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下午好!非常开心能够在这样一个场合跟大家见面,亿邦动力是一家电子商务媒体,专注了十年电子商务,我们一直在探索电商行业的发展。今天外面刮起了大风,天气预警在上海市内7—8级的台风。我想今天在这样一个天气下开这样一个会议,是不是预示着一个很好的风口。
新零售也好,还是其他的称呼也罢,从去年到今年,大家都非常关心。但是做了这么多年的电商观察,我们心里也会困惑:风口太多是不是好事?尤其是这两年,大家可能会觉得风口背后是一个“坑”。因为风口切换太快,可能每过一段时间就是一个风口,到底要不要跟上这个风口?决策者要不要在自己坚持的商业模式和无数个风口之间去搭配?如何避免背后的陷阱?
今天我想讲的不是新零售,我总觉得零售不分新旧。如果今天探讨的话题是新零售,那明天的零售又是什么?明天的零售可能叫未来零售,因为新的永远属于明天的。
在讲未来零售之前,我们似乎要回想一下到底这些年的电商和零售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所谓寻根,找到了自己的基因,才知道未来新的商业处境与自己有什么关联。
我先抛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10年前,To C市场为什么会比To B市场有更好的爆发力?
前两天看马云回顾阿里巴巴发展历程,他说在创建淘宝时顶着非常大的压力,想从原来的提供大宗商品交易、小额批发的黄页服务平台转向小额的零售平台,到底能不能成功?内部反应非常强烈。当然马云扛住了,于是有了淘宝,才有了阿里今天的壮大,而阿里B2B业务如今退市了。十几年过去了,这期间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To C类的电子商务平台、To C类的企业,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网上零售成长是非常快的,但是比它起步更早的B2B平台,到今天我们来看好像还未形成大面积式的爆发。这个问题是什么?
我看了一下数据,2016年网上零售的市场规模大概是在4万亿左右。这一增速开始放缓了,从原来的每年环比增长50%几下降到现在的30%左右。B2B的市场规模在14万亿左右,几乎可以说是零售市场的3—5倍。但是它的增长速度是怎样的呢?增长速度从大概7—8年前的30%左右,到今天为止也开始放缓,大致在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二十。
看个体,阿里巴巴今天已经超过了4000亿美金的市值,京东570多亿美金,最新上市的宝尊也有二三十亿人民币的市值。但B2B企业里,超过100亿人民币估值的公司几乎找不到,大多都停留在十几到二十几亿左右。
为什么它没有得到像To C市场那样的快速成长?我觉得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阿里做的一个事情,也是后来很多的公司都在做的事情——在线担保和在线支付。B2B1.0时代所解决的问题很好理解,就是信息化,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黄页。电商平台将原来线下的信息,商品价格、型号、材料、库存在网上透明化。但是为什么今天再往前走到交易很困难,大额交易没有担保,没有实地勘察,是不敢轻易下订单的。但是在B2C、C2C则很好解决,小额没那么复杂,阿里做了像支付宝这样的工具,迎刃而解。
B2B2.0非常重要的就是数据的可视化和在线化。所有的商业流程中,能否让你的数据可视化、透明化、在线化是这个阶段电商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数据才能作为最重要的担保资料。
所以,我们说To B市场比To C更早兴起,但过去10年电子商务真正的爆发是来自To C市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今天是不是依然这样,先留一个问号。
再往近了看,5年前(2012年),阿里巴巴为什么一定要去拼命做社交?
因为做资讯,我们经常会关心行业话题。2011年腾讯上线微信以后,阿里的内心是非常焦虑的,尽管在电子商务已经做得非常牛了,为什么社交领域无法做一个像微信这样的产品。大家心里都有一笔账,阿里可能没有这个基因,它是做电商的基因,腾讯是做社交的基因,这两个不太一样。难道这个事情阿里自己不知道吗?我相信他也知道,但是为什么他还要去做?
