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10日,经过长达15年的马拉松谈判,我国终于加入WTO,从而吹响了中国制造进军全球的号角。也就是这一年,浙江台州的李仙寿敏锐地感觉到了变化,他毅然决然离开了工作10年之久的县文化局,转而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并在3年后进入多晶硅行业。
要说来得早不如来的巧,刚好赶上全球能源发展出现重大调整,发达国家出于环境的考虑,纷纷从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转向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欧洲的德国、西班牙等国更是强力推出“百万屋顶太阳能发电”计划。
你知道的,光伏发电的重要材料就是多晶硅,“组成电池组件。”所以,多晶硅的价格瞬间出现暴涨,每公斤从125元一口气涨到480元,“9个月涨幅高达4倍。”李仙寿就这么一夜暴富,资产从100多万暴涨到5个多亿!
这下,两个弟弟李仙华、李仙德再也坐不住了。其实,他们一个搞汽车维修,一个做消防工程,业务也是做得风生水起,资产早已过千万。
不过,与大哥的5个多亿一比,自然是小巫见大巫。“都是一母所生,凭什么老大行,老二老三就不行。”两人不服气,扭头就于2006年12月成立了晶科能源,“老三李仙德管市场,老二李仙华管运营。”
刚开始,两人主要给大哥打杂,做配套,“到包头等地采购三氯氢硅、氢气等原材料。”不过,随着意大利、荷兰、瑞士相继加入太阳能计划,导致来自欧盟的订单暴涨,而且一下就是1000吨。要知道,大哥的生产能力满打满算也只有800吨,“即便所有车间三班倒,订单也要排到了两年后。”
“市场太大了,你们单独支摊吧,没准1+1大于2,”大哥很开明。大哥一开明,李仙德心里就有底了。当2006年11月,多晶硅涨到每公斤600元时,他拉住二哥,果断在江西上饶成立了晶科能源,“专门生产多晶硅。”
那个时候,不只是国外客户牛气冲天,国内的无锡尚德、江苏林洋等太阳能新贵也是豪气干云,每个手里都是一大把钱。李仙德算是踩上节拍,这边车间生产线刚调试完,那边2亿元的预付款已经到了账,“只有产能跟得上,有多少收多少。”
多晶硅果然是赚钱。那段时间,厂区门口经常有50多辆大卡车在排队,一直到后半夜三四点,整个厂区都是灯火通明。2006年当年销售收入就过亿,2007年突破7亿,而到了2008年,李仙德已经把这一数字提高到30个亿。
当时的多晶硅大佬只做两件事,一是跑银行贷款扩大产能,二是囤货等上涨。
不过,李仙德三兄弟看到了暴富的机会,其他的企业家也看到了。很快,市面上冒出了1000多家多晶硅企业。
资本市场热啊,只要听说哪个公司与多晶硅沾边,立马四五个涨停板。所以,很多搞房地产、搞水泥的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招股说明书中明确提出进军多晶硅行业,仅仅浙江和江苏两个省份,生产多晶硅的企业多达200家。
国内多晶硅行情火爆,国际光伏行情更是火爆。当时,以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为代表的全球10大光伏公司纷纷高价抢购多晶硅,有的公司更是与供货商签订长达10年的供货合同,“将价格锁定在每公斤1800元-2000元。”
夸张吗?一点也不。要知道,到了2008年10月,多晶硅价格已经跳涨到2400元,比2003年的150元整整上涨了16倍!
市场彻底疯了,李仙德的大哥也头脑发热,一口气上马了5条生产线。不过,李仙德却很冷静,“是大树就长不到月亮上去!”因为发展规划部上报的数据已经让他嗅到了巨大的风险,“2009年多晶硅的需求虽然增加了30%,但是供给却暴增了120%。”
李仙德果断踩了刹车。
不过,他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尾,“市场调整远比预测的要残酷得多。”
2007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元爆跌,全球光伏行业打了个喷嚏,出现下滑。但是,到了2008年9月,危机蔓延到欧洲,光伏行业就彻底玩完了,“90%的倒闭!”
