18日,微信新增“搜一搜”、“看一看”两项功能,被解读为剑指百度和今日头条;5月20日凌晨三点,张小龙在朋友圈推荐了一款名为“音乐站”的小程序。此前,张小龙为了微信小程序,也曾在半个月内登台做了两次演讲。

这名皮肤黝黑的男子,或许早已不是曾经那个甚少露面、低调的少年。微信改变大众生活方式,成为移动互联网霸主的同时,也革了张小龙的命,使他从一个追求产品纯粹的幕后程序员,渐渐走入台前,把控微信的整个商业化。

● ● ●

张小龙1.0:不食人间烟火的极客

他在同学眼里,天资聪颖,学什么都快。“张小龙无论玩什么,只要稍加练习,都能达到业余高手水平。”

他放弃了在他看来令人压抑的“铁饭碗”,一家电信机关单位,转而投身互联网大潮。

他年少成名,被圈内扣上“技术天才”的帽子,所开发的Foxmail拥有400万用户,彼时腾讯也只有10万用户。

当时还是《电脑报》记者的李学凌,曾在文章中描述过当年张小龙在中国IT圈中的地位。“只要你站在黄庄路口,大喊一声,我是Foxmail张小龙,一定会有一大群人围上来,让你签名。”

1998年的秋天,抱着对Foxmail的崇拜,时任方正软件研发中心副主任的周鸿祎到广州拜访了张小龙。出乎意料,周鸿祎见到的是一位生活穷困潦倒的程序员。这名在业界大有名气的程序员,正和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小破办公室内,周遭烟雾缭绕。

当年Foxmail是没有商业模式的,周鸿祎经常批驳张小龙这一点,说要加广告,要盈利。张小龙说为什么非要这样?只要有用户,有情怀就好了。每一次争论,都是张小龙以长时间的沉默来结束。

正如周鸿祎对张小龙的评价,“这个人,太单纯。”当马化腾张朝阳欣喜地用他们积累下的巨大用户寻找风投,向商业进军时,张小龙还在为不断增加的用户发愁,他经常独自一人在深夜看用户来信,手不离开键盘,一直按着下箭头,看着一封封信从眼前流过。

Foxmail令张小龙荣誉加身,却没有为他赚取一分钱。《人民日报》当时称张小龙是百万电脑后面藏着的“悲剧人物”。

即便后来张小龙将自己和Foxmail打包以1200万卖给了博大,他也没有想过要用这笔钱干点什么大事,而是买了一辆车,去了他一直想去的西藏。

张小龙的所作所为,无疑是格格不入的。在遍地是黄金的互联网大潮中,张小龙始终是一个赶潮的人,但他不在潮中。

● ● ●

张小龙2.0:以“人性需求”为核心的产品经理

2005年,腾讯并购博大,张小龙作为陪嫁,踏进腾讯。刚掌舵QQ邮箱,张小龙一味模仿MSN和Gmail,加上客户端思维,新一代QQ邮箱差到被网友黑出翔,各种被吊打。

2006年初的一天,张小龙伫立在迪拜帆船酒店一幅画面前,对团队说道,“我们要做一个七星级邮箱。”

此后张小龙迅速调整战略,他将快速简洁确定为产品核心,把QQ邮箱的内核全部推倒重写,他找到了一个痛点:当时大部分邮箱发送不了超大附件,发送大文件的速度堪比蜗牛,给人们的工作带来巨大不便。针对这一需求,QQ邮箱率先升级到支持2G超大附件的发送。

这一改变彻底激活了大量休眠账户,QQ邮箱的用户量开始快速攀升。两年后QQ邮箱成为国内使用人数最多的邮箱产品。

在张小龙的人生历程里,邮箱平台是他产品理念的试验田,是他从关注技术本身,到关注“人性需求”的转身。张小龙曾说过,产品要满足用户“贪嗔痴”。

比如QQ漂流瓶,因为捕捉到大多数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通过陌生人交友这一方式来迎合众人的需求,获得了空前成功,每天的发送量迅速攀升到1亿次。后来漂流瓶还继续沿用到了微信上。