我们今天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局面,就是移动互联网。今天大家都有智能手机,你打开所有的应用看一下,毋庸置疑,打开微信的频率和使用的时间都是最长的。绝大多数人使用淘宝、天猫的频次和时间不会超过微信。购物这件事情在整个移动互联网领域不是第一需求,也不是第一入口,甚至不如刷今日头条,打王者荣耀,做很多娱乐性的交互。在BAT这样级别的企业家心里会去想:我都不是用户心目中最重要的那个,都不是了每天需要使用的那个,我的产品不能每天连接你。那他们肯定是非常大的焦虑。这就是为什么阿里巴巴做社交,也是为什么今天有很多人开始反微信。因为它把我们的时间都沉于此,聊天、做生意、发红包、娱乐,干什么都在里面。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吗?我不确定,但是阿里还是要做(社交)。
再看这个事,2015年左右,O2O一下子火了。我总好奇说O2O和新零售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当时有一票的上门O2O服务,上门洗车、上门美甲、上门洗脚,大家理性地判断认为,这绝对是不靠谱的,是泡沫的声音,但是投资人就把钱一窝蜂扎到O2O。很快下半年资本寒冬到了,整个行业急转直下的时候,大家开始吐槽,这完全是伪需求。是不是伪需求我也不确定,因为我们今天看到很多新的商业模式诞生。比如说今天最酷的一个就是无人零售——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不知道有多少在座的观众公司里面开始有无人货架进驻了,我们亿邦是有的。一开始我看这个模式不酷也不炫,就是一个货架,里面放了一些休闲食品,它怎么就成了最引领商业潮流的模式呢?怎么就一下子像雨后春笋一样拿到了很多的融资?我想它会不会和上门有一个同样的逻辑?2015年当时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词叫“懒人经济”。这个论坛开场的短片也说,电商从次日达到当日达,今天的外卖、盒马鲜生做到半小时达,这就是极致了。用户通过线上购买商品履约过程越来越短了。更极致的方式,就是所见即所得,甚至所想及所得,把一个商品摆到用户的家里或者是他的办公场景,或者是他可能会经过某个场景,这个过程诞生新的需求,是不是伪需求?O2O的上门到家,比如京东到家(超市、便利店的商品送到家),和无人的货架有没有差别?是一脉相承,还是都是泡沫,我觉得具有思考性。
再来到2016年,有几个东西非常火,VR、直播,虚拟现实。
直播背后是什么?有很多的网红、KOL,吸引眼球和注意力。我们今天发现很多获客方式变了,不再是商品很很廉价,也不是送货快,而是有内容。我们知道有一家公司是做导购的模式,上面推荐大量的商品都是来自于他签约的自媒体,这些自媒体会介绍这款手机好不好用,新出的苹果8和苹果X到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内容变这么重要?有人说是消费升级,我说消费升级的前提是认知升级,你先知道有这样的商品,知道这样的商品是不是够好,然后才决定买这样的商品。一个破壁机卖到一千、两千,和原来的榨汁机有什么区别,是内容来促进的。天猫做“双十一”晚会,手机淘宝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让大家一起看直播,今年可能让大家一起做短视频。十年前刚出现的淘宝不是这样的,以前都是留给直通车、聚划算这些坑位的。今天不是,今天打开里面是大量的内容,一群网红、一群短视频和各种形态的内容去教育你怎样去消费。
刚才说,阿里虽然在5年前一直追逐社交领域,未必很成功,但是至少在内容端阿里巴巴去年一年的尝试很成功,而且整个电商行业也完全内容化。移动互联网的手机里面,天天除了社交还干什么,获取资讯、获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亿邦动力网也孜孜不卷地持续十年地关注内容,因为内容是仅次于社交的第二大入口。
2017年呢?今天我们说无人零售,一下子成为吸引很多人的焦点,它也成为新零售话题里面的一个重要的组成,两者之间是怎样的关联?无人零售是否也是一场泡沫?因为质疑声很多。货放商品架子上,去随便拿,丢失率、防盗率可能都不尽善尽美。无人便利店还有很多的体验,我们觉得鸡肋的,是否无人是最好的解决途径?
