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3岁接手物资站,只有4间平房和15万欠款。此后6年,他不断创新,最终成就独门秘籍,一举打破外资垄断,硬是把一个乡镇小厂做成国内花生油第一品牌。他就是山东鲁花集团的董事长,孙孟全。
1950年3月,孙孟全出生于山东莱阳。莱阳位于胶东半岛,独特的季风气候带去充足的光照,“春多风、夏多雨、秋昼暖、冬寒冷,”两千多年来,山东就是花生的主产区,1979年,莱阳花生亩产更是突破500公斤。“全国花生属山东,山东花生看胶东”绝非浪得虚名。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孙孟全高中毕业后,就去了姜疃镇的物资站,专门收购花生和玉米。刚开始不觉得,到了年底才知道是好差事,其他管木料、建材的同事天天发愁,“低价收不回来,高价卖不出去”,唯独孙孟全轻松加愉快就完成收购任务。
这边很省心,领导便把重心转移到了建材上,发力囤积了一大笔货物。没有想到,到了1983年,建材价格一路走低,根本卖不出去,最后物资站竟然欠下15万的外债。
这个时候,33岁的孙孟全进入领导的法眼,让他当站长。说是当官,其实也没有什么管的,因为收购站的人全走光了,只留下7个老弱病残的,账上唯一的大件就是4间平房。
不过,人再少也要吃饭。孙孟全接手的第一件事就是砍掉五金、建材等亏损严重的项目,“将全部精力放在收购农产品上。”
彼时,山东已是全国著名的花生输出大省,一年的出口量占全国的60%。1984年春天,南美遭遇旱灾,全球花生价格一路上涨,孙孟全觉得机会来了,他果断从银行贷款3000块,一口气收购了500斤花生,并第一时间送到潍坊进出口公司,结果一单就挣了8000多。
到了1984年秋季,花生收成不怎么样,地瓜却大丰收,但是谷贱伤农,地瓜价格一路跌了40%。镇上一共就2000多户人家,却有3万斤卖不出去。镇政府为减轻老百姓负担,回收800多斤作为员工食堂的午餐,但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孙孟全也在琢磨,不过他的着眼点是地瓜除了吃,还没有其他的用处?很快,他发现地瓜里的淀粉大有可为。于是,当年10月,孙孟全趁着去青岛码头送花生的功夫,找到当地一家酒精厂,“手里有3万斤地瓜,一斤1块8,只挣2毛,要不要?”
厂长一听就乐了,“有多少,要多少,比买袋装淀粉便宜多了!”这个时候,有人劝他把地瓜收购价再压压,“压低就是厂里的利润啊!”但被孙孟全断然拒绝,“还往下压,让老乡怎么活?”最后他以1.6元的市价把3万斤地瓜照单全收。别看一斤地瓜只挣2毛,但架不住量多啊!一算账,孙孟全竟然还赚了5000块!
一赚钱不要紧,就此摊上好运了。事后,当地1000多个老乡拉着条幅找到孙孟全,“多亏了你,要不然地瓜全烂地里了!”此后,听说孙孟全要招工人,结果一下子来了100多人。从此,孙孟全就和青岛的8家酒精厂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定期提供地瓜。”2年下来,靠着花生和地瓜,物资站攒下了300多万的家底。
但是,孙孟全也苦恼,工厂淡旺季太明显,“要么闲着没事干,要么忙起来没日没夜,剥壳剥得手指头磨破了皮”。是啊,花生与地瓜一年就春秋两季,冬天没活干的时候,只能给工人放长假。
怎么办?孙孟全决定搞深加工,“要让花生一年四季都能盈利,就必须朝下游延伸!”
就这样,1986年,孙孟全那300万还没捂热乎,又全砸进了鲁花植物油厂。
然而,花生油可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孙孟全碰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去除花生中的磷脂。很多企业采用化学高温榨油法,就是用溶剂浸泡农作物,去除黄曲霉毒素,但花生的内部营养受到破坏,孙孟全不甘心,“绝不能让消费者食用一滴不健康的油。”
天然磷脂对身体发育很有好处,但是对炼油来说却是一场灾难,因为农作物中的磷脂,很容易感染黄曲霉毒素,即使经过高温杀毒,练出的油也含有高致癌物。
工厂技术员劝他,“难度太大,老外都搞不定,咱们怎么可能做出来?”孙孟全却不信邪,“要做就做最好的花生油,外国人解决不了,中国人未必就不行!”
