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俭是一位做共享雨伞的创业者,他创办的oto共享雨伞目前处于早期试运营阶段。5月31日,他在上海投放了100把免押金、免收费、不设密码的“三无”雨伞,结果全部去向成谜。有人认为这给风口正劲的共享雨伞浇了一盆冷水,也有声音表示共享雨伞成了检验国民素质的新标尺……
创业家&i黑马联系上了刘开俭,让他给我们讲述做共享雨伞的体验和思考。以下为刘开俭口述,经创业家&i黑马编辑。
伞到用时方恨无
我今年31岁,这是我的第四次创业了,前三次创业因为种种原因都未能成功。在创立oto之前,我在上海环球中心的一家金融机构工作,每天朝九晚五上下班感觉心里很不踏实,还是想乘着年轻再闯一闯。正如马云所言,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为什么会选择做共享雨伞?记得2015年有一次突然下暴雨,我没有带伞,下班后要去离公司500米左右的停车场取车,为了应急,我跑去便利店买伞,发现一把普通的伞居然要买到45元。环球中心大楼人很多,当天很多人都没有买到伞,当时我意识到为大家提供雨伞是一个很暖心的服务。
2016年6月份摩拜单车来了,共享单车逐渐被大家认可。我就在思考雨伞能不能也用来共享?
伞到用时方恨无。用户由于懒或者疏忽经常忘记带伞,需要用时不得不购买,这就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从使用场景来看,共享雨伞除了挡雨外,夏天高温天气频发,用户在户外如果没有遮阳伞很容易被晒伤晒黑。未来,如果满街都是太阳伞的话,我想用户应该会使用。因此,从需求上来讲,共享雨伞是站得住脚的,并不是一个“伪需求”。
从使用频率来看,随着上海雨季来临,我预估4月~11月共享雨伞平均每天使用频率能达2~4次左右。举例来说,雨天用户从A地到B地,从家里出来到公交车站,如果家门口有一把共享雨伞,他用完之后可以放到公交车站,下车之后再拿一把共享雨伞放到单位门口,这样来看共享雨伞的使用频率其实并不低。多番考量之后我决定做共享雨伞。
“三无”雨伞
我们从去年6月着手筹划,今年4月份我正式离职创业。离职之前我每天都在怀疑共享雨伞未来的发展,但我相信随着技术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共享经济一定是个发展机遇,因为它可以帮助资源实现有效利用。雨伞私用只能为一个人服务,放在公共区域则可以帮助很多人。
为了试探用户自主分享的可行度以及政府对共享雨伞的态度,5月31日,我们在上海陆家嘴、外滩公交站牌等地试投了100把雨伞。考虑到用户的使用成本,我们投放的是免押金、免收费、不设密码的“三无”雨伞。
这次雨伞投放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因为雨伞后续的分享难以追踪,有很多声音表示共享雨伞成了检验国民素质新标尺,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共享雨伞没有追踪到后续分享,或许是因为用户将伞带回家了,但雨伞是家庭必备品,每个人家中都不缺伞,用户应该会带出来分享。或许用户分享给其他人使用了,而我们没有发现,这都是有可能的。我们不能因此认定用户将雨伞留作私用了或是对其进行了人为损坏。
在投放之前我们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三无”雨伞投出去,有可能被用户拿走私用。但雨伞成本不是很高,即使用户拿走私用也算是我们做好事了。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心态很平和,面对投放结果的心理落差也不是很大。我们之前只投放了100把,数量还是太少。接下来我们还将投放第二批共享雨伞,以便获取更多的市场反馈。
目前,oto共享雨伞成本为15元,我们也在对其进行防晒等改造,预计成本为25元。在投放方式上,现阶段我们采取的是无桩投放,将共享雨伞放置在公交站牌等地。下一步我们希望通过引进融资,量产“取还设备桩”,采取有桩投放,以便收集和追踪共享雨伞的相关信息。
未来,我们计划在大厦门口、小区门口、公交站点、地铁口等在人流量聚集的地方安置设备桩。用户从A地到B地,从B地到C地都可以获取到共享雨伞。共享雨伞采取有桩投放就不会为城市管理带来困扰。
oto未来也会建立信用平台,通过收集用户的借还数据,建立用户信用模型,促进用户分享。
6月1日,我们在外滩投放雨伞时,遭到外滩相关工作人员的制止,最后只好放弃。接下来,我们在投放前会联系相关部门,就共享雨伞的投放方式和地点进行沟通。
公益OR商业
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要投放“三无”雨伞?这样做毫无商业价值。我的回答是oto不单是将共享雨伞作为一个商品,我们还想把它做成一个有“温度”的商品。
很多家共享雨伞企业一开始就要求用户付费、下载APP、付押金,我们则反其道而行。在伞面上我们印了logo和标识语,提醒用户这是一把共享雨伞,用完之后尽可能放到其他人方便使用的地方。
我认为共享雨伞以公益+商业的方式更易让用户接受,同时也能更好地释放其价值。共享雨伞采用免费投放如何获取盈利?我认为广告是一种变现方式。
我们也在探索共享雨伞到底是免费好还是付费好,投放“三无”雨伞究竟能不能支撑我们继续走下去。如果共享雨伞免费投放的结果是所有的雨伞都不见了,分享的下一个点我们也没有发现的话,我们会考虑采取收押金的方式。但没有前期探索就冒然收费,我觉得缺乏思考。
未来,我们想将oto打造成一个万物共享、万物互联的平台,共享雨伞只是一个切入点。在平台上,除了妻儿父母,身外之物都可以拿来共享。举例来说,用户买一部新手机新鲜感只有一两个月,但如果他在我们平台购买后,当他不喜欢用了,他可以把手机放到平台上,其他用户支付一定的押金和使用费就可以使用。
手机屏幕有限,用户不可能安装很多共享APP,这就需要一个平台来整合。未来oto共享平台会接入其他共享经济的商家,为他们提供信息流的服务。当一个共享平台汇聚多方2B和2C交互在一起,用户就能以最低的价格交换到喜欢的东西,商家也能获利,这是我们未来预期的结果。
我们想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从品牌到制造再到用户,通过平台就可以实现共享,对接有限的资源。但因为我们也看不清楚未来的盈利方式在哪里,所以还没有接受任何一家机构的投资。
起初,我们团队有8个人,分别负责软件、硬件、机械设计等。但由于发展没有达到预期,结果流失了3名员工。
但哪怕团队只剩下我一个,我依然有信心面对共享雨伞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