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全村的人有裤子穿,她建立了一家服装小厂,偶遇贵人后,她的命运180度大转折,就连股神巴菲特都是她的客户,她就是大杨创世的创始人李桂莲。
1946年3月,李桂莲出生于大连新金杨树房。那个时候的大连,已经是东北三省的北大门,货物吞吐量非常大,在20世纪60年代,90%的家禽出口都是从大连走海运。
不过新金虽然隶属大连,确卡在大连与沈阳之间,“既没有省会城市的优待,也得不到大连的倾斜,”李桂莲所在的杨树房更是一穷二白,家家户户一年到头都是饿肚子,村里最流行的风俗就是过年找左邻右舍借衣服,“好走亲戚。”
所以,李桂莲上完初中,在当地已属高材生。回到生产队,耙粪、种苞米、收割,男的都不是李桂莲的对手,家里的工分一大半都是她挣的。1971年,25岁的李桂莲顺利成章成了大队书记。
1979年腊月,东北零下30多度,滴水成冰。过小年那天,李桂莲开完会回家已是晚上10点,却看到父亲穿着单裤在村外面等她,即便单裤外缠了几圈草绳取暖,也依旧冻得瑟瑟发抖。李桂莲鼻子一酸,眼泪就下来了。
当年春节,县领导下来视察,可把李桂莲愁怀了。怎么回事?原来很多户人家是几兄弟共用一条裤子,如何欢迎领导?
整个春节,李桂莲郁闷寡欢。是啊,大小也是村支书,责任可就不一样,“要想让乡亲们富起来,就从有裤子穿开始!”
于是,1979年3月份,杨树房服装厂就在村大队50平米的地下室开张了。
刚开始,大伙业务生疏,李桂莲就从国营服装厂拣来废弃的布条子,缝鞋垫、椅子垫,练习手艺。这一练就是四个月。
随后,开始做缝纫机套、工具袋。周边的服装厂活赶不过来的时候,也会分一些小单给李桂莲做。但是,折腾大半年,基本都是义务劳动,没赚到几分钱,更别说让大伙有裤子穿了。
直到1980年年底,事件才出现转机。这一年,大连一家外贸公司接到美国公司的大单,“3天拿出500套西服样品,去法国参加博览会”。
别说3天500套西服,就是整个大连一年全部加起来,也生产不了500套。不过,送上门的肥肉怎么能放跑呢?所以,单子一签下来,那家外贸公司就开始四处找下家。不过,整个大连的服装厂都跑遍了,没有几家敢搭茬,最后死马当作活马,找到了杨树房。
也是,当时我国的裁缝平日里都是长袍短褂,哪里会做什么条绒西服。不过,李桂莲也一口应允下来,“机会难得,正好跟城里的外贸厂建立联系。”
由于时间紧急,杨树房服装厂的全体员工就兵分两路,一路去大连拉布料,一路在家研究西服的样品。仔细研究下来,大伙觉得西服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神秘,“无非裁剪比中山装多几道工序。”
所以布料一到,李桂莲立马把大伙分成8个组,领料分包,烫挂面,中段检查,钉袖口钮,剪线头,熨烫....整整3天3夜,她带领26个工人没离开车间一步,到了第三天中午终于搞定了100件西服。
样品做出来了,客户却走了。李桂莲心一横,一路撵到了大连机场。那老外看到这100件西服,相当吃惊,说什么也不相信是农村小厂做出来的,当即退了机票,非要到厂子看一看。
一到杨树房,老外瞬间懵了。只见地下室齐刷刷摆着26台缝纫机,大伙正有条不紊裁剪、锁边、缝制,“OK、OK!”老外当场对大连那家外贸厂说,“以后的条绒西服就全在这里做了。”
就这样,杨树房服装厂来了个180都转弯,走上了外贸之路。
不过,出口可不是儿戏。一根针不值几个钱,但一截隐藏在衣服里的断针可就值钱了,“有可能索赔10万美元。”所以,李桂莲规定,工人领新针,必须拿断针去换。
为让裁缝提高技能,李桂莲隔三岔五就搞业务技能大赛,大赛成绩全部跟奖金挂钩,“80分以上的,工资涨10元,90分的以上的,工资涨50元”。那段时间,大伙玩命学业务,张口就是这个扣子怎么缝,这个袖口怎么收。
有一位程岫岩的老员工,当年建厂时,是专门负责称棉花的。经过5年学习,竟然掌握一口流利的日语,50多岁的她,成为了服装厂的外贸部部长。
天道酬勤,到了1984年,厂里有了300多万进账。
3年后的1987年,李桂莲决定扩大工厂规模,在周围2个县6个村建立了8家分厂,她本人也被授予全国十佳农民企业家称号,当时还有一位就是万向集团的鲁冠球。
这个时候,西班牙的贝尔马闻声而来,那是李桂莲的第一个欧洲客户。当时的贝尔马规模不大,每年的订单只有1万件夹克衫。不巧的是,当年下半年,西班牙的比塞塔就出现了大幅贬值,成本一下增加了30%。
那一单,贝尔马估计就要赔掉10万美元,李桂莲却主动找到对方,“放心,我们有可替代的面料,价格便宜40%。”一算账,贝尔马还赚了1万多美元。
从此,贝尔马和李桂莲开始了长达12年的合作。后来,贝尔马每年给大杨集团的定单就有100多万件,价值6000多万美元。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就这样,李桂莲和20多家欧洲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1992年邓公南巡讲话之后,杨树房服装厂也完成改制,成立大杨创世集团,李桂莲也全身心投入到集团的日常管理上去。
但是,很快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来了,整个东南亚,东亚成了重灾区。一时间,订单锐减,百业凋零。
当年秋天,李桂莲带队到日本,合作伙伴相当绝望,因为之前创世就很强势,动不动就涨价,日本让面很担心创世会不会乘人之危,狠杀一把?