刚才给大家回顾这些年不同的切换点,就想印证开场我所说的话风口太多了,每年在变换,去年是新零售,今年是无人零售。这么多的概念搞得我们自己眼花缭乱,跟不跟?怎么跟?跟多少?我要不要做网店,我是跟天猫、京东、唯品会这样的大平台,还是跟云集、拼多多这样新的平台?我是线上、线下一体化还是割裂?女装品牌茵曼想在未来5年开一万家店,而韩都衣舍就是只做线上的,我觉得今天这个时代没有谁说的绝对对。经常有人说,贾总给我解答一下,今天无人零售这些东西靠不靠谱,说实话我也不能妄下定论。今天我们已经走道时代最前列了,我相信这些创业者自己心里也不太清楚是不是对的。路总要有人走出来,就一定有先烈,一定有炮灰。但不跟或者跟晚了也一样是个死。
因此,在今天概念频出,所有人都不知道方向在哪儿,都很焦虑的时候,2017年的口风是不是无人零售,我也不确定。但是我觉得有三个关键的要素需要掌握,这三个要素是自始至终零售业从来没有变换过的。
第一件是规模。我们做媒体老爱反思,质疑规模至上的互联网逻辑。但实际上,电商就是一个规模至上的商业模式,规模没有了,可能什么都没有了。京东如果不做到一定大的体量,物流成本可能就会很高。如果说一个企业今天说做小而美,很有可能做着就做不动了。过去垂直电商为什么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爆发?比如说去年母婴电商火了一下,今年就不像去年那么热;生鲜电商也是一样,死了一大票。更不必谈之前的凡客、乐淘,是十年前的产物,都火过,垂直电商没有验过一家成功的。化妆品电商也有很多,甚至是都有一定的规模了,但是要想突破这一规模非常难。我们看今天被赋能了互联网翅膀的新零售、未来零售,规模是不是特别重要?我想说一点,盒马鲜生一家店的成功只能说这个生意看着还不错。它想要去赚钱不难,难的是未来所有的店是否都形成规模化盈利。十家到一百家的过程是个最大的挑战。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也是一样的。大家从不同的城市去做,杭州、北京、上海、成都,今天好像跑马圈地,诸侯分割的时代,将来有一天他们可能会PK的。什么决定胜败关键?规模、网点密度。
一个模式怎样验证成功与否,一个最极致的方式是当你发现你身边随处可见了,身边的人开始用了,就离着成功不远了。无人便利店模式很火,但是你身边很少见。我们前一段听到有一家公司的无人店开在北京大兴,很远的一个地方。你可能只有开了一千家的店,才能让人感觉到。OfO、摩拜共享单车模式成功,关键是因为它的网点是无限的,你随处可取、随处可停。今天还有共享汽车,为什么就没有像共享单车快速崛起。很重要的原因是政策上有限定,必须要有停车桩,不能乱停。我在这一城市里面,可能只在有限的地方取车、停车,用户用起来不方便。共享充电宝这样的问题,我可能只能是在酒店、火车站、KTV找到,而共享单车是无限的网点。无人货架、便利店也是通用的道理,今天亿邦动力网让小e微店的货架进来了,就不会让第二家进来,否则我们的HR吃了第二家回扣了。哪怕是无人店也好,一个小区里面会出现七、八个无人便利店吗?会像共享单车出现各种各样的颜色吗?不仅仅是成本的问题,物业也不会让这么做。
先入为主是一定的,你要先抢占地盘。特别是今天很多新的零售机会出现在线下时,你的规模、网点密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先进入了就意味着早期的红利,就像早期的网上零售的红利一样,你的成本低一点。如果说想要在亿邦动力网公司的内部搞掉之前的那一家,哪怕是回扣也是增加的成本。未来零售从业者在决策时够不够果断,够不够快速,地推能力够不够强。比如天猫小店,用的全是阿里中国供应商的铁军做地推,必须要有强大的支撑力让这个事情变得可行。否则京东要做百万便利店,天猫要做千万便利店,市场存量就这么多,可以改造的空间就这么大,开垦处女地,不拼规模,不拼速度,市场就是别人的。仍然是这个逻辑,和互联网没有本质的区别。
第二个是场景。今天说的新零售也好,其他的也好,本质是让一切的场景在线化。共享单车用智能物联网就是要让场景在线化,就是那一个路程的数据被记录下来。摩拜在分享时,通常会展示一个很牛逼的图,就是一个城市的热力图,你会发现所有的出行轨迹,所有的数据都在这上面有非常好的细节展现。很多人想和他们寻求合作,就是想拿到这张图。无论是智能城市还是新的城市规划,很多商业布局是要依靠这张地图的,这是场景在线化一个典型的应用。
