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论是从房子到车子乃至很多行业都出现了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创业创新:共享单车、共享睡眠舱、共享充电宝、共享家具、共享雨伞等等,如今还出现了共享马扎。总之,仿佛一夜之间,共享经济又站到了风口上,成了新一代流量收割机。
然而共享经济的本质是什么?共享经济与分享经济有何区别?哪些共享经济的模式能跑出来?共享经济的模式要想跑出来关键靠什么?
这一期,捕Sir找来六位大佬分享他们对共享经济的深度思考。为了优化你的阅读体验,本文采取「虚拟圆桌」的形式,内容来源于大佬们在各个场合当中的分享。
Q:
请问各位投资人
如何理解共享经济?
▼
卫哲先生
我谈谈自己的理解,首先很多人会将共享经济与分享经济混为一谈,但其实共享经济完全不等于分享经济,分享经济是什么?我多一套房,我多一辆车,闲着也是闲着,拿来给别人用,这叫分享。
分享的核心是我有闲置资源,通过今天的互联网我把这些闲置资源释放了;共享经济是指共享经济的平台方重新投入一个资源,马路上这么多单车可不是我多出来用于分享的,是由平台方统一投放的,是一个新的资源投入。
很多人问我哪个好?挺公平的,各有利弊。
第一,分享资源是因为这个资源是闲置的,所以在释放的时候,对消费者的定价可以很便宜,比如说一套别墅住一晚上只要100美金,比酒店还便宜,因为别墅闲着也是闲着,所以说定价对消费者可能非常有竞争力。
第二,平台方盈利会非常容易,消费者住一晚别墅付房东100美金,平台抽走20美金,房东还能拿80%。所以分享经济多用于重资产,都是从资产价值很高的产业做,比如房子、车子这类资产价值大、闲置的时候损失大,那我就释放出来。
分享经济的缺点就是每个人把自己冗余的资源释放,这也造成了服务和产品不是很标准。反观,共享经济的一个好处,尽管每个品牌的共享单车颜色不一样,但同一个品牌的单车一定是标准的。
共享经济因为是重新投入资源,标准比较好,那缺点是什么?要看它有没有真实提高资产使用率,资产回报率怎么样。
经常有人问我对摩拜单车、ofo怎么看。我只问每辆车每天的使用率,这是这个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不在乎你有多少车,这不重要。每一辆车每天的使用率,使用效率低就是这个公司效率低。只要看到有资产,就要问这个资产的使用率。如果不能让资产的使用率提高,它就没有创造价值。
我们肯定看好对闲置资源的释放再用。基本上全世界都进入了过剩经济,如果你要再重新投入资源,就是一个额外的成本。资本的收益永远是看增长和效率的,我们看到的商业计划书,谈我做得有多快,我能做多大的特别多,但我能做多高效很少被提及。谈车子的一定谈使用率,谈房子一定谈入住率。
当我们忘记了效率就是忘记了商业的本质,互联网是让我们所有行业效率变得更高的,绝对不能披上互联网的外衣反而有了一个亏钱和不做效率的理由。
▼
丰元创投管理合伙人、原腾讯副总裁 吴军博士
我认为共享经济真正的目的既不是为了用户省钱,也不是帮助大家将手中的闲置资源变现,而是要更多地使用资源,必要的时候甚至要制造资源。
怎么理解?我用滴滴来举例。以前没有滴滴的时候,大家出行不方便,只能两条腿走路,只能挤公交,有了滴滴以后,你就坐出租车。滴滴帮你省钱了吗?并没有,它让你花更多的钱。滴滴帮助社会节省资源了吗?也没有,它调动和使用了更多的资源。
旧金山是比较早用Uber的城市,Uber最开始说,要帮助大家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后来大家发现,有了这些共享车以后,旧金山的交通更拥堵了。为什么?原先不出门的,现在全都出门了。所以我们看到,一个成功的共享经济模式背后,一定是更多地使用资源,而不是少用资源。少用资源,我们的经济就萎缩了,你要想办法让用户增加新的需求。
很多时候,创业都有神似和形似一说,形似就是看上去有了这么一个概念,比如美国有一个很失败的案例——共享工具。当时有人统计,一个家庭买了一套电动工具,一辈子可能就用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这样太浪费了,为什么不拿出来共享?但在美国,一个电动工具才卖20-40美元,我还要开车一个小时到你们家去取,你在不在家,给不给我开门还是个问题。所以不是所有闲置的资源都可以拿来做共享经济。
神似的案例我也讲一个。摩拜单车的王晓峰原来在谷歌和我是同事, 他刚刚开始做摩拜单车的时候,很多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做一把智能锁,把我们大家没用的自行车(闲置资源)统一管起来不就行了。我们每个人贡献一辆自行车,你做把锁,你赚点钱,我们也赚点钱。最后,他没有采取这种做法,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我们每个人的自行车都不一样,今天铃铛坏了,明天轮胎坏了,用户对服务的质量没有一个可预期性;