谁知,李桂莲开门见山,“此行目的就是让价,让3%,互相争斗只会让大家一起死掉!”
顿时,办公室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欢呼声中,当年创世新增100多个客户,其中80%来自日本。结果1998年,大杨创世营收不降反升,营业额一举突破8个亿。
2000年4月,大杨创世在上交所成功上市,李桂莲的身价也突破6个亿。
上市之后,大杨创世可谓顺风顺水,最高峰时期,日本市场上每5件西服就有一件是大杨制造,只不过贴着人家的牌子。
不过,做贴牌赚的是辛苦钱,一套西装四五千,可大杨拿到手的就五六块。隔年,日本爆发了阪神大地震,创世的业务足足停了3个月。那段时间,李桂莲不吃安眠药根本睡不着。
痛定思痛,李桂莲决定做自己的“创世”品牌,“戴着皇冠的雄狮昂首向前,左右各是一把交叉的剑。”
与雅戈尔、杉杉等品牌不一样的是,李桂莲走的是国际路线,所以一开始,李桂莲请的职业经理是日本人。
不过,日本人外战内行,内战可就外行了。当时,设计的西服颜色都比较深,领带用的也是中规中矩,衬衫就别提了,一码都是白色。
首次失利,李桂莲纳闷,“都说远来的和尚好念经,为什么请的日本人就水土不服?”既然东洋不行,那就试试西洋的。
这回,李桂莲请来的是意大利的布劳迪。布劳迪是谁?他是当时全球最大的服装集团华伦天奴的技术总监。大师一指点,李桂莲全明白了,“线条、外形和可穿性是服装成败的关键。”
此后,她一口气从意大利进口黑色涤纶、藏蓝呢绒50多种面料,30多种颜色。
一个高手还不够,后来,在儿子的引荐下,李桂莲又结识了阿玛尼的首席设计师凯特琳,老太太面临退休,在家闲不住,就被李桂莲请到了东方。
老太太来的时候,还带来一个信息系统。一种服装当它的面料或者特质发生变化的时候,这个系统能自动更新,“一来提高办事的效率,二来及时了解行业内的动向。”
有了布劳迪+凯特琳的加盟,大杨创世的品味立马上了几个档次。此后,李桂莲一口气在华北和东北开了28家专营店,其中光北京的金融街、京西宾馆、新光百货就开了3家店。
最神秘都当然属于京西宾馆店,从来不对外营业,不是一定级别的都排不上号。
2004年,大杨的营收突破16亿。
“人在做事,天在看,神也在帮忙。”这是李桂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05年以后,她掏出600万为辽宁建设了14所小学,除此之外,每年还拿出100万奖励大连的环卫工人。
结果2009年,在大杨成立30周年之际,神真的来了。
话说2007年,美国股神巴菲特到大连参加伊斯卡尔金属制品公司一家新工厂的开幕仪式,大杨的全球总监大卫与巴菲特是朋友,于是走了个后门,建议巴菲特试试大杨创世的定制西装。
“进了酒店才五分钟,有两人就冲进房间。我还没明白过味儿来,他们就开始量好尺寸。”据说,后来巴菲特对那套定制西服相当满意,在奥马哈,还曾穿着参加了一年一度的投资者会议。
巴菲特一穿不要紧,噼里啪啦介绍了像比尔盖茨这样的70多个名人客户。当然,高端定制,价格也可想而知,每套衣服的价格在3万-6万元,即便像巴菲特这样的大佬也就定制10-15套。
为了服务这些世界级的首富,李桂莲专门设置了一条生产线,人称“小线”,小线的衣服全部手工缝制,每个扣子都是精耕细作,每件衣服上都有客户的名字,“一周交货,空运来,空运去。”
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先生穿着创世西服出席达沃斯论坛年会时,与李桂莲调侃,“几天的会议,只有头是自己的,其余都是创世的。”
2015年,大杨集团年服装生产加工能力1100万件套,产品畅销英、美、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年西服出口量更是达到了600万件套,全国排名第一。李桂莲成了西服加工界名副其实的女王。
不过,大杨创世却在2016年被圆通借壳上市。对此,业内人士众说纷纭。
观点一,2013年以后,在出口受阻、汇率变化、成本上升的制约下,李桂莲的日子不好过,也做了很多转型尝试。不过,擅长的没有深入,不擅长的耗费了机会。
观点二,企业养大,养多了,是可以拿来卖的。自己有肉吃同时考虑到未来是否有肉吃,正好圆通快递想吃猪肉,老人家套现走人,安享天年可以理解。
观点三,服装门槛很低,要的就是有订单,有生意就能活下去,对传统企业而言面对的就是两条路:死亡之路与重生之路。显然,李桂莲选择的是重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