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资金短缺、债主催债、厂房塌陷,他不信邪,硬是靠技术闯出一条路。随后大手笔收购,他布局全国,走向海外,把国产高压电网建到全世界。他就是特变电工董事长,张新。
1988年3月3日,对于张新来说,永生难忘。因为这一天,新疆诞生了全区第一例承包租赁,并公开竞聘厂长,“只需承包人缴纳1万元风险抵押金。”而刚刚26岁的张新全票当选为昌吉变压器厂厂长。
此时,他已经在变压器厂干了9年。跟着师傅从学徒工做起,一路升到生产组长、技术主任,“每月工资涨到75元!”
然而,计划经济一转轨,工厂却不行了。到了1987年底,变压器厂负债70万,连续6个月发不出工资,昔日300多人的工厂只剩下53人。屋漏又逢连夜雨,春天里的一场大雪,厂房生生被压塌,设备埋了一大半。
张新也准备走,因为他已经收到乌鲁木齐化工厂的调令,“工资涨到100块,外带一套三室一厅!”不过,等他去师傅家辞行,却被眼前的一切震住了,“直漏雪水的茅草屋里,只有一张已经分不清颜色的桌子,以及3把破椅子。”
不光是师傅一家啊,昌吉变压器厂52个工人,有45户因为领不到工资,只能靠贩卖羊皮熬日子,更有32户人家掏不起学费,眼睁睁看着孩子辍学。张新泪流满面,当场撕了调令,“不能让师傅受穷,不能让工厂破产,要带大家找出路!”
不过,谈何容易。厂房塌了,设备埋了,账上不但一分钱也没有,还欠了银行一屁股债。
这边任命书刚刚下来,那边债主已经找上门来。“必须马上还钱,否则就拿设备抵债,”对方气势汹汹。“设备都抵押给了银行,是想一年后拿钱,还是想全部完蛋?”张新也不甘示弱。
假借银行的名头劝走债主,张新打起了小九九,他寻思要在从银行再贷点款,否则年关都过不去。但是工厂已经欠下银行23万,还哪敢放款呢?
“只贷3万,建好厂房一开工,保证欠款都还清。”张新不信邪,他知难而进。
3万元能建好厂房?人家认为是骗子,正要发火,张新马上给信贷科长算了一笔账,“房梁自己做,砖和钢筋靠自己捡,工人不要工资,3万万当然能够搞定。”最后,那个科长决定死活当作活马医,再信一回。
此后3个月,张新也不含糊,他带领52个工人捡砖头、拾钢筋,还动员职工把各自家里的工具拿过来,“梯子、扳手、铁锨,都能用得着!”
当时,市场上的钢材要1000元一吨,在废品收购站却只要100元,而且可以砍价,张新比较了屯河、乌鲁木齐、昌吉等5、6个废品收购站,最后,他在当地一家金属废品站,仅仅花了150元就买到2根18米的钢轨,“一次就节省1000多元。”
等把从雪里挖出来的设备安装到位,张新就用剩下的1万元买50公斤原材料。要知道,发电厂的电压最高有1000伏,而家庭用电只要220伏、大型工厂的工业电压则是380伏,这中间就需要变压器,改变电压、传输电流。
“就做最熟悉的电源变压器!”,“固定铁芯、缠绕电线、组装绝缘体。”张新要求区分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的匝数,“形成电压差,方便升、方便降。”
老工艺自然驾轻就熟,不过生产效率实在太低。彼时,新疆还是计划经济那一套,工人划分等级,同工不同酬,“这不行,只会挫伤员工积极性。”
于是,1998年9月,张新宣布改革分配制度,“不划分干部、工人、临时工的等级”、“按劳分配,收入看质量,职位看业绩”、“奖勤罚懒,临时工做的好就当干部,干部做不好就降级当工人。”
如此这般,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工人为了赚加班费,经常一口气干到夜里11点。仅仅3个月后,就生产出50台变压器,一把就挣了20多万,“提前半年完成生产任务。”
彼时,新疆变压器市场有“乌化工”和“电缆厂”两大品牌,旗下的电源变压器、高频变压器、脉冲变压器各占30%的市场份额。“跟他们硬碰硬就是死路一条,”张新决定剑走偏锋,从特种变压器入手,“工艺复杂、市场份额小,大厂都不生产。”
于是,1989年,张新宣布停产电源变压器,专心研究特种变压器。一开始,他仗着自己有经验,闭门造车造了一台,却发现钢片不合格、油箱不封闭、外金属没有抛光除锈。结果运行不到半小时,变压器就烧着了,差点爆炸!
“半路出家还是不行!”当年5月,张新决定引进专门人才。不料,把新疆的大学校园走遍了,却没有一个老师愿意去。不得已,他就从第一中学挖来3个物理老师、2个化学老师,“测试材料绝缘性,调配化学溶液清洗金属。”此外,张新还从郑州买来3台特种变压器,“拆分零件,仿制封闭油箱。”
半年后,拥有全封闭干燥系统的特种变压器下线,“体积小,可在室内安装,并可24小时连续使用。”最重要的是,特种变压器的耗电量只有传统变压器的三分之一,“如果应用于工业充电,可以降低30%的电力成本!”
