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富家少爷,却因成分不好在农场里度过了宝贵的20年。本以为就此碌碌一生,没有想到47岁的他一举成为重庆最大的书商,此后从54岁开始卖摩托车,20年后将生意做到了110亿,他就是力帆控股的创始人尹明善。
1938年,尹明善出生于重庆涪陵一大户人家,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少爷日子。不过,尹明善对吃喝并不感兴趣,他整天惦记的是父亲书房里那200多本武侠小说。
1947岁,母亲送他一本《精忠说岳转》作为生日礼物。7岁的娃娃能懂啥,字都认不全,但是尹明善却翻得有滋有味,经常一看就是一整天,“天堂地狱皆心造,烦恼忧愁各自修”遂成了尹明善一生的座右铭。
然而,你知道的,1950年6月,一切全变了!那年,12岁的尹明善和年过50的小脚母亲被下放到了距离涪陵300公里外的农村,唯一的财产就是荒山上的一间茅草屋,还有五分地和三个锅碗。
当年冬天,尹明善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寒冷与饥饿。经常是一阵大风刮来,茅草屋就摇摇欲坠,“家里冷的像冰窟窿,连床像样的棉被都没有。”
不过,尹明善全部继承了母亲那种阳光、乐观、积极的性格,他并没有自卑。相反,在重庆一中初中、高中的六年间,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此外,尹明善业余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在校报上发文章,跟着乐队作曲、搞音乐。”18岁那年,尹明善还作为重庆一中女子篮球队的教练,带着女篮一举在重庆中学生联赛中夺冠,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
可是,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1958春天,正在上高三的尹明善被人举报“有右派言论”,三年后的1961年,他被扣上了“反革命”的帽子,发配到了长江边上的农场去改造。
从此,一切的憧憬就此破灭,每天要做的就是喂猪、拔草、清扫牛棚。
不过,就是那样,书还是不离手的。一到晚上,尹明善就在煤油灯下钻研各种书籍,从《中华上下五千年》到《史记》,从《茶馆》到《四世同堂》,甚至靠着一本英文词,花了一年时间啃完了英文原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一过就是20年。
直到1979年,41岁的尹明善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那年春天,一位官员径直走到他面前,大声宣布,“你自由了!”那一刻,尹明善没有哭,而是感慨幸,“姜太公81岁出山,我才41,一切都不算太晚!”
考虑到尹明善文字功底扎实,1980年,他得以安排到重庆电视大学当老师,并于2年后,成为重庆出版社的一名编辑。
在报社的日子,尹明善争分夺秒,一天当做两天过,“一年中光是采访过的人物就有2百多”,“每天要写一篇经济评论,快赶上了经济学家”。
企业家见得多了,慢慢也就成了专家。1985年初,一位老朋友的公司连年亏损,尹明善被请去做经济顾问,结果半年不到的功夫,他就把公司所欠10多万给弥补上了,并实现盈利20多万。
正是那次帮忙,尹明善发现自己在经商方面的天赋,1985年底,他正式辞职创办了“重庆职业教育书社”,成为重庆市最早的一批书商。
伊明善编辑的第一套书是《中学生一角钱丛书》,他最初的灵感是来自1986年春天回母校重庆一中参加校庆,当看到很多同学在看科学手册,尹明善当即决定“就做中小学生百科全书”。
结果,丛书出版后的第一周就被抢疯了。1个月后,西南三省抢疯了,半年,席卷全国60多个城市,当年该套丛书销量突破3000万套,伊明善就此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60万。
此后3年,尹明善有如神助,只要他发行的书刊,就没有不畅销的,尽管各路书商不断涌进,尹明善依然稳坐重庆市最大民营书商的宝座。
不过,钱是赚不完的。想到自己最美好的20年都圈在了农场,“还没有来得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就将老去”,尹明善再也坐不住了。
于是1990年春天,他把书社转给了别人,自己背着一个书包就此行走天涯。
那一年,他北到漠河,南到三亚,东到蓬莱、西到拉萨,日子过得相当快活。1991年还跑到四川外国语大学学了半年英语,53岁的尹明善也是该校年龄最大的学生,“走到哪都是一道风景”。
当时,尹明善最喜欢的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车,“又快又方便”,不过,后来他改成了自行车,“摩托车的发动机不给力,动不动就熄火,经常坏到半路上”。
1992年春天,尹明善回涪陵老家看母亲,恰巧碰到一位发小是经营摩托车厂的,抱怨发动机难买,“总要跑到沿海省份去买,但是进口的价格太高,根本没有利润可赚”。“为什么不用本地的牌子呢?”“嘉陵、建设等牌子价格倒是适中,但是它们不愿意把发动机卖给小厂。”
“哪里有抱怨,哪里就有商机!”尹明善灵光一现,“马上生产发动机!”
