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不当厂长,而用3万元创业。他先后做过电动车、卖过办公用品,仅用2年时间就做到预涂膜领域的全球老大。此后一路赶超,彻底打破老外对我国光学膜市场的垄断,建成中国第一、世界第五的碳纤维生产线。他是钟玉,康得新集团的创始人。
1988年,已经38岁的钟玉给北京曙光电机厂的书记提交了一份辞职报告,大体意思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书记痛心疾首,“下海办公司?你读书读傻了吗!”
也难怪,18岁就进厂的钟玉已经在那里干了整整20年。他从车工做起,一路提拔为电机研究所的副所长,中途还在北航攻读研究生,研制出歼八战斗机的主发电机,并获得过航天部的科技银奖章。
更何况,升任厂长的任命书就压在书记的桌上。就这么放弃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大好前程,钟玉是读书读傻了吗?当然不是,他辞职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国企条条框框多,很难突破,想换个活法。”
怎么活法?当然是自己当老板。1988年秋天,钟玉和4个同事,用3万元在中关村开发区创办了康得新,“虽然很小,但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运作。”
他选择的第一款产品是电动车,主要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电机技术是老本行,上手快。”
不过,真干起来,发现没那么简单。铁皮、钢片等原材料可以去废品收购站淘,但是机床却拿钱也买不到,最后逼得没有办法,只好从地质大学借来一台。
“台钻、手枪钻、电焊......”,三天三夜熬下来,钟玉身上到处青一块紫一块。等2台样车下了机床,他一扭头趴在门口睡着了,手上还攥着图纸和电钻。
“座椅可调节,行驶不费劲,噪音低、污染小,”在昌平一家养老院,钟玉现场展示代步电动车,结果当场就卖出去10辆。
他接着跑到通州的一家轴承厂,找到工会主席,“每次慰问残疾员工都花不少,但员工不一定记得,还不如发辆电动车打眼!”正是最后那句话,一下戳中了工会主席的心窝,最后搞定了50辆订单。
沿着这个思路,钟玉不出两个月就拿下了北京20多家养老院和工厂,“月销量最高达到200辆。”一年下来,钟玉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
然而,好景不长。2年后的1990年秋天,市场上遍地都是电动自行车,竞争陷入白热化。雪上加霜的是,钟玉错误估计了形势,前期的200多万盈利全都砸了进去,“盲目扩大再生产。”
一方面电动车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原材料占压了大量的资金,工厂现金流吃紧,最困难的时候,账面不到10万块,“撑不了一个半月。”
情急之下,钟玉决定来个乾坤大转移。他在车前安装了两个工业拖把,行驶时能扫地、拖地,电动车就变成了清洁车。与此同时,车后安装个连接器,“可以拉着运货托板、手推车,”电动车又成了轻型牵引车。
彼时,国内的工业清洁行业非常落后,多以人力为主,“范围大的场地根本打扫不干净,还要重复支付人工费。”钟玉无意中的微创新却满足了市场需求,“电动清洁力度强,只需支付一次性购买费用。”
而且,正好赶上个1990年北京亚运会。于是,一夜之间,亚运会各大场馆、首都机场、天安门广场都用上了钟玉的清洁设备。亚运会过后,更是吸引北京300多家电厂来买清洁车,康得新的销售收入一举突破800万。
不过,生产清洁车占压资金太大,动辄上千万,而国有企业三角债严重,产品卖出去要半年后才能回笼资金。
有没有更加轻巧的赚钱办法?当时,正赶上我国外贸进出口逐步放开,钟玉就瞄上了跨境代理。在德国慕尼黑,他一眼盯上了清洁设备和成套办公设备,“盈利高,光设备上的薄膜就可以赚2000多。”
此后8年,钟玉就成了2家德国清洁设备、1家美国办公设备的总代理,每年营业额超过2000万。不过,经过8年的折腾,他也琢磨明白了,“设备不挣钱,真正挣钱的是设备上的薄膜!”
一打听,那层膜可不是简单的薄膜,学名叫“预涂膜”。因为薄而透明,所以又叫“水晶膜”,广泛应用于杂志、书籍封面,酒和食品的包装印刷,“覆膜后,平滑、柔软,手感好,关键是能防水、防污、耐磨。”
不过,当时国内还做不出“水晶膜”,只能做出“即涂膜”。但是,使用“即涂膜”印刷容易起泡、脱膜,而且工艺中用到的苯溶剂,会危及工人和消费者的健康。
于是,钟玉决定借鸡下蛋。1998年年底,他找到那家美国办公设备公司,“一起开发中国的预涂膜市场,如何?”人家早已睥睨大陆市场多年,正苦于没有合作伙伴,于是两方一拍即合,“我们出技术,你们出场地、出资金、出人。”
说时迟,那时快,很快,钟玉就砸下1500万,购买昂贵的干式覆膜设备,并建好了2000多平米的厂房。不过,天有不测风云。就在2001年,我国加入WTO。
对于很多外贸企业来说,意味着大把的机会来了!但是,对于钟玉来说,却是一场灾难。因为我国加入WTO,也即将意味着美国的水晶膜可以长驱直入,合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果然,美国人马上翻脸,“单方面撕毁合同。”
当年7月,钟玉悲壮地对同事发誓,“一定要争口气,建成国内第一条预涂膜生产线!”