一放出风声,新疆市供电局高兴了,“全部收购!去外地买,每年光运费就要花20万!”轮胎厂老板拿不到名额,直接找到张新,“先付定金,预订15台变压器!”
仅仅3年后,工厂就超额完成承包任务,净资产高达1100万。
次年,邓公南巡谈话,祖国到处掀起改革潮。张新再次成为新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昌吉变压器厂完成改造,吸收新疆电缆厂入股,正式更名特变电工。”
当然,改制过程也是一波三折。1993年4月,一群吃惯大锅饭、不甘心降级进民企的刺头大闹会场。“反对改造,立马滚出去!”张新毫不客气,当场开除那10多个工人,“宁缺毋滥,特变电工不允许滥竽充数。”
之后,张新整合电缆厂“电缆穿刺、碳纤维电缆、预分支施工”等优势技术,形成电缆、变压器两大特色,并把这两项业务拧成一股绳,“对内通力合作,对外营销策略一致。”结果,第一年就占领新疆60%的市场份额,营收一举突破8000万。
4年后的1997年6月,特变电工在上交所成功上市,市值一度达到200亿,成为全国变压器第一股。
此后,张新挥舞着资本利剑,走上了兼并收购之路,并从西北向全国进军。
1988年4月,斥资3000万,并购四川德阳电缆厂
1999年,收购天津变压器厂
2000年,投资9400万,收购衡阳变压器厂,建立华南生产基地。
2003年7月,收购山东鲁能泰山电缆厂。
6年下来,张新先后在新疆、四川、天津、山东等地建设了6大生产基地,特变电工拥有变压器、电线电缆、高压电子铝等12项新技术。
当然,这些只能算是“小虾米”。2003年10月底,张新目光瞄准了大家伙沈阳变压器厂。要知道,沈阳变压器厂长期掌控着东北市场,早在1938年就造出我国第一台电力变压器,有“变压器之父”的美誉。
但是,从1997年开始,沈变持续亏损,2002年负债更是高达16亿。不过,在张新眼里,沈变到处都是宝,“500千伏的交直流核心技术,老东北工业资源,还有国内200多条销售网络和100多条出口途径,条条值钱。”
当年11月,张新果断砸下2.3亿,一举击败德国大佬西门子和浙江龙头正泰集团,顺利拿下沈阳变电器厂。此后2年,他在产业结构、科技创新、销售网络等3个方面下功夫,一举把沈变带出债务沼泽。
第一、断尾求生。2004年初,张新停产沈变的电缆、传感器等不盈利业务,只保留“输变电、太阳光伏、新材料”三大产品。
第二、借助外脑。在国内,张新与清华、西安交大合作,成立输变电设计研究院。在国外,和乌克兰、克罗地亚等国10余家科研院校合作,共同研究太阳能和电子铝,提升产品附加值。
第三、强化营销。当年7月,张新宣布旗下6个基地同时销售沈变产品,一举形成西北、西南、华南、华北、华东、东北的销售布局。
短短一年,沈变起死回生,营收突破1个亿。同时,张新把特变电工原有的9型、10型、11型3大系列变压器销往东北,集团年营收突破100亿,开始登上变压器第一的位置。
巅峰之上,还有巅峰。2005年,国家筹建特高压电网,“把中西部的水电、煤电资源,直接以电流形式送到东部。”而特高压技术,全球只有日本、德国两个国家拥有。
2006年五一,张新到东京电力取经,不料在特高压试验场却被接待员拒之门外,“企业人员不允许进入。”张新气坏了,“老外能做的,我们也能做!老外不能做的,我们更要做!”
当年年底,张新从中科院请来2位研究变压器和线缆行业的院士担任技术顾问,并享有公司股份。同时,他组建了一支300人的研发团队,夜以继日试验。
为掌握第一手的电流电压参数,2006年初,张新投入30亿,在新疆建立2个实验基地,先后做了1600多次试验,“被击穿的线饼、线圈超过1万个,损失高达1亿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世界上第一台1000千伏特的高压变压器就此诞生。此后,张新带领特变电工一路攻城拔寨,所向披靡。
2010年,参与国家“四交四直”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同时为三峡工程、西气东输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
2011年,产品出口额达到5个亿美元,远销欧洲、中亚、南美、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3年,成功架构塔吉克斯坦的主电网,攻克30多项技术难关,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冰雪地带完成工程,创造世界奇迹。
2014年,在印度建设特高压研制基地。
2015年,参与建设巴西美丽山的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
2016年初,成功占领世界高压输电技术的老巢德国,在欧洲承建欧亚洲际电网联网工程,同时为美国改造西部电网。
2016年6月,在巴基斯坦建成全球最大的单体太阳能电站,受到总统盛赞。
2016年年底,完成吉尔吉斯斯坦的电网工程,穿越80公里冰川,在无人区烧煤做地热,首先中国技术史上的先河。
如今,特变电工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变压器研制基地,总资产700亿,年营收超过460亿,旗下拥有变压器、特高压电缆、太阳能光伏等5个系列150多款产品,其中,变压器年产能高达1.7亿千伏,位居世界前3,亚洲第1。
“让中国点亮世界!”张新就这样带领特变电工一飞冲天,成就西部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