雪上加霜的是,原油也是一路重创,从150美元上方直接杀跌到30美元以下,很多发电厂发现用原油发电比多晶硅还要便宜,所以干脆就把光伏项目停掉了。
无奈之下,多晶硅出现高台跳水,3个月之内暴跌60%。到了2009年2月,竟然从600元一口气跌回240元。
多晶硅马上成了烫手的山芋,倒闭的、跑路的不绝于耳,我国的多晶硅企业由1000多家,瞬间只剩下50家。在此过程中,李仙德大哥的公司也是亏损累累,无锡尚德更是一蹶不振,就此彻底告别光伏一哥的头衔。
李仙德呢,由于及时刹车,虽然小有损失,但是主要兵力都毫发未损。
进还是退?他果断地选择了进,“”清洁的太阳能发电是行业大趋势,只会上升不会下降。” 李仙德决定向多晶硅的下游延伸,进军太阳能电池板!他不仅要上,还要大上,一口气从意大利引进3条电池片生产线,“把公司做成垂直一体化的国际大公司。”
这回,宝又押对了!金融危机过后,更多的欧洲国家加入了“百万屋顶计划”,而且我国一马当先,出台了4万亿元的刺激政策,中西部的“金太阳光伏发电计划”成了投资重点。
此后,李仙德挟资金与技术优势,国内国外两条线同时发力,开始了纵横四海的华丽征程。
他先在浙江海宁花3个亿收购了太阳谷能源。要知道,太阳谷2008年产能也是达到惊人的200兆瓦,销售收入超过4个亿,如果不是因为金融危机没有抗住,说不定日后也是全国前五的光伏巨头。
据说,从刚开始接触,到最终签协议,前后只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入主太阳谷能源后,李仙德的目标相当远大,“电池产能扩建到3000兆瓦,年销售收入提高到40亿。”
在此期间,李仙德顺便于2010年5月14日,把晶科能源带到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轻松融资7000万美元。
有了资金,接着,他把目光投向欧洲。第一站是西班牙,李仙德特意雇佣了一位西班牙人做晶科的海外营销战略官,打出的是足球组合拳。
皇马、巴萨搞不定,李仙德就赞助了一匹黑马——瓦伦西亚,并于2012年与瓦伦西亚俱乐部签署了2个赛季的赞助合同。结果,当年瓦伦西亚成绩相当给力,一举搞定了国王杯,作为赞助商的李仙德自然赢得盆满钵满。此后,他如法炮制,以足球开道,成功打入德国、瑞士等5个国家,一跃为全球光伏组件供应商的第7位。
“五岳归来不看山,”李仙德从此开始苦炼内功,并从成本、技术、产品三个方面同时发力,目标直指世界一流的太阳能电池供应商。
第一,靠成本取胜。“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2009年9月,李仙德跑遍了美国、意大利、德国等10多个国家,最终相中了日本的一条全自动生产线。生产线一启动,成本立马下降了15%,“非硅成本在行业内达到最低的1.03元/瓦。”
第二,自主研发多晶硅技术。2010年,李仙德成立晶科实验室,与美国UL实验室合作,将电池片转化率从10%、12%、15%,最终提高到了2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此外,晶科还研发出纳米硅墨技术,使多晶60片组件功率达到285瓦,创下光伏界的新高。
第三,产品精益求精。李仙德要求在车间部署16道质量控制点,每个控制点配备数据记录以及监控设备,“每块组件背部配有唯一的条形编码,可一直追溯到上游的硅锭环节。”
夯实了内功,李仙德开始向下游进军。2010年,他大手笔投资四川攀枝花,四年内投资40亿,分三期建设150兆瓦太阳能并网发电项目。同时,在德令哈建成一座30兆瓦的电站,在甘肃等10多个省市安装分布式电站项目600多个,累计超过350兆瓦。
就这样,李仙德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完成了从上游到中游、下游的全覆盖,实现从生产商到能源供应商的转变。
到2011年,晶科能源业务收入突破150亿,拥有大型地面电站和分布式电站20多个,并网规模超过600兆瓦,成为行业中拥有电站数量最高、盈利能力最强的光伏企业。
不过, 就在李仙德高歌猛进的时候,美国和欧盟同时对中国光伏企业进行“双反”,征收关税高达30%以上。直接的后果就是尚德电力和江西赛维LDK相继出局,温州80%的光伏老板跑路,多家在美上市企业因股价达不到1美元而退市。
不过,李仙德又赢了。由于在全产业链提前布局,“东方不亮西方亮,”他笑到了最后!
如今,晶科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组件供应商,一年的收入超过200亿。2017年,李仙德又联手日本丸红公司,拿下了全球最大电站——阿联酋阿布扎比1177兆瓦项目。
当上了行业的老大,应该松口气了吧?不,李仙德更忙了!
如今的李仙德,每天都会盯着“全球运维控制系统”。在大屏幕上,全球投资的所有电池板都能看到,每个即时的发电数据都能传送回来。
“光伏发电潜在市场规模将超1万亿,需要我的员工有很好的想象力,去思考未来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