不过,预涂膜可不是电动车,技术门槛太高了,没有人才根本搞不定。
关键时刻,一直负责指导钟玉安装设备的华人设计师站了出来,他果断选择了加入康得新,“我来履行承诺”。这位老兄一来不要紧,一下子跟过来5个技术高手,“我们也来履行承诺。”那一刻,钟玉激动得热泪盈眶。
专家一出手,生产问题马上迎刃而解。当然,钟玉自己也没闲着,他在车间里泡了3个月,愣把自己培养成了半个内行。
2000年8月,钟玉提出改造旧工艺的点子,“把即涂膜设备的温度升高到130℃,再增强20%的压力,就能达到干式覆膜设备的要求。”这一点子堪称金点子,一举为工厂节省了40%的生产成本,而且,生产出来的水晶膜没有气泡和褶皱。
2年后的2002年10月,我国第一条预涂膜生产线在康得新落成,“产品完全达标,快速干燥只需3秒。”
前脚货物刚下线,后脚钟玉就找到顺义的一家二锅头酒厂。什么?干燥水晶膜,没有任何溶液气味,覆膜机随用随开,3秒包好,还不起气泡、不脱层,酒厂老板顿时来了兴致。
质量不相上下,价格却比进口的便宜了40%,那酒老板还不跟疯了一样。果然,当场就签了5吨水晶膜的合同!“光定金就付了25万。”随后,北京周边的20多个酒厂都蜂拥而来,钟玉签合同签到手软。
搞定了酒厂,钟玉就大胆向食品包装业挺进。2003年3月,他把早先做代理的那30多位经销商重新牵上线,“用新产品覆盖老用户。”
为表诚意,钟玉也不含糊,“第一批水晶膜全免费!”合作伙伴乐了,财务总监却哭了,“花了那么多钱搞研发,现在又玩免费,下个月工资从哪儿来?”
结果当然是杞人忧天!2个月后,30个食品包装商逐一追加订单,而且一追加就是10万套。
此后短短一年,钟玉就拿下了全国70%的包装覆膜市场,“从杂质印刷、食品包装、到酒瓶外膜,一共11个细分行业。”他还把预涂膜的终端延伸到300多个城市和600多个乡镇,完全取代过去有污染的苯工艺。
到2004年年底,康得新的营收一举突破1个亿。
是时候展示一下中国风了!2004年,钟玉携带康得新水晶膜参加了堪称“印刷界奥林匹克”的德国德鲁巴印刷展会。会场上,一位英国印刷商试用后,当场下了订单,“薄膜比美国的印刷巨头的还要柔软、细密,韧度也强了15%,但价格只有对方的一半。”
由此,钟玉彻底打开了海外市场,他先在英国收获5000万,抢占8%的市场份额。随后,又把康得新复合材料公司开到印度、日本、俄罗斯等5个国家,每年盈利超过5个亿。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原来那家美国的水晶膜老大哥却江河日下,“市场丢失60%,每年亏损上亿资金。”此后,就从市场消失了。
2010年,钟玉的康得新成为全球最大的预涂膜生产企业,并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市值超过700亿。
但钟玉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很清楚,“水晶膜的应用范围还是属于小众,而且毛利率较低。”什么毛利率高呢?当时是光学膜,“手机、电脑、电视液晶显示屏,没有光学膜无法成像;汽车玻璃、光学仪器、建筑玻璃、照明LED灯,全都有光学膜的存在。”
和水晶膜一样,光学膜的核心技术一直被日、韩等外商垄断,虽然台湾也有技术,但从不在大陆设厂。钟玉不信邪,2011年10月,他在张家港一次性投入10个亿。
世上无难事,正是靠着苦干+蛮干,2年后的2013年,钟玉在张家港建成了2亿平米的光学膜产业集群。这个时候,国内手机的第一集团军如三星、LG、京东方、TCL、创维都成了他的忠实客户,康得新的年营收突破100亿。
之后,钟玉走在了新复合材料的自主创新之路上。
2015年,布局裸眼3D全产业链,携康得新裸眼3D技术参加美国拉斯维加斯CES展,获得“最佳创新技术奖”。
2016年,瞄准材料界“皇冠上的明珠”——碳纤维,大手笔在全球8个国家布局9个研发中心,“与慕尼黑工大联合成立材料中心,与炭纤维设计公司雷丁合资成立设计中心。”
7月,一次性投资50亿,在廊坊建立中安信碳纤维生产基地,“年产能15000吨原丝、5100吨碳丝”,是我国第一条单体产能最大的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良品率达到97.5%。”
2017年1月,全球首条卷绕式大宽幅高性能封装阻隔膜生产线成功投产,带动我国柔性产业全面崛起。
如今,康得新集团以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为主攻方向,业务涉及预涂膜技术、高压变频环保、余热利用发电、快装高空作业平台等11个方面,旗下拥有2家上市公司,20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美国、日本、俄罗斯等55个国家和地区。
回顾一下钟玉近30年的商业历程,发现他每一步都走的如此完美。那么,为什么是他呢?
1、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别人做的我不做,别人做的好的更不做,专做别人没有的。”28年来,钟玉的康得新拿了多个第一,它是我国第一家做电动车、第一家做工业清洁设备、第一家做预涂膜、第一家做光学膜,第一条家做碳纤维的企业。
2、向中高端突围
钟玉的产品创新很多都是微创新,主要是为了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客户体验,但是微创新多了,也就成了伟大的创新,成了客户眼中的高端产品。
3、想创新,先“归零”
28年来,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但是钟玉一直保持着归零心态,“敢想、敢干、会干,要想把一个行业做到极致,就必须从头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