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剧因其晦涩难懂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荒诞的剧情而成为先锋派戏剧编剧的最爱,无论是美国尤金奥尼尔还是欧洲的达里奥福,都曾将这一艺术形式搬上舞台,而在中国,实验剧依然处在萌芽阶段,我们称之为“启蒙阶段”,但这并不妨碍一些大胆的商业公司,将那些商业诉求和艺术结合在一起。
比如今天,8月2日,腾讯“守护者计划”在微博、微信以及视频网站推送了一部3分钟的实验剧——《给聪明人的实验》,李晨也以主持人身份出演。
我们简单概括一下实验剧的内容。
开场,镁光灯亮起,一群观众依次坐在长椅上,从他们的年龄和着装上看,应该就是很普通的用户。
紧接着他们每个人都收了一条主办方发送的诈骗短信。
然后主持人李晨出现了。
他说,刚刚大家都收到了一条短信,这是一条模拟诈骗的短信,没有人被骗,但是同样的手法,就有人被骗了数十万。
然后主持人问,你们怎么看。
底下人七嘴八舌:太贪心了,智商不在线,防范意识太低了。
然后一个戴着面具的女性出现,她正是被骗了数十万的受害者,为了不让家里人知道,她整整隐瞒了三年。
大家开始沉默。
李晨说,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她才不愿意说。
然后他又请出了其他嘉宾。
戏剧化的高潮出现了:原来这些嘉宾,正是椅子上坐着的观众的亲人,他们和之前那位戴着面具的女性一样,都是诈骗短信的受害者。这些嘉宾前一分钟还在嘲笑哪些受骗的人,现在却不知道改如何面对哪些向自己隐瞒真相的亲人。
而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实验剧结束。
这类实验和大多数秉持社会主义的青年一样,充满朴素而愤怒的正义感,它不深刻,但是有活力;它不高明,但是真诚。
老实说,这种设定让我想起了达里奥·福的代表作《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即将结束时,背景墙忽然轰然倒地,露出藏在背后的达里奥·福最标志性的照片,一种荒诞却又真实的错觉。而在剧情上,这部又有些像《十二怒汉》式翻转——李晨扮演的陪审团成员一步步推翻了人们预先的假设。
新闻不等于事实,事实不等于真相,大部分人对世界的认可在情感、习惯和偏见的共同作用下得到的。对于安全的话题亦是如此。
但其实这个实验表达的意思很清楚: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大家都认为信息安全,网络诈骗离我们很远,但其实,离我们很近。
这个实验直戳两个大家习以为常的误区——我们都自以为是聪明人,绝对不会被骗;即便是被骗了,也会立刻报警减少损失,但事实上,64%的受害者会选择隐忍,只有11%的人在识破诈骗后会选择报案。
为什么很多人会隐瞒自己受骗的经历?因为人的本性都是不想被孤立。
传播学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理论,叫沉默的螺旋,意思是某一观点如果无人赞同或很少理会,即使自己赞同,也会保持沉默,大多数个人都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正如实验中表现的那样:如果向外界承认自己被骗,那么意味着别人可能像那些观众一样,认为你贪心,爱占小便宜,没脑子,而为了避免这些不能承受的舆论压力,大多数人会选择默默接受损失,因而恶性循环。
那被骗真的就是智商不在线吗?
刚定出去的机票收到改签的短信,刚在网上买的收到客服退货的电话,打着区块链的名义去投资,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些迷惑性极强的诈骗信息现在已经真假难辨的地步,稍有不慎,就会上钩。
我们要注意到两个趋势,一是现在互联网辐射的范围和用户数量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地步:微信的月活8亿,这已经是一大半中国人的日常了。
二是个人数据变成管道。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特征就是数据开始底层化,当一个人日常生活90%的需求都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完成时,那么他的个人数据隐私,本身就很容易裸露在互联网上,基于各种真实数据和信息的诈骗,比如对方知道你的姓名年龄工作以及最近出行的记录,防范的难度会更大。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的个人信息被倒卖,诈骗分子知道你的地址购买记录,然后打电话以客户的口吻说现在无货,要求你重新下单,接着发给你一个购买链接,很多人可能就会下意识的点开,下单,然后付钱,一旦交易完成,这笔钱也就落入了骗子的口袋里,而即便事后发现被骗,很多人为了顾及颜面,大多也会选择沉默。
所以腾讯在16年4月1日推出了“守护者计划”,守护者几乎的初衷就是应对日益严重的电信诈骗和网络黑产,守护者计划几乎将腾讯所有的和信息安全相关的部门都拉进来,包括腾讯安全云库、腾讯手机管家、腾讯反诈骗联合实验室、QQ安全中心、微信安全中心、腾讯安全平台部等等,从数据和用户的角度去提供安全防范的服务。
因为对于腾讯来说,基于自身庞大的社交网络,很容易变成诈骗者理想的行骗平台,而像游戏、直播、刷单等不同领域的新型诈骗犯罪,也在成为趋势,因为“守护者计划”的初衷,便是腾讯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有保障的服务。
最典型的像是在QQ微信上冒充领导的诈骗,网络色情直播,伪装在《王者荣耀》辅助工具里的木马病毒,以及伪装的红包等等,都是“守护者计划”打击的重点。
信息安全正是如此,它无处不在,就像空气一样,却又但难以察觉。李普曼说,如果语言不能精确的表达思想,思想本身就会变成无法辨别的东西,同样的道理,如果网络服务不能保证安全,那么安全本身就会变成无法辨别的东西。
结语
6月1号,《网络安全法》以及最新刑事司法解释正式施行,相信这部法律的上线,会对信息安全尤其是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的互联网的防诈骗,除了像360这样业务驱动型的公司之外,大部分还是靠互联网巨头公司的直接推动,而信息安全对于业务本身就是一种服务和保障,在电信诈骗日益猖獗的今天,更是如此。因此,对于体量庞大的公司来说,这几乎成了一种标配,但即便大声疾呼,依然不少用户上当受骗,一方面是安全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则是社会舆论和自我内疚的双重挤压,导致原本应该强势的司法介入,因受害人的沉默而长期缺位。
《给聪明人的实验》告诉了我们虚拟的梦,但我们要知道怎样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