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能超过我的人,一定出现在健康产业里。”马云这句在坊间广泛流传的话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健康产业的火爆。三年之前,马云用10亿元收购了中信21世纪,并改名为“阿里健康”,试图从广阔的健康产业分得一杯羹。
三年之后,另一位首富王健林也宣布将全面进军医疗界,布局大健康产业:万达将投资700亿元,在成都建设医疗产业园,打造一座世界级的医疗产业中心。王健林也为此放出豪言:“万达大规模进军医疗产业,5年之内,医疗产业将成为万达新的支柱产业。”
知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其著作《财富第五波》中,将健康产业称为继第四波网络革命后的明日之星。业内预计,到2020年,国内健康产业将达到8万亿的规模。
如此之大的市场蛋糕,引来的当然不止马云、王健林这样的“大佬”,行业之外,以险企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行业之内,体检机构、医疗机构、医药厂商等,都希望凭借资金、资源优势,或打造品牌效应,或延伸产业链条,或建立技术壁垒,以期取得市场先机。
行业人士评论,20年前没有健康产业,如今巨大的健康产业却成了金融风暴中少数“不缩水”的行业之一。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崛起之路绝非坦途,看似一片蓝海,却也有成红海之势。
俞熔健康产业整合者
未来5年,美年大健康计划打造1000家专业体检及医疗服务机构,每年为1亿人提供精准健康服务。
作为国内体检行业唯一的A股上市企业,美年健康(002044.SZ)近两年稳步提升:2016年,美年大健康实现营业收入30.82亿元,同比上升46.6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3.39亿元,同比上升30.21%。今年第一季度,美年大健康营业收入获得近80%的增长。
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国家卫计委的统计,整个体检行业是年复合增长20%的朝阳行业,另一方面,专业体检市场正由团检市场向个检市场转移。美年大健康董事长俞熔曾表示,“即使收入达到70个亿,业务量也就占整个体检市场容量的5%。”
幸运的是,健康体检对健康产业有着非常强的协同性,专科医疗到医疗器械、体外诊断、慢病管理、远程医疗以及健康大数据等,这也给了包括美年大健康在内的所有专业体检机构一个绝佳的入口。
“通过内生发展与外部并购,打造健康产业平台,并逐渐形成产业链闭环。”谈及未来战略,接受记者专访时,俞熔表示。
在体检大数据的基础上,找到“高危人群”,采集健康需求,针对性地给予干预和解决方案。
联合合作方成立26亿元产业并购基金、出资1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上海美健奥亚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近期,美年大健康资本动作不断,投资体检中心之外,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满足高端个人体检市场的需求。行业人士分析,目前国内对于高端体检的需求正在逐年提升,一方面高端化有利于提升品牌知名度,从而获得更多客户;另一方面,团购体检市场已经基本饱和,增长变得困难,除了高端化,检后市场的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都会成为新的增长机会。但过去民营体检的高端项目距离欧美、日本等还有较大差距,向高端转型能否有成效还值得观察。
作为行业龙头,美年大健康的营收增速虽然非常迅猛。但不能否认的事实是,其市场所占的比例还非常小,大头仍然集中在公立医院。专业体检所专注的团检市场已基本饱和,眼下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整合资源拓展新的市场。
“目前美年大健康的客户仍然集中于toB,但正按照B-B-C的思路,在与公司建立关系后,再针对个人群体,从体检入口,获得客户健康大数据,延伸产业链条。”俞熔对记者表示。
据介绍,未来美年大健康的一个重要核心,即在体检大数据的基础上,找到“高危人群”,采集到健康需求,针对性地给予干预和解决方案,“这是我们长期去追求的方向。”