于是,1986年5月,孙孟全从厂里抽了20个人,组成技术团队。前后失败了3个0多次,终于在3个月后做出1斤样品。然而,果然不出所料,样品根本不达标,“磷脂含量严重超标,水化过滤后营养破坏严重。”
“哪里不行就补哪里,必须搞定!”此后6年,孙孟全带领全体鲁花人,硬是突破了“榨油、营养、脱脂、保鲜、祛毒”等5大技术难关。
第一突破,纯物理压榨
为保证油质,避免花生和任何有机溶剂接触,1986年底,孙孟全从紧张的经费中挤出20万,买回6台物理压榨机,“依靠螺旋的挤压力,将内部油脂挤出,只榨取第一道花生原汁。”
3个月后,油是出来了,但是却没有油香。
第二突破,生香留香
针对花生油不香的缺陷,孙孟全和10来个技术员研究了整整半年。直到1987年9月,孙孟全从油炸花生米上得到启发,“焙炒花生,激发并保留花生的原香。”
果然,经过焙炒的花生油立刻具备独特差异,“普通油做菜要1两,鲁花只用半两就够香了!”
第三突破,无水化脱磷技术
油汁榨取成功,孙孟全开始着手解决磷脂问题。能不能不添加任何溶液,采用无水化物理脱磷呢?大伙琢磨了大半年,都没有想出好主意,据说最后的灵感是一位总监看到家里的洗衣机脱水。此后,工厂引进5台大型离心机,“通过高速旋转脱脂。”
第四突破,恒温储存,天然保鲜
为不破坏花生油的营养,孙孟全果断放弃了其他油厂采用的圆形露天储油罐,而是建起一个100平米的室内储存仓库,“避免花生油的暴晒”。
同时,使用密闭储油罐,中间充满氮气,“配合花生天然含有的维生素E,起到抗氧化作用,有利于油汁的保鲜。”
第五突破,去除黄曲霉毒素
去除黄曲霉毒素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最大难题。实验过程中,孙孟全坚持不用任何化学试剂,而是研究植物本身的纤维,“尝试对花生油进行过滤。”
在2年多的时间里,他带领团队先后试验1万多次,最后在农大一位高人的指点下,终于成功去除了花生油中的黄曲霉素,“没有对花生油原有的营养产生任何不良作用。”
到了1992年,孙孟全的5S物理压榨法终于成型,“虽然成本大大增加,但油汁纯天然,确保人体健康。”当年5月,鲁花5S压榨一级花生油缓缓从油管中流出,全场沸腾了,“全面保留营养成分、绿色健康、香味浓郁、节省用量。”
经检验,品质远远超出同行水平。国家首先闻风而动,1993年,国家粮油行业参照鲁花的生产工艺,重新修订了花生油品质的国家标准,“鲁花花生油成了业内质量的最高标准。”
然而,有了好产品只是第一步,消费者会买账吗?就在孙孟全全力攻克技术难关之时,其他的企业也没有闲着。新加坡的嘉里粮油与中粮合资推出金龙鱼食用油,“告别散装食用油,开启粮油的小包装时代。”之后,中粮又推出福临门食用油,我国粮油的2大品牌就此形成。
此时,鲁花还只是山东一隅的乡镇小企业,尽管5S物理压榨独门绝技在手,但规模太小,根本无力与两大知名品牌抗衡。
于是,1994年,孙孟全找上前来采购花生的外商,“我们提供油,你们负责市场。”出人意料的是,外商头如捣蒜就同意。孙孟全很纳闷,他多了一个心眼。果然,发现鲁花散装油入库后,就被外商添加到其他的油品种中,“稀释花生油,当做调和油对外销售。”
孙孟全震怒了,“鲁花只为消费者提供纯正的花生油,否则马上中断合作。”面对国内巨大的市场,外商不得不服软。
不过,花生油是纯正了,但是现实很快给了孙孟全一个响亮的耳光,当年6月,一个月只卖出去2瓶,“鲁花花生油定价昂贵,消费者不买账。”
“掺兑”油卖得好,纯正花生油却销售惨淡,什么情况?答案很快就找到了,人家牌子比鲁花硬!“那就在鲁花品牌下功夫!”