事实上,微信上的“摇一摇”、“附近的人”、“朋友圈”等经典功能,以及黑白素描风格的“打飞机”游戏,与漂流瓶都有异曲同工的产品理念,皆是对人性需求的满足。

“摇一摇”的咔咔声来自于他玩CS的体验,“这个枪声,是一种性感的认识,对于男生来说,它甚至有暴力的暗示。”他说,“微信绝对是市面上同类App中最爽的。”

毫无疑问,张小龙目前是最牛的产品经理。根据腾讯 2017 年 Q1 财报,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 9.38 亿,比去年同期增长 23%,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互联网第一应用。

● ● ●

张小龙3.0:兜售概念的商人

还记得他曾提出的“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吗,似乎与乔布斯、马云等人兜售的概念并没有什么不同。微信去年新增的小程序,以及前几天新增的“看一看”、“搜一搜”也都是张小龙在商业上的新尝试。

张小龙曾经的受挫经历,让他对于商业极度敏感。微信早期,如何接入第三方商户,如何拓展线上到线下等商业化规则,是由腾讯电商副总裁戴志康负责,就连支付也是财付通团队来做。

随后戴志康离职,微信支付从财付通剥离并入微信,以及微信事业群的独立等一系列事件,或许也能窥见张小龙在纯粹产品和商业中做了抉择——既然微信商业化不可避免,那就由微信团队自己来主导商业化。

实际上,从Foxmail的3年,到博大的5年,再到腾讯的12年,张小龙早已在无形中主动或被动地在发生改变。

Foxmail时期,张小龙的确是“不知商业为何物,一心只求产品极致”的极客,才会从他口中冒出这样的话,“我听说,好像有人会给一款免费软件投钱。”

博大时期,张小龙虽然几乎在江湖上销声匿迹,但其对于张小龙的意义至关重要,它是他对商业的启明灯。博大公司将张小龙从不食人间烟火的极客,拉进了真正的互联网圈层。在博大之后,他甚至提出了去微软学习商业运作的想法。

最大的改变是进入腾讯以后,一方面来自于腾讯的内部竞争机制。就拿开发微信这个项目来说,当时腾讯内部也是同时有三组人在研发,如果不争分夺秒,如果不改变,如果不革自己的命,就会被出局。

另一方面是马化腾这个伯乐的推动。比如张小龙身为腾讯高级副总裁,每周要去深圳参加例会,张小龙总以“起不来”为借口不去,马化腾说,“以后让我的秘书叫你起来。”后来张小龙又说“路上太堵,怕赶不上”。于是马化腾每星期都派车来接张小龙,直到他再也找不出任何借口。张小龙就这样有些不情愿地,半推半就地走出了他的世界。

过去张小龙习惯站在幕后,而现在他走到了第一线,走上了马化腾走过的那条路——同时做产品和商业的引领者。

● ● ●

重构张小龙

他是那种因为喜欢《蓝莲花》歌词,就一定要问许巍买下版权,挂在QQ邮箱入口的人。他也是那种喜欢同事小女儿涂鸦,就把一幅涂鸦画和《蓝莲花》一样挂在QQ邮箱入口的人。

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和菜头对张小龙的一段描述,也正因为这段描述,张小龙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文艺、低调、沉默得像谜一样的刻板印象。

但去仔细复盘张小龙的经历,会发现这些描述仅仅是片面的。毕竟在商业社会里,所有表达并非都是本意,而是皆有目的。或许,在张小龙骨子里一直都有一颗不甘于寂寞与低调的心,只是这颗心无处安放,他在试图寻找自己完全认可的场景去表达。

在此,笔者仅罗列以下细节作为参考:

曾经被翻出来的,张小龙的饭否日记,和那些普通的、闷骚的IT男别无二致。写段子,吐槽,在朋友圈秀内心的不安分,得瑟自己的产品经,还去东莞并自嘲。

一位记者曾经在腾讯电梯里,恰好遇见了张小龙,他说:“我看过你写的文章啊,非常好,你为什么不来采访我?”

微信的域名曾经是next. qq.com,后来因为这个域名,张小龙被马化腾请去吃饭,还有其他各怀心事的部门作陪。在饭桌上,马化腾一直在讲关于“怎样做人”。这顿饭吃结束后,这个富有野心的域名就被改成了weixin.qq.com。

有知情人士曾爆料,马化腾曾提醒张小龙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开发产品上,不要接受过多的媒体采访。

*本文作者张山,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快刀三侠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