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怒怼今日头条:别以技术之名糊弄群众

人民日报怒怼今日头条:别以技术之名糊弄群众

2017-09-20 15:07IT时代网 合作伙伴
大数据时代,今日头条冲进内容分发的蓝海,迅速成为暴发户。但这种以技术为导向的分发机制也被不少人诟病,昨日,人民日报再度发文,对今日头条的内容模式展开了抨击。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智能化的信息传播机制可以快速完成用户与信息的精确匹配,大大降低获取信息成本,为生活带来便利。但换个角度看,算法主导下的内容分发模式,也会带来“自我封闭”的危险。

人民日报表示,必须承认所谓先进的技术、精密的算法可能会放大某些消极影响。在社会层面,如果我们都沉浸于自己的“舒适地带”自怨自怜,就可能进一步缩减理性、开放、包容的公共空间,从而失去在争议中达成共识的机会。

     

对于拥有强大算法和技术支撑的信息平台来说,一心“取悦”用户还远远不够,更要自觉执行中央有关政策法规,不能有侥幸心理,任凭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泛滥,不能借技术深奥之名糊弄网民和群众。

我们对今日头条应该都不陌生,如今它已经是网友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手段,有着数亿的忠实用户。那么,今日头条又犯了什么错,以至于人民日报都向其开火呢?

首先,我们还要讲讲今日头条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单向流动,读者真正喜欢什么,编辑并不了解,大家都是跟着感觉走。而张一鸣终结了传统媒体人盲人摸象的作法,他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去解读每个读者的兴趣点。于是,一款基于对大数据的挖掘,有着自己独特推荐机制的产品就火起来了。

用户第一次使用今日头条的时候,APP会通过对用户数据的挖掘,为其建立一个简单的DNA兴趣图谱,尔后便进入到算法的驯化阶段,随着使用频率的逐渐增加,用户的兴趣图谱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在制定出用户的兴趣图谱后,今日头条会根据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标签”推荐给我们不同的内容,也就是所谓的“千人千面”。而随着阅读时间的增加,系统就越了解我们,推荐的内容就越精准。

但是很快人们就发现,这种看似极其科学高效的推荐,其实是有着致命缺陷的。

在今日头条上,我们会看到形形色色的内容,其中最多的往往是那些明星八卦、低俗趣味之类的东西,因为,在所谓的智能推荐规则下,低俗段子、恶趣味的娱乐新闻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由于此类内容的受众极广,系统也就自然而然地更多地推荐,在优质内容与点击流量之间,头条显然是选择了后者。

这样的情况下,今日头条的优质内容相对来讲就显得寥寥无几。离开了人工筛选的一环,劣币驱逐良币也成了必然后果,标题党、猎奇类等以人性弱点来吸引眼球的内容就会更多的汇聚,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垃圾场”。那些数亿的头条用户,表面是阅读,实则是在拾荒。

事实上,人民日报已经不是第一次怒怼今日头条了。

早在今年七月份,人民日报就在微博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新闻莫被算法“绑架”》的文章,文中直指“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这类痴迷于技术和算法的新闻客户端越来越‘简单粗暴’了,并批判这些公司引以为傲的“基于社交和点击量的算法技术”,只算得上机器筛选的雕虫小技,根本和“智能”搭不上边。

不可否认,技术红利的背后,也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任何时候,内容推送不能少了“总编辑”,再好的传播渠道也要有“看门人”,即使在技术为王的时代,也不能完全让算法决定内容。

所以,这一方面需要更完善的法律法规、更理性健康的舆论空间,为互联网算法时代的信息传播保驾护航,也少不了作为内容提供者的智能平台,肩负起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扬长避短,让技术和算法真正造福这个时代。

作为媒体平台,守住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独立精神,让算法和技术为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服务,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作者友德,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IT时代网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