第二个,用起来没面子。你想想,中国大学生骑的那个自行车,除了轮子不转哪儿都转,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我一个大白领,毕业工作了以后,人家开车上班,我骑你这个破车上班,我是什么心情。所以摩拜虽然叫共享单车,但是它并不是把每个人手里的资源调动出来,重新利用,他是制造了更多的资源。
所以共享经济的本质目的并不是要把你们大家手里的闲置资源集中起来。他根本不打算用你的资源,而是自己重新制造、占有资产,重新向用户提供这些资源。
因此,共享经济一定是带来更多的东西,更大的体量。不是说我共享了,就不再需要生产新的东西了。同时,共享经济的本质应该是让用户多花钱,这才是商业的本质。替消费者省钱,我们都饿死了。
Airbnb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一个调查是说,原来没有Airbnb的时候,大家在美国国内玩,平均玩2-3天,因为旅馆太贵了。有了Airbnb以后大家就可以玩5天。所以Airbnb不是给你省钱,它实际上给你提供了一个方便之后,让你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旅游去消费。
▼
著名早期投资人王刚先生
关于共享经济,我最近说得最多的是一条抛物曲线,共享经济靠C2C起家,为什么?因为只有连接到大众,以最廉价的资金成本和不错的服务效率,才能颠覆原有的渠道。
但是如果你满脑子只想着C2C就会衰弱,共享以C2C起家,以B2C发扬光大。很多做C2C的公司瞧不起B2C,就会面临一个结果:眼睁睁看着牛群被别人牵走。所以共享经济都要以客户为标准。
此外,公司业务量大了后要提供标准化的服务,就像滴滴一定会有合作型的自有家园。当供给的量大到可以服务全社会的时候,很多企业客户就会从你的客户那里来,这就变成了一个企业对企业的关系。
▼
愉悦资本创始合伙人李潇先生
共享经济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它到底有哪些价值,到底创造了什么。并不是所有的模式都能创造出价值来。我认为以下几类是有价值的。
第一,在供应端上形成了颠覆式的投入,创造了低成本。比如说获取供应的边际成本,或者低于行业标准,甚至是重建行业标准。比如Airbnb和小猪短租,平台调用的是个人房屋,其获取房屋使用权的边际成本是极低的,因为这套房子本来闲着也是闲着。滴滴和Uber也是同样的逻辑。
第二,创造了独特的、高性价比的商品和服务。为什么摩拜起来这么快?我们平时有很多3-4公里以内的短途出行需求,如果去打车或者是坐专车,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大概价格估计会花在20-30块钱左右,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而且有时候还打不到车。但是如果用摩拜或者是ofo,只需要花1块钱,可能只需要5-10分钟。
第三,给用户提供了一个全新定价模式的商品或服务。原来的租车,按天计算,现在的新能源分时汽车租赁,可以按小时算;原来的办公空间,要按年计算、整片租赁,现在是按天、按工位计算。这都是对产品进行了重新的定义。
第四,通过交易平台,降低交付成本。像Airbnb、小猪就不用前台,每一个房东自己就是前台, 问题可以通过对话和交流解决,就不需要前台了。
▼
金沙江创投合伙人 朱啸虎先生
有些媒体说,我们把租赁生意包装成共享经济来忽悠钱。不仅仅是中国媒体这么讲,美国媒体也这么讲,甚至更夸张一些,说中国的创业者、投资人用光辉的形象包装成了一个共享经济。
说实话,我们真的没有想过这个商业模式到底应该叫什么,到底是叫共享经济还是租赁生意,我们根本无所谓。
我只关心三个点:
第一,这是不是普通用户高频刚需点。像共享单车才两年时间,发展到现在,摩拜和ofo基本上每天在2千万单以上。淘宝花了十年时间,现在每天也就三四千万单,摩拜+ofo的体量和淘宝是一样的。这说明只有面向普通大众消费者刚需点,才能这么快的做到这个体量。
第二,商业模式到底成不成立,是不是能够赚钱。不管是租赁生意还是共享经济,关键是要能赚钱。
最后一点很重要,必须很快速地、大规模地占领市场。互联网唯快不破,需要大规模迅速地占领市场。
▼
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易到用车创始人 周航先生
共享经济最大特点是个人利用闲置资源来提供服务。提到「共享」,我想分别从供应端、消费端的用户体验、平台商业模式这三点来谈谈。
1)供应端
就共享经济而言,它的供应端毫无疑问是很个性的。因为其组织的是大量的、归属于个体的、闲置的资源,这些资源本身就各具特点、千差万别。不同的资源自带「个性化」属性,呈现出的特点,本身就是非标准、不统一、不规范的,因此也很难从传统意义上「被管理」。