无人便利店、新的智能零售业态也打出一个新的场景,让你到原来传统便利店的路径之间发生了变化,把你截流了。盒马鲜生和原先的超市、生鲜店完全不一样。有人说体验很差,好多人。我曾经去了三个小时没吃上一顿饭,人太多。我觉得体验不好,但是火爆也验证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盒马其实是N多场景的接入,不同的产品需求、产品结构组成了一站式的服务。就像今天去逛宜家一样的。我们说微信占了用户大部分的在线时间,今日头条以智能算法占了大部分的在线时间。线下也是一样的,如果哪家商场让用户待上半天他就赢了,因为用户已经很少去线下逛了,来了还不让他多待一会儿。
在上个月我们到梅赛德斯奔驰会展参加了“有货”的线下潮流盛典。我说今天有多少人来,出乎意料,5万人次。今天问了金蝶的高管,这场活动2000人,很不错了。我们知道让一千个人成功来到会场多难。让5万人一天聚集在一起要花多少钱,他说只算营销成本,不算场地搭建,只花了10万多。大家都说线下没有流量、没有人群了,线下人都不来逛了,为什么这样一票年轻人,有追求、喜欢潮流服饰的人,还要从全国各地聚集于此。在门口黄牛买票夸张到什么程度?作为媒体,我们戴的手环,出来的时候被黄牛收走再去卖。我说为什么?我进去以后看明白了,里面不卖一件商品,但是搭建了无数的场景。比如说Nike,做了大量的场景搭建,有人打篮球,做经典款、新款的展示,请了很多的潮人、红人、达人,去和粉丝大量交互。有很多人一直排队,秩序井然,等着不走,可能就为了等一个日本女影星,就等她出现给大家讲几分钟。在那个场景不卖货,但是聚客能力非常强。所以,今天讲场景这件事情变得特别重要,特别是放在线下。如果没有想到你的场景究竟是哪点吸引了客群,他为什么来到这里,不是在万达开一个店它就一定会火,不是挂上新零售的名义就一定会火。
第三件事是供应链。刚才我抛了个悬念,十年前To C和To B爆发得更热,今天还是这样吗?我刚才说B2B的整个市场规模可能是在14万亿左右,增长一点点每年放缓,但如果看收入,每年70%、80%的增长。今天我们看到大量的B2B公司出现了,看到了大量的去做供应链的企业,他的Power开始展现出来了。
为什么?举一个最好理解的事情,大量的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就算它有规模了,场景找对了,但是它的商品怎样解决?它整体运营效率怎样提升?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我们说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比以前更先进在哪儿,第一它首先把供应链前置了。盒马鲜生本质上就是一个开放式的仓库,一个前置化的仓库,以更好的用户体验给大家展示出来。如果按照传统电商的配送方式,一单一单送,履约成本相当之高。生鲜电商出现过每出一单就要在运输上投入十几块,毛利覆盖不了,而且没有边际效应,送出越多付给越多,于是成了死穴。无人便利店就不同了,让用户来到你店里采购,不需要一单一单送,只需要B2B的物流,商家通过数据大概知道覆盖半径之内的用户需求是什么,把商品集中采购集中供应就可以了。小e微店的一个运营人员一天大概维护25个写字楼,商品周转效率在10天左右,这是电商和传统便利店做不掉的。所以,一个是供应链前置化,第二个整个运营效率提升了,第三个是有大量的B2B公司在后面做支撑。
前两天,我们看了国务院发了文章,就是支持供应链的数字化和智慧,在2020年要达成。今天我们看到,不管是天猫零售通、京东新通路,还有很多这样的创业公司,都聚焦在供应链,做这样的事情。供应链和前端的消费场景关联性越来越紧密。今天我们看B2B和B2C连接在一起,不再是割裂的。
2017年,大家觉得人工智能才是最火的东西。但它和商业有没有结合,今天我们说的智能零售、智能商业它到底是不是一个太过于前端的,太过于不接地气的,甚至是短时间无法带来效率的模式?
