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的后青春时代,最疯狂的资本战场在这里

共享经济的后青春时代,最疯狂的资本战场在这里

我们无法得知共享健身房能够生存多久,尽管从现在来看,很多人将它称作是「打着互联网旗号的分时租赁传统健身房」。

发展到今天,共享经济已经和「共享」没有什么的关系了。

资本市场中一路大步向前的共享马扎、共享宝马和共享雨伞等各种匪夷所思的物件,通通都被纳入了共享经济的领域,即便其本质只是简单地租赁生意。

对于共享经济本质的争论,从共享这个概念提出以来便没有停止过,但这丝毫不影响资本市场对于这门生意的亲睐。不论是提前布局,还是赚个「快钱」,只要跟风跟得早,便能在足够的时间里找到接盘侠。

再不济,他们至少盘活了曾经怎么也救不上来的实体经济,功大于过嘛。

他们重新定义了共享经济

国内共享经济的概念最早是被ofo和摩拜带歪的。

通常意义上,共享经济的模型里应该有三个角色:资产所有者、服务对接者和资产使用者。放在以前,这样的三个角色是无法进行拆分的,但互联网的出现,让这种拆分成为了可能。

Airbnb没有任何实质性房产,不用考虑传统酒店的任何经营因素,更不用考虑淡季和旺季,却比世界上任何一家酒店所铺设的服务都要广。

同样,Uber开了全世界最大的一家租车公司,却不用购买任何车辆, 也不用给司机和车辆购买保险,所有的风险都被抛给了车主,还能找到比这个更轻资产的运营模式么?

共享单车的出现,把共享模型彻底颠覆了。

并没有任何一个人把自己的单车拿出来「共享」,所有单车的资产所有者同事也是服务对接者自己。资本显然并不介意采用何种模式,不管是共享单车还是租赁单车,只要你最后能够挣到同样多的钱,一切都不是问题。

在当下中国社会人心不古的环境下,显然难以存在单纯的C2C共享经济模式。这时,商业力量便显示出了它积极的一面。大量以B2C组织为主,凭借资本的背书,许多共享经济领域的BAT应运而生。

尽管它们最终可能远离了共享的初衷,但也绕路解决了刚需供应不足的瓶颈。

刚需毕竟是有限的,但「闻着」钱味而来的后来者把它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断制造生活的便利性,并以此来创造新的刚需,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以及共享小板凳。

可是,多余的便利性必然衍生出新的问题。

3万把共享雨伞押金19元,半小时收费0.5元,投放了没几天,就全部被人拿回家。这显然不是什么共享经济,这是一个经典的营销案例——世界上最快的雨伞销售记录,必将载入世界销售史册。

而共享充电宝则更加「鸡贼」,有用户称其使用共享充电宝仅一两分钟时间就被安装了四五个软件,包括贷款软件、线上金融、视频软件和浏览器等。

较为低廉的使用单价让不少共享项目开始思索除使用费之外的盈利方式,但这最终直接造成了客户使用体验的直线下降。

现在,共享的火苗再次引燃了一个曾经饱受诟病的行业——健身房。在先进玩家产品上线2月便获得千万级别投资时,后进追随者更是凭借优质的产品改良和模型设计便成功在上线前收获同样数额的投资,令无数人跌破眼镜。

共享健身房能成为下一个共享热潮吗?  

中国健身行业迎来大爆发,是2001年的事。

彼时,恰逢中国申奥成功,老百姓运动热情获得极大地提升;另一方面,一个叫做「青鸟健身」的品牌将健身房概念播撒到国人的意识里。也是在那个时候,国人才明白,原来还有这样锻炼身体的地方。

从那之后,许多人开始涌入健身行业,无数的健身房在各处遍地开花。其盈利模式主要学习美国早期的健身房经营方式:一种是售卖健身年卡;另一种则是销售健身课程,并与教练进行分成。

许多年过去了,这两种模式依旧没有改变,大部分健身房所采用的还是美国那一套。500人容量的健身房,最终会卖出2000张健身年卡。毕竟,并非所有的客户都会在同一时间走进健身房,况且还有近一半人无法坚持。

健身原则上是一个「逆人性」的苦差事,能够坚持下来的人本身就很少,有钱办卡的人不一定有时间锻炼,有时间锻炼的人不一定舍得花钱办卡。这导致很多人办卡之后都会觉得很亏,亏一次两次,但绝对不会亏第三次。所以说,健身房销售年卡注定是一个死胡同,这是大众消费心态的改变。