1992年夏天,尹明善就在重庆郊区租了一间不足40平米的房子,注册成立“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也就是后来的力帆集团,注册资金20万。
开业当天,54岁的尹明善对着手下的9位员工,雄心勃勃畅谈未来,“3年之内造出全中国最先进的摩托车发动机。”
但是,不懂技术,又没有经验,要生产发动机谈何容易!好在9位员工中,有2位是东北一家汽车制造厂的高级工程师,对汽车发动机非常在行,“摩托车与汽车大同小异.。”
不过,发动机涉及上万个零部件,等尹明善一个一个生产出来,黄花菜早就凉了。当然,这难不倒尹明善,他采用的绝招就是“拿来主义”,“买配件,自己组装。”
当时,同城有一家大型的摩托车配件厂,尹明善制定了采购游击战略,“今天去买1号到10号零件,后天去买11号到20号零件”,“尽可能把零件买齐全,还不能让对方察觉”。
一个月后,第一批发动机问世,一检测,“神了,全部合格!”而且生产成本仅仅为1400元。尹明善最后给出的市场价格是1998元。要知道,当时进口的本田发动机动辄2万多,国产的嘉陵、建设等一线品牌也要卖到6000多。
品质有保证,价格还有良心,那订单还不满天飞?结果3个月后,工厂就开始7*24小时满负荷运转,“订单排到了1年之后”。
到了1993年底,尹明善率领团队开发出独一无二的四冲程100型发动机,成为中国摩托车行业史上的第一里程碑,小车间也变成了力帆集团。
不过尹明善的野心不止于此,他还要把产品带出重庆,带向全国,走向国际。此后,他在战略、营销、区域上同时发力。
首先是发动机与摩托车双管齐下
从1994年开始,尹明善专门从沈阳、广州等地网罗了100多人组成技术团队,并从美国底特律挖过来2位学科带头人,“3个月一小发明,6个月一大发明”,相继开发出90、100型的电启动发动机。
那段时间,尹明善自己也没闲着,经常全国跑,“有时间坐30小时的火车,就是为了听3个小时的讲座。”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结果,仅仅3年时间,力帆发动机的年销量就超过了100万台,尹明善一举超越嘉陵等老品牌,成为发动机市场的老大。
发动机获得成功之后,1997年,尹明善顺水推舟推出力帆摩托车,由于之前的积累,这回轻松加愉快,仅用了7个月的时间,就推出了2款力帆摩托车。从此,力帆走向了“摩托车+发动机”双轮驱动的阳光大道。
其次是联姻足球,实行另类营销
不过,最初的摩托车销售并不理想,“远来的和尚好念经,大伙对国产品牌接受度低”。怎么办?尹明善决定剑走偏锋,他大胆借鉴尤伯罗斯的奥运会“私人模式”。尤伯罗斯是谁?就是那位成功把1984年洛杉矶奥运变成一棵摇钱树的运营商。
于是,2000年8月19日,尹明善以5580万的代价买下“寰岛”足球俱乐部,改名为“力帆”。
随着力帆俱乐部在甲A的渐入佳境,全国2亿多球迷也记住了“力帆摩托”,并记住了背后的老板尹明善,力帆摩托车也就此跻身一线品牌,“即便花几千万的广告费也达不到那样的效果”。
最后是大胆出海,走向世界
“国内赚钱,只是一条好汉,能够在海外获利,才是民族英雄!”1998年9月,力帆获得民营企业自营的出口权,尹明善在年底会议上大声疾呼,“集中火力,攻下国际市场!”
当时全球的摩托车市场容量是1000万辆,其中一半以上都被日本企业占领,剩下的就被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瓜分。“中国制造”会有市场吗?很多人将信将疑,可60岁的尹明善偏偏不信邪。
他出海的第一站选在了非洲。
为什么选择非洲呢?因为一方面非洲与中国有着40多年的传统友谊,另一方面,相比汽车而言,摩托车价格便宜,所以很受当地人的欢迎!
不过,没有金刚钻,揽不来瓷器活。尹明善可不是靠拍脑袋决策的,他首先花100多万美元从美国买来专利,然后派专家团队在肯尼亚、埃及等国家调研了4个个月,最后才在南非建立组装厂,“通过南非辐射整个非洲大陆。”
结果仅用了2年时间,力帆就在非洲大陆打开了市场!到了2001年,力帆已经超过本田,成为非洲最受欢迎的摩托车。
此后,尹明善相继在越南、阿根廷设立生产基地,均大获成功。
到了2002年,力帆的摩托车已经远销东南亚、西亚、欧洲、南美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超过了2亿美元,成为全国的摩托车企业中唯一出口创汇过亿美元的企业。
2003年以后, 尹明善将触角伸向汽车行业,这回他动用的是资本的力量,于当年6月收购重庆专用汽车制造厂80%的股份。2005年3月23日在德国国际汽车展上,第一代力帆520揭开神秘面纱,67岁的尹明善开始了第三次转行之旅。
此后5年,在尹明善的带领下,力帆相继推出了微型汽车、客车、卡车、工程车等5个序列,集团年产值翻了两番,达到200亿,尹明善被称为“继李书福之后的第二个汽车狂人”。
2010年11月25日,力帆在A股上市,彼时的尹明善已经72岁。不过,即使身价超过了110亿,他依然每天开着第一代的“力帆520”上下班。
2017年3月28日,79岁的尹明善宣布正式退休,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出,“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年轻的朋友们,“想做什么就去做,一切都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