由于互联网具有非常广泛的连接性,极大方便了组织供给资源,形成在云端强大的「弹性地供给网络」。需求增加,刺激供给更多;而需求减弱时,供给就会自动变少。共享经济的供给呈现出了十分明显的「云化经济」的特征。
2)消费端的用户体验
消费端的用户体验在共享经济中是一个很具挑战的问题。由于供给端是非标准的、弹性的、不规范的,所以想要在消费端提供标准、统一和可预期的用户体验,就变成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放在更大的时代背景下看待这个问题,大众的审美和情趣早已被工业时代的标准深度教育过。我们的观念及行为,会很自然倾向于一种「工业时代化」的逻辑——期待能得到标准的、统一的、可预期的服务。
比如世界上任何地方的麦当劳、如家都会提供始终如一的产品和服务,对工业时代这种更可靠,但近乎千篇一律、呆板、无个性的体验,我们却已经习以为常。当下,共享经济对工业时代带来的新挑战,就像多年前工业时代对传统农业与手工业时代的挑战与改造一样。
工业时代前的产品和服务都是小规模手工操作的,只有少数有钱人可以得到更加精致的、灵性的、具艺术性的产品或服务。工业时代标准可复制的生产模式,生产规模决定了成本能力,大规模生产又对规模化市场产生了更大的渴望,所以工业时代提供的是更加平权、一致化的大规模消费体验,却也让用户失去了按需定制的乐趣。
整个社会的创造性被压抑了,这里最典型的例子,是处于工业时代著名的「卓别林电影」,反映的大都是对工业时代千篇一律、呆板、泯灭个性的嘲讽和焦虑。
那么作为从业者,应当如何创造一种共享经济的新体验?并让这种体验超越工业时代千篇一律的标准化,让用户从观念和行为习惯上都能形成新的预期和标准?这是我们所有参与其中的创业者能否取得真正成功的关键所在。
我认为,这需要我们去建立共享经济的新体验标准,并倡导一种共享经济的新文明。这种体验首先应该是充满个性、有惊喜、满含期待的。在这其中,消费者与供给者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同于工业时代「我卑客尊,顾客是上帝」的理念。
消费者和供给者之间都需要彼此尊重,服务应该是真诚的、充满情感的、个性的,这样用户才会忽略共享资源「非标准」属性带来的小问题,而投入到一种对于情感、惊喜和期待的体验中。
在此过程中,供给者的服务虽然并不标准,但却充满着「我给你我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诚意。这方面Airbnb和国内很多的客栈都做得非常好,让人们愿意抛弃单调如一的酒店,选择充满惊喜的民宿。舍弃八股式「标准」,投入地享受惊喜。
有了平等的关系,合理的平台机制使得陌生的人与人之间愿意基于信任关系进行交易;供给者才能真正用心真诚的服务,反之用户也会用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和解决服务中的问题。
我相信,只有把平等、信任和包容的新文明建立倡导起来,让充满真诚、个性化和惊喜感成为共享文明的新体验,才能推生共享经济成为完全有别于传统工业文明之外的崭新时代。
3)平台的商业模式
此外,平台的商业模式在共享经济中也是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首先,共享经济与工业时代经济相比,更象是一种「非正式经济」。它更多的是个人为经营主体,而不是以公司为形态的经济形式。而为了让用户接纳非标准的服务,共享经济的服务必须要比「正式的」服务更有价格优势。只有这样,用户愿意尝试,才会「买账」,也建立了一个机会,体验到共享经济有别于传统经济的全新特征,从而获得惊喜感,接受并推广这样的方式。
所以「低价策略」是共享经济从一种小众、尝鲜、针对年轻人和敏感人群的服务,扩散成普适的、大众服务的基础。价格低是共享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共享经济企业快速走向规模化的第一级火箭。而「低价策略」能否通过足够的规模,在没有补贴情况下,使低价成为常态?这是个不小的挑战,相信很多企业也希望如此。
因此,共享经济仍需要其他形式的商业创新,以加持低价策略的实施。而「创新」还可以采取跨界合作的模式,在此过程中,共享经济产品将自己的密度、规模和流量效应附加到其他的跨界产品或服务体验上,利用价值转移让长期的低价更具可能性。
如果能将规模效应和价值转移结合得很好,长期的低价也就有了可能性保障;同时平台也可从跨界中获得收入。尤其对于互联网公司,本身就具有轻资产的特点。在企业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并保持稳定合理的商业收入结构时,成本也不会随之扩张。企业可以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