但是,谈何容易。要知道,当时,国内食用油有50多个品种,鲁花如何走出红海?销售总监很犯愁,“鲁花要做花生油的第一品牌,但是没有钱怎么办?”当然,这难不倒孙孟全,1996年10月,他略施小计,就通过和外商搞“易货贸易”,一举拿来7000万资金。
这回,孙孟全决定把7000万全在广告上,“不把消费者砸晕不收兵”。当年年底,鲁花登陆央视,重点突出花生油的特性,“炒菜不起沫、不冒烟,“一颗花生剥开,从中流出纯净的黄色油汁。”
这还没完,1997年,孙孟全又在各个地方台密集轰炸。短短一年,伴随着“滴滴鲁花,香飘万家,”“中国味,鲁花香,”鲁花花生油彻底火了,到了1997年年底,销量一举突破1000万。
此后,孙孟全果断把重点放在管理质量上,“好口碑要靠好产品保证。”1998年初,山东一家粮库低价处理陈年油料,采购员想为公司省钱,结果被严厉制止,“绝对不能为了一时便宜,而坏了鲁花的口碑!”那年5月,莱阳一家超市想定制一款调和油,要求鲁花降低花生油的配比,孙孟全二话没说,直接就断绝和那家超市的合作,“不诚信的企业,鲁花宁可不合作。”
1999年,孙孟全干脆在每个采购基地设立5个信息员,“每年到花生种植区考察,跟踪花生长势。”同时,孙孟全在生产车间设立巡检员,跟踪记录花生,“确保每一批次的原料都能追本溯源,查到源头。”
孙孟全赚钱了,他没有忘记当年支持他的乡亲们。2000年的秋天,山东花生大丰收,送花生的农民排起了20多里的长队,但是大伙很担心,“会不会降低收购价格。”没有想到孙孟全当时就贴出告示,“全部按照原价收购,鲁花绝不干过河拆桥的事!”
而且,孙孟全要求当天收购,当天货款,“不拖欠,不打白条。”最高峰时,工厂每天要收购2000多吨花生,仅货款支付就高达1200多万。已有10年种植经验的姜鹏深有感触,“自打成为鲁花的花生种植户,就过上天天闭眼数钱的日子,年收入超过20万!”
高品质的油品+强大的后援团,销售还叫事?果然,2003年,莱阳、潍坊、青岛、河南等地300多个经销商一拥而上,工厂门口常年排着2公里的长队。生意实在太火了,以至于长期合作的外商只能打着友情牌,才插队预定500吨花生油。
2008年,孙孟全走出山东,先后在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湖北、辽宁等地建厂,种植花生配套基地500万亩,年收购花生100多万吨,带动300多万户农民致富。到了2010年,孙孟全研制出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等5个系列,年营收突破10亿大关。
此时,食品行业开始细分产品,“不同等级、不同价格。”但孙孟全一直坚持分类不分级,“鲁花的油产品全都一个标准,只做最好的。”
鲁花花生油一出名,很快,李鬼就来了。很多食用油明明只含有10%的花生油,却敢标注是花生调和油。是可忍孰不可忍,2013年,孙孟全一举公布鲁花旗下调和油的配方比例,业内一片哗然。你想啊,粮油的配方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饭碗”。突然蹦出来这么一个“傻大胆”,把配方全都公开了,不就等于砸自己饭碗吗?
不过,孙孟全却相当自信,“就是要让消费者知道什么样的油才是好油!”
如今,鲁花花生油畅销全国28个省市,并出口20多个国家,年产花生油50万吨,一年的营收超过182亿。
“不与人竞争,敢于与无人竞争。”这就是敢于创新的孙孟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