美国的健身房很早便察觉了这样的改变,开始从大健身房逐渐过渡到小型健身房,销售年卡也逐渐变为销售月卡,甚至是周卡。

在互联网发展和科技技术的双重驱动下,中国也出现了很多按月或按次收费的健身房,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你要先让国人走进健身房,不然说什么都没用。

舍得在健身房花钱的人,有两类——真正坚持健身的高频次健身爱好者与人傻钱多的土豪。基本上所有的健身房都在努力寻找这批人,但他们的人数毕竟是有限的。最后,健身房越开越多,分来分去就这么点人,有些分不到或分的少的便只能跑路了。

既然抢优质客户已经成为不可能,许多创业者便将目光转向了剩下的大量普通客户。对于这样的一群用户,商家必须要给与他们尽可能低的进店门槛与决策成本,否则他们永远不会走进健身房,也永远不会产生购买。

由此,低客单价的共享健身房概念孕育而生。

共享健身房不健康? 

共享健身房多为占地3.5~4平方米场左右的独立仓储式房间,可容纳1-2人,配有跑步机等运动器械,按照分钟收费。

设备与传统健身房设备差别不大,消费者可以登录运动系统并在运动结束后进行分享。当前市场已经投入的共享健身房有「觅跑」个「抖吧」。

两者配置类似,都有跑步机、空调、空气净化器和电视等,价格皆为0.2元/分钟。融资方面,「觅跑」已经获得两轮千万元投资,而「抖吧」则刚获得数百万元种子轮投资。

尽管配有空调与空气净化器,但两者相对密闭的健身环境,很难让用户获得较为满意的健身体验。运动过程中,人体会排出大量的汗液与二氧化碳,若得不到及时的散出,高浓度二氧化碳将会对人体产生伤害,而汗液的异味亦会大大降低整个运动的过程体验。

除此之外,集装箱式的外观极易给人一种「移动公厕」既视感,放在小区或商圈中亦缺乏现代化美感。

这样的情况下,后进玩家到底是选择在灰烬里重新取火,还是追逐洞穴外面的光亮,成为了他们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纯净跑」显然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这个尚未发布产品共享健身房后进玩家,便已经获得了来自技术、渠道、市场支持等价的1000万元天使轮投资,创造了共享健身房最快的融资记录。

「我就是想打造一个空气清新、随处可用的共享健身房」,「纯跑跑」创始人唐田这样表达自己创业的初衷。这名留德的工业设计师,平时酷爱跑步,回国后受制于环境及空气的限制,只能选择单价较高的室内健身房,「纯净跑」是他为了满足像自己一样的运动爱好者所设计的产品。

满足实用性的同时,共享健身房同样需要兼顾美观的要素。为此,唐田特意和德国KurzKurz Design设计事务所共同打造了一款极具流线型外观和极具科技感的产品。

换气系统同样是衡量共享健身房一个重要的权重因素,由于之前的共享健身房未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纯净跑」显然需要给行业树立更为严格的标杆规范。

「纯净跑」重金配置了负离子发生器与绿色制氧设备,能够高效迅速的沉降污染颗粒和细菌病毒,净化空气,亦可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减轻肌肉疲劳感、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功效。

进气方面,采用先进的新风系统,将室外空气经过过滤后引入室内,在室内形成微正压,在气流运动下,将室内沉降的污染颗粒和细菌病毒通过排风口排出室外,同时保证室外污染空气不会进入室内,真正做到把德国的纯净空气「搬过来」。

运动是一个需要与健康联系在一起的词汇,不论运动过程如何,最终的结果导向一定是健康。若运动的过程中出现了损害健康的因素,那么这样的运动自然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未来,「纯净跑」项目通过与万科、恒大、绿城等国内知名地产物业合作,将会出现在在数以百计的商圈及小区,完美解决社区健身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在为高品质生活人群提供贴心服务同时,势必为合作伙伴盈利带来几何级增长。

写在最后  

我们无法得知共享健身房能够生存多久,尽管从现在来看,很多人将它称作是「打着互联网旗号的分时租赁传统健身房」。

但仅从定义上,你无法确认共享健身房的存在是一个伪命题。它拥有真实的用户,也拥有真实的使用场景,基于真实的使用场景便可以在未来做出更多的尝试。

即便是未来出现像互联网一样的技术浪潮,也依旧无法改变健身必须线下参与的本质,更何况当下的VR、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只不过是在原有应用场景上的简单叠加。

那么,一个在一公里内满足健身需求的区域,会不会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选项?

*本文作者快刀三侠,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快刀三侠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