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委叫停校园贷的背后,金融乱象何时方休

三部委叫停校园贷的背后,金融乱象何时方休

2017-06-20 16:00钛媒体 合作伙伴
校园贷的实质就是暴利产品+暴力催收的组合,将偿付链条延伸到学生的关系链和家庭,并最终逼迫学生家庭买单,做着一次性收割的买卖。

当大学校园开始成为物欲的竞技场和各种非正常利益团体争相控制的资源池时,所留下的将是一代年轻人的堕落与阴影。

中国银监会联合教育部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16日晚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要逐步消化存量业务。这种一刀切的强硬管制措施出台,足可见校园贷乱象对高校的侵蚀和学生合法权益的危害已到了相当的程度。

很欣慰,政府强力措施的适时出台充分展示了捍卫校园净土的决心和手腕。但是我们不能忽略普惠金融在部分利益团体恶意扭曲下给社会带来的冲击与伤害,一部分弱势群体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对利益的追逐如果不能与社会伦理道德,常识和法制保持动态的平衡,总是游走在边界与底线,甚至时常越界试探拉地下限,其必然是双输的结局。如果任由披着创新的皮,私底下却在不顾底线追逐利益的部分“老鼠屎”坏了整锅金融普惠的汤,必然会让整个行业面临更强硬的监管。

走向妖魔化的校园

与欧美大部分大学生学费需要自理相比,中国的大学生要幸福很多,学费和生活费几乎都由父母完全承担。正常情况下大学四年勤勤恳恳的读书,安安稳稳的毕业拿到学位并没有太多需要额外支出的地方。

以前,校园贷款需求主要集中在助学贷款,贫困大学生通过正常渠道一般都能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与商业贷款相比国家助学贷款实行的是财政贴息办法,即学生在校期间不用支付利息,全部由财政贴息。毕业后1至2年内,学生自行决定是否还款,并支付利息。2004年,教育部延长还款时限,规定6年内还清。

然而就是在如此优惠的条件下,助学贷款仍然是一个相当差的生意。有媒体报道,安徽省铜陵市一家银行10年前向当地某高校学生发放了369笔贴息贷款,至今仍有48笔未能归还;西部某省一批助学贷款中竟有高达30%的逾期率,以至于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停止在该省校园地助学贷款业务。

在天津市某大型国有银行数据显示,其教育助学贷款的不良率为4.01%,高出整体零售贷款不良率4倍多。

按理说,大学生群体不具备持续创造收入的能力,社会人格尚未完全形成,个人诚信意识尚不健全,仍然不具备完全的风险承受能力。多年来,除了福利性质的国家助学贷款外,正规渠道的商业银行贷款在校园市场并没有清晰的盈利空间,缺乏投入热情。那为什么校园贷在这几年就突然火热了呢?

那就是暴利产品+暴力催收的组合,将偿付链条延伸到学生的关系链和家庭,并最终逼迫学生家庭买单,做着一次性收割的买卖。

一方面,我们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财商教育,在仍然由家庭兜底的财务机制下总有超额消费和突破性尝试的动机。同时,对社会经验和利益的复杂性缺乏认知导致轻易相信各类诱惑性的宣传,在物质欲望的驱动下铤而走险的选择了高利贷的不归路。

在学费和生活费都并没有直接负担的情况下,我们的大学生选择校园高利贷,钱都用去做什么了呢?有一项校园调查显示,接近九成受访的“校园贷”参与者称,款项主要用于彩妆、衣服、电子产品甚至是微整形等“脸面消费”。说的直接点,这些钱都用在了满足物欲和相互攀比的面子消费上面。

并没有挣钱能力的大学生群体,所有消费支出都来自于父母,这些超前消费一般会受到父母的管制,或者经济上并不宽裕的家庭也无力承担学生学费和生活费之外的高额物质消费。但是这些高利贷在实际偿付人并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心智尚不健全的孩子实现完全授信后,再十倍甚至百倍转嫁给学生家庭承担,这就是校园高利贷走向妖魔化的根源。

我们知道,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的利息并不受法律保护。而大多数校园贷产品利用学生的无知和贷款金额较小的特点,贷款利息要远高于这一标准。法律框架之外的产品,自然就有了游离于法律边界,甚至是越界的灰色催收手段。

借了高利贷并发现无法偿还的大学生,就像是被操控的寄生虫,在各种灰色手段的现实逼迫下不折手段的吸食母体的血液来寻求保身或维持现状。我们可怜的父母往往都是在经历孩子各种索要金钱的谎言后,最后一刻才知道孩子上了高利贷的贼船,并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来为孩子的愚昧最终买单。

搭着高利贷的线,各种社会灰色链条借机向高校渗透建立自己的“资源池”。除了学生和其家庭的口袋,还有女大学生的身体。各种诱惑利益链、逼迫催收链和地下交易链条将部分正值花季的女大学生们引向了堕落的深渊。从拍下自己身体隐私部位的照片和视频开始,因为一时贪念而起的幼稚行为,注定了是一条环环相扣的不归路。