高端体检之外,美年大健康也不乏体检之外的布局:与大象医疗达成战略合作,实现了远程阅片和远程医疗服务;购买天亿资管持有的美因健康20%的股权,涉足基因测序业务;参股投资好卓数据,开发优健康APP,为客户提供电子化体检报告、健康咨询管理的增值服务:携手西门子成立合资公司,深化公司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发展,并探讨在影像设备远程控制、大数据挖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有行业分析师表示,“健康体检行业是疾病医疗的预防端及整个大健康产业链的入口端,美年大健康通过积极打造大健康产品平台,进一步挖据客户需求,可以更好的体现其入口价值。”
根据美年大健康的相关公告,未来五年,美年大健康还将持续增长数百家的体检分院,同时基于2015年服务1000万人次的健康大数据,不断向专科医疗服务领域延伸,目前已经开始对口腔、耳鼻喉、妇科等专科领域的布局。
在5—8个核心赛道倾注比较大的精力,整合行业资源,而外围赛道与行业小伙伴一起合作,搭建一个开放平台。
“市场一直在高速发展,你不扩张就会有你的竞争对手在扩张。”一位行业内人士这样描述现在的健康体检行业。相比于许多医疗海归出身的专业人士,俞熔则是投资出身,更善于资本运作,外界也形容俞熔是“非常少有的案例:外行转型进入医疗健康专业领域并获得成功。” 实际上,单就体检行业来说,包括线下机构铺设、设备引进、市场拓展等环节,毫无疑问的是,资本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4年,美年大健康向慈铭体检发起收购,次年借壳江苏三友,成功登陆A股市场,从规模上来看,远胜其他公司。
俞熔总结过未来的并购方向,一是同业并购,二是跨界并购,三是产业链并购。对于并购企业,俞熔也有自己的标准。
“首先看投资标的与美年大健康的协同性,和现有业务捆绑最牢,主要集中在肿瘤筛查、基因检测、专科医疗、智能诊断、远程医疗等创业项目。”俞熔对记者表示,“其次还要看谁的技术门槛更高。我们希望投资核心技术更强,商业模式更优,而且别人不容易复制,准入壁垒比较高的创新企业。”
体检之外,美年大健康也已经布局了美维口腔、美因健康等细分领域,此外,美年大健康还在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投资建立多个“健康智谷”医疗健康领域全产业链的孵化服务平台。
俞熔曾将健康产业形容为“赛道”,“在5—8个核心赛道倾注比较大的精力,整合行业资源,同时要求有比较强的控制力,而外围赛道与行业小伙伴一起合作,搭建一个开放平台。核心赛道,无论是技术端还是市场端,是未来对行业生态有重大影响的领域。”
比如在慢性病管理领域,糖尿病的权重很大。美年大健康的体检大数据显示,血糖异常的用户超过30%,占到医保开支20%。“如果我们不是在核心赛道、‘频道’占主导权,而是押宝在某些不太成熟、没有把握的平台,就耽误了三五年的时间窗口,这个机会成本太大。”俞熔表示。
按照规划,未来5年,美年大健康计划打造1000家专业体检及医疗服务机构,每年为1亿人提供精准健康服务,实现中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移动医疗平台,持续引领国内医疗服务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目邻”正在成为爱尔眼科的一个重要入口。
在记者长期关注的公司名单中,爱尔眼科(300015.SZ)是创业板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家上市公司,上市以来其业绩保持了连续增长。
如今,公司利用互联网“升级”健康管理的意愿正在增强——“目邻”正在成为爱尔眼科的一个重要入口。
当然,记者此前对爱尔眼科董事长陈邦的专访报道中也曾经写过“目邻”这一眼健康服务的APP,但是仅限于对APP的一些报道,而且就当时的理解看,“目邻”也仅仅是个线上引流平台,充其量是个为爱尔眼科医院服务的种子。
“目邻”项目的诞生要追溯到2015年,这一年的12月,湖南极视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这家公司就是眼健康“互联网+”项目的运营方。公司的出资方为爱尔眼科及并购基金,其中爱尔眼科持股10%,并购基金持股90%,总注册资金达到1亿元人民币。
一个初创时间不长的项目投资额度达到一个亿,难道就只做一个APP吗?