我觉得,电子商务是基于一个互联网技术的长尾效应,在互联网技术层面,做商业模式创新的应用。智能商业不是模式创新,它是技术革命,是创造未来更多长尾效应的前提。我们说互联网的下半场快结束了,人口红利不见了。是意味着互联网长尾效率一点点地递减,它的长尾是体现在细分的各个商业场景,能触达的都触达了,百分之八、九十的场景都数字化了。在这当中,大家渴望一种新的需求力,我认为技术引擎是一定要突破的。很多人都对人工智能寄予很多的希望,比如说前两天的云栖大会要飞天,这意味着像BAT这样的顶级公司要像美国的很多公司一样变成科技巨头,我们要知道互联网巨头和科技巨头是两回事,所涉猎的范畴,商业、技术底层都不一样,这就是BAT在思考的事情。所以,今天看到很多无人零售化的东西,消费者最前端的东西,后面是有一大票的公司和技术服务。包括金蝶也在推出了很多智能化的产品。
这张图是我近期梳理整个行业的一个不算完成式的表达。因为我之前也比较混乱,不知道我自己怎样面对未来的商业报道。后期我们做了很多新的领域,医疗大健康。我们认为大健康是未来,这是一个利润非常高、非常有技术制高点,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行业。我们也做汽车,汽车也是未来具有爆发力的。不管是无人驾驶还是新能源汽车已经从源头带领产业的变动。我们也还做跨境电商全球视野。后来我发现我们不同的领域之间没有共同话题。研究医疗市场的电商化和零售的电商化根本不是一码事。后来我想怎样让它变成一码事,我就画了一张图。
这很好表达,一个是纵轴,代表的是行业的走向,最下面是完全传统的,一点都不在线化,甚至是信息化都没有做的行业。比如说一般的贸易进出口是典型的没有数字化的,但是如果数字化它是什么,就是我们前两年说的比较热的词叫跨境电商。今天亿邦会报道很多的海外市场,但是我看完这些资讯,会觉得国外的电商好low,与中国的电商无法比。我们今天可以非常自信地说,电子商务我们是全球领先,不管是市场规模、商业创新、模式创新都是领先的。前两年还是Uber进来国内,这两年都是像摩拜这样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去到海外的市场。在国外,并不需要这么急速的电商化,很多企业是进入中国以后通过中国的电商变成一个数字化的企业。
然后,这三块生鲜、医药、汽车是我们发现2016年甚至是2017年上半年非常有代表性的三个行业。这三个行业代表了我们纵轴和横轴的交差点。横轴是什么?我们讲To B和To C的市场就是使用场景、交易场景、流通场景和制造场景,这个产业链上下游。生鲜的电商并不仅仅是依靠B2C完成的,汽车和医药行业也具备同样的特质。未来它是网络协同的电商模式,并不是单纯地只靠消费端和某一个端驱动。今天我们看到有人做生鲜到家,有人做生鲜供应链,还有很多人做生鲜源产地的事情,这是什么呢?是S2b2C。一方面是供应链的在线化,第二方面是整个社会协作的网络化。
“双十一”大家参与了这么多年,备货不是难事。很多品牌商上半年就可以精准预算出双11能卖多少货,但是再往前延伸,除了备多少成衣,还要考虑到多少面料、多少原料、多少的配件,多少的设计开发能力,多少小批量、快速生产的柔性供应链的能力。已经有企业开始做这样的探索,这和你最终面对To C市场,做双十一的交易非常息息相关。这个链条上其实是有不同的公司,不同的生意模式在运作。他们原先都是有闭环的,商家就是怎样面对自己的消费者,通过天猫、京东的平台做生意。但未来整个产业链,完全的数字化、透明化、标准化这是一个非常强的市场机会。
纵轴再往上,我们说智能化到底是什么?我们看这张图,右下部分,在流通场景,包括大宗商品交易、进出口供应链部分,绝大多数还是很密集,但是右上这部分真空的,说明绝大多数中上游产业链条,它离数字化都有距离,或者正在通往数字化。比如说汽车,今天汽车中间贸易商、二手车商开始学习使用电商工具,管理好会员、商品、库存。智能化根本不是他们的考虑范畴,它还是一个相对传统的生意。这个数字化的过程,是和过去电商化非常不同的。过去干电商的说我要干死你们传统企业,不给你们活路,那是早期创新,是颠覆式创新,我和那些愿意团结我的人,去搞那些不愿意团结我的人。后来大家发现不能这么玩,今天阿里讲的要赋能,你给他数字化能力,给他saas工具,让他的员工、客户、商品、管理在线化,可不可以?很多像金蝶这样的服务企业就在做这样的事情。