被凌虐的弱势群体家庭

校园贷异化到了什么程度?一系列个案令人震惊。有位林姓家长曾向媒体诉苦,自己的儿子第一次校园贷的借款是800元,利滚利短短20多天,800元欠款竟然滚到20万元!复盘一下过程,林先生的儿子一笔借款的年利率高达1300%,再加上每一次借款还要给一笔不小数额的上门放款费和上一家放贷人的介绍费,800元的借款要滚到二十多万不会要太长的时间。稍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人都会认为傻子才会选择这么高利息的贷款。

在类似的套路下,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令人不安的新闻标题,“一名女生借1千元买衣服过一个月要还7万”、“大二生借9万要还百万元只能辍学回家躲债”、“苏大88名学生深陷网络借贷有的学生甚至因还不上借款而吞药欲自杀”、“武汉女生千元借款滚至26万 裸照被无情公布”、“韶关一女学生陷校园贷陷阱被裸照敲诈”、“女学生押裸照借贷校园贷款维权律师被威胁砍掉一只手”……

校园高利贷最大的悲剧就是作为实际偿付人的父母并不能第一时间获取详实的信息。自己的孩子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放贷者们的“帮凶”,以种种障眼法将事情往最坏的情况发展。当纸包不住火时,往往需要付出惨痛的经济代价和社会名誉代价。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巨额债务和催债公司制造的麻烦,作为父母没有任何免责的通道,从情感、义务都只能完全兜底,忍受苦果。

钱的问题往往相对容易解决,但是由非法催收手段给大学生和其父母家庭造成的身心伤害、社会关系的破坏,名誉损失,精神困扰却难以平复。一些经济情况并不太好的家庭面对突如其来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巨额债务成为了赖皮式催收和暴力催收反复凌虐的对象,因为“贷款契约”在身,并不能得到法律完整的保护。

而最让这些家庭绝望的莫过于承载着整个家庭希望的“天之骄子”,在校园高利贷陷进的逼迫下花季生命的陨逝。包括“厦门女大学生欠款57万元绝望自杀”等一系列校园高利贷催命案的发生已经引起了包括央视、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在内的广泛报道。

对于那些仍然深陷在“裸条”借贷风波、“肉偿”陷阱的女大生来说,对于自己和其父母家庭都是一辈子挥之不去的阴影和随时可能爆发的名誉危机。这些足以摧毁人精神意志的隐藏危机也许就是一张张“索命符”。

金融业务底线的回归

就校园贷款本身而言,我们与国外存在着强烈的反差。由于国内大学生自身普遍不具备足够的偿付能力,也没有针对大学生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正规的低息商业银行贷款和信用卡预授信消费迫于远高于其他社会人群的坏账率而远离大学生市场。

在学费和生活费仍由父母完全承担的情况下,只需专注学业,也可以勤工俭学的大学生群体对于校园贷的需求90%以上用于了各类消费,甚至是部分的奢侈消费。而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父母兜底的惯性又让各类非政府商业贷款机构和民间高利贷团体看到了获取暴利的契机,纷纷涌入,形成了中国最近几年独具特色的校园贷双九格局:即90%以上的校园贷需求用于个人消费,90%以上的校园贷资金来自于商业机构和民间高利贷。

与之相比,根据2016年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最新发布的《学生贷款借款和还款趋势》研究报告,美国学生贷款总额为1.23万亿,其中绝大部分贷款由联邦政府提供,私人机构贷款占比只占极少数。这意味着美国大学生贷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而不是为了消费。

美国绝大多数的学生贷款主要是来自联邦机构的助学贷款,只有少部分是社会性私人机构搞的贷款。贷款公司大量贷款给在校学生进行高消费的情况很少见。美国校园贷平台有FICO信用分作为衡量学生信用质量的主要标准,平台根据学生信用分的高低给予不同的借款利率。

在美国,具备还款能力是获取个人贷款的最低要求,大学生也不例外。如果不满足条件,则无法通过贷款申请。在一些规模较小的贷款平台上,借款人也可以通过和具备还款能力的人联合签署的方式来获得个人贷款。这样也保障了通常是学生父母的实际偿还人的知情权和意见权。

金融普惠势在必行,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加强对多层次和跨地域人群的覆盖,更多关注小微企业,社会弱势群体和实体经济成为拓展行业增量发展空间的新动向。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正确看待金融创新与所对应行业与服务人群的关系,不放松监管,甚至说监管要及时的与时俱进将是金融改革顺利过渡的保障。

校园贷乱象是金融改革大环境下,部分利益团体为寻求自身高速发展而盲目攫取社会发展红利和其他社会成员人生红利的一个缩影。如果不在诸多创新领域明确金融服务的底线,类似校园贷的乱象不会是终点。

校园贷强力整治措施的出台,让我们看到管理层开始逐步划出金融服务的底线与红线。

*本文作者田野麦穗,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钛媒体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