当然不是,“目邻”是一个线上+线下的平台,我们将在社区布局“目邻”眼健康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眼健康检查、验光配镜、眼健康医生等产品与服务组合,另外我们还会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帮这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加强眼科服务。”“目邻”项目负责人、极视互联总经理徐鸣表示。
现在读者朋友应该明白,“目邻”不仅仅是一个微信公众号、一个APP或是线上售卖眼健康产品的商城,还包括线下的实体店,而且这个实体店会设立在社区商业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
在“目邻”的实体店中,普通人可以验光配镜,但与一般眼镜店强调“眼镜产品属性”不同,“目邻”更多的是从专业角度为普通人提供全面的眼科检查。在这里消费者不光得到产品更享有眼部体检的健康服务。以白内障为例,老人完全可以在自己社区的站点免费接受白内障初级检测服务,并咨询社区眼科医生相关病情,情况严重的可以输送到爱尔眼科医院。
至于“目邻”APP,当用户去“目邻”实体店做过检查后,就可以在APP查阅自己的检验报告,而且现在“目邻”APP实现了线上问诊服务,这样极大的方便了患者。通过私人眼健康医生的形式,医生可以更好的管理患者,也增加了额外收入。
关于“目邻”未来如何与爱尔眼科形成战略协同?据笔者分析,首先,爱尔眼科拥有遍布全国超过180家医院及3000多名眼科医生,需要将这个大IP的品牌影响力和专业能力通过互联网形式进一步放大,“目邻”就是服务体验和提升的重要一环;同时,在眼科垂直领域不仅有看病和手术等重度需求,还有科普、预防、眼保健等更为普遍的健康服务轻度需求,“目邻”作为这个部分的实施主体,可以为爱尔眼科输送精准用户,并探索实践眼健康“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目邻”的战略是充分发挥共享经济思维,嫁接爱尔眼科以及其他眼科医疗资源,通过互联网和社区站点共同落地眼健康服务,成为在眼健康管理方面最具影响力的平台。
所谓的快钱,进入的门槛也低,很容易被复制,综合医院周期长,但是门槛高,竞争格局并没有那么激烈。
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高端民营医院成为资本布局健康市场的重要板块,另一方面,受限于发展环境,民营医院自身也开始通过打造健康产业园、结合养老项目,探索“医养结合”等,试图在更广阔的领域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7月,万达集团在昆明计划投资500亿元打造世界级医疗及大健康产业园的消息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加之此前公开报道已发生的700亿(成都医疗产业园)、90亿(300家牙科诊所)和150亿元(万达英慈国际医院)投资,万达在医疗产业的总投入已累计1440亿元。
万达并不是第一家宣布布局高端民营医院的“外行”,万达之前,显示屏行业龙头京东方(000725.SZ)已开始快速布局医疗健康产业: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先后2.5亿元收购明德医院,与美国第五位的医疗服务集团Dignity展开合作,紧接着与IBM签署联合开发健康管理大数据平台……
“万达可以与地产业务结合,而京东方在信息化、IT方面的实力也是明德医院可以借力的。”明德医院创始人、院长陈沛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京东方和万达都在布局民营医院,无疑是看重了健康市场。”
同样看重健康市场的,还包括医药企业、保险公司,投资建设健康管理中心与相关健康服务,但陈沛认为,医院的资源优势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方面,最终都需要与医院挂钩。
但通过投资医院布局健康产业并非看起来那么简单——即便财大气粗修得起医院,也未必能挖到足够多的一流医生,即便挖到了医生也休想跑赢公立医院......
“包括体检、抗衰老等健康管理的可操作性更高,可以通过营销手段,进行集中化的管理达到最高效益。”陈沛认为,“因为中国传统观念不生病就不会去医院,这造成医院市场本身的局限性。”
在业内人士看来,高端民营医院面对的受众有限,还需面临三甲医院的国际部、特需部以及高端专科医院的竞争,并且后者更受患者认可,加之医生多点执医仍未完全放开,导致其难以达到理想中的盈利效果。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不仅仅是万达与之合作的IHG,包括美国的梅奥诊所、麻省总院在近两年都已布局中国的高端民营医院,但火热的投资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多数大型高端医院项目目前处于严重亏损甚至三年不到就关门的状态。
“还是快钱与慢钱的区别,毫无疑问专科医院容易赚钱,就是所谓的快钱,进入的门槛也低,很容易被复制,综合医院周期长,但是门槛高,竞争格局并没有那么激烈。”陈沛对记者表示。
相比之下,不少小型专科医院利润率明显高于综合医院,尤其是美容整形、耳鼻喉、眼科、口腔、妇产科、肿瘤医院、儿童医院等专科,所以民营专科医院往往更受资本青睐。
“高端综合性医院是价值投资,只要做好,高端综合医院在健康领域长期的现金流价值以及投资价值都会体现出来。”陈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