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前,我一边做着年入数十万的职业经理人,一边开着文化公司赚点小钱。创业前,刚在北京买了房子,结束了多年的北漂生活。
陈文、黄炽威是我的大学同学。陈文说想创业,做一个“卖菜”的项目,拉我入伙。过了多年北漂生活,我深知能吃到一顿家里做的晚饭有多不容易。当即决定,把公司转给合伙人,并辞职创业。
经过了数千人级别的调研,我们确定了项目的主要思路:半成品净菜+电商(拿回家可以直接下锅做菜)。
菜洗好、切好后分类,连调料都配好了
在2013年末到2014年初,拿到第一笔融资以前,青年菜君过得极其苦逼,公司靠四处借钱维持。但从2014年5月份开始,青年菜君迅速成长为创业明星。
我很幸运,赶上了“大众创业”的热潮,随后又迎来了O2O的风口。青年菜君也得到了徐小平、吴世春等顶级投资人的帮助。我和青年菜君被《人民日报》、新闻联播多次报道。那些年,我也被捧成了创业明星,在生鲜行内风光无限。
后来,每日优鲜拿到了腾讯的投资,盒马鲜生也找到了马云爸爸。而我的青年菜君却在去年下半年因资金链断裂而终结。我也因此背上了几百万的债务。
青年菜君的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地铁自提,社区自提和宅配。项目刚起步时,我们在北京的地铁口开了一些小店,方便用户下班以后顺道取走产品。后来才从自用户提转到物流配送。
2014年底到2015年初的,社区O2O的概念特别火。曾经有个媒体榜单,把青年菜君评为“最具潜质的10个O2O”项目之一。我们就真的觉得自己是社区O2O的代表了。2015年,我们在社区自提上浪费了很多时间和金钱。
2015年,青年菜君选择与社区内的便利店合作,也做了数百台自提保鲜柜。
在三个月时间内,10多个人搞定了北京160个社区。但,社区自提拓展订单和用户的速度太慢。模式也比较重,要跟大量社区合作。
社区自提本应该是过渡阶段,目的是要跑通干线物流体系,之后本应该快速转向宅配。但我们被“概念遮忘眼”,当时想如果不做社区自提,青年菜君还算社区O2O吗?
回过头来复盘:千万别被“概念遮忘眼”。创业,在被追捧的气氛下,真的很难认清自己。后来我反思,其实别人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认清自己。
2016年,青年菜君迎来了两个利好的消息。但却因为这两个利好消息,导致我们去年上半年步子迈得比较大,最后资金链突然断裂。
首先,不管怎么算,青年菜君离盈亏平衡都不远了。我们太着急实现盈亏平衡了。所以,青年菜君必须要提高订单数。我们决定升级供应链,加大菜品SKU的拓展,在工厂多开了几条生产线。另外,还要升级物流,把宅配做好。
订单越来越多,花钱也越来越多。正是另一个利好消息让我们敢无所顾忌的扩张。
2016年,某政府引导基金开出了我们无法拒绝的条件,青年菜君因此拒绝了很多一线主流投资机构的投资意向。可是钱却迟迟不到位,投资方为了不影响我们的扩张,临时支付一笔将近1000万的过桥资金。
我当然有恃无恐了,过桥都收到了,所以做了很多冒进的举动。但,最后这笔 投资因为意外被终止了。这时候再去找融资已经来不及了,即使拿到融资,也得先把过桥款还回去。青年菜君的资金链就这样突然断了。
如果我考虑到,2016年一分钱都拿不到。青年菜君就该考虑怎样活下去的问题了。我们也不会太执着于盈亏平衡。青年菜君绝对能撑过2016年。到了今年,“新零售”也好,“无人值守”的设备也好,生鲜行业成为最火的创业概念之一。
这就是命啊!经验不足啊!
回过头来复盘:创业,活下来最重要。不管前景多么光明,都应该做好风险控制。留好“过冬”的钱。迈开大步往冲刺的时候,一定要留神脚下。
去年9月,某媒体报道了青年菜君倒闭的消息,“头上的光环有多耀眼,背上的情怀债就有多沉重。”媒体的猜疑和批判,讨薪工人的撒泼打滚,同行的冷嘲热讽,合作伙伴的抛弃……
我花了小半年的时间善后,我也背上沉重的债务。9月份,公司真的运营不下去了,我眼看着工人们把工厂的水管都给挖了,却无能为力。
一直到2016年底,东拼西凑,我才把青年菜君会员的钱全部还完。我终于理解了,“尽人事,听天命”。
曾有人质疑,青年菜君的半成品净菜是伪命题。但,在青年菜君资金链断裂之前,日订单量只差2000单,我们就能做到盈亏平衡了,在99%都在亏损的生鲜行里,能养活自己是多不容易。
回头复盘走过的坑:青年菜君的路径选择,包括在商业模式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之所以挂掉,是有很多其他原因的,比如我们的经验不够丰富,在很多战术决策上出现了问题。融资节奏做的不好,在风险控制上出了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