To C的市场就比较有意思,左下部分是真空,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前端行业进入了数字化过程,结果是什么?就是市场蕴藏着大量的交易数据,数据用来给谁?我认为数据是燃料。我们今天讲飞天也好、登月也好,我们要三级火箭(ABC),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那数据一定是给人工智能作为燃料的。机器人需要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去快速变为一个超越人类智商的人工智能。所以,场景的在线化构筑了一系列的新数据,内容、娱乐、出航、住宿,今天在座的各位家里都是有1—2件在线化的产品,这些产品天然就是在线化、智能化的。
从交易场景往上看是一脉相承的,原来的大卖场一个月去一次,B2C和B2C模式让你七天到货,外卖告诉你一小时到货甚至是半小时到货的,社区便利店5分钟楼下买到,社交电商是人与人的交易,你获取的商品的信赖感更强了。无人零售是什么,是使用场景和交易场景的结合。原先电商是购买和使用分别在两个场景。无人零售是我可能加班场景买个泡面就吃了。
其次是它最先进,最智能的。我们接触一家上海的深兰科技(音),他做智能零售服务。他提出一点:最好的零售,就像在家里一样我拿完就走。如果去过美国,去过大的商超,你发现如果不是特别节假日,还是人很少,不用排队;但是在中国随便去一个便利店都要排队。在这个过程里面最好的方式就是我拿完就走,怎样实现拿完就走?过去我们说商品用条码、用RFID识别,今天的识别技术变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语义识别,这些新技术的加入,让拿完就走的无人零售是可以落地的。尽管今天很多的实验还不完美的,但是方向是对的。今天很多的体验还不够好,但是相信今天真的有一天就是拿完就走。甚至有天入口不再是手机,因为刚才讲万物联网的时代,入口可能是每一个触点。这种情况下,一切场景在线化,整个智能化时代一定会到来,整个零售也一定会迈向这个层次。
我老说“一切都是算法”,这可能是被《人民日报》批评,最近它连续在批评算法。今天我们说的算法,其实是市场化算法。市场化的算法就是用户用脚投票。我们不说用户低俗或者用户是错的,而是绝大多数的用户是不愿意思考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所以,市场化算法是为了绝大多数用户的利益去驱动的,背后是资本驱动的,这样的算法肯定是有问题的。今天的算法是为了纯粹商业化的公示,缺少了宏观调控那只手,把所有的内容交给市场化算法可能会有问题。但是没有市场化的驱动,整个东西又很难做。
数据为王,就是一切的场景都为在线化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数据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有六百多万家传统的便利店,但是真正使用互联网工具的便利店一百家多一点点,大家可以算算这个比例。也就是大量的便利店,每天产生很多的交易和用户,但是没有大量的用户可以统计,可以去收集的,可以去作为算法的最好的助力的,所以有数据化的那些便利店将来一定会干掉那些没有数据化的便利店。未来零售不仅仅是便利和地理位置两个因素所决定的,它是两个维度,高维打低维,因为所有的市场是算法化的。
一定还会有一个尴尬的问题,就是有没有隐私。今天有些用户开始觉悟,很在意大量的数据被互联网巨头拿走以后会怎样?这个事情能解决吗,我觉得也不必太焦虑。因为过去我们使用的互联网服务太低廉了,互联网为什么这么免费,电商为什么这么廉价。大家要知道电商不是白白给大家提供免费服务的,那一定是意味着他某个Cookie,包括一个人进来之后的一切行为轨迹是可视化的,可数据化的。有一些人脸识别的科技公司数据库里有几亿的人脸数据,你的行为、你干了什么,你拿了这个产品就放下了,还是喝口水下放下了,都是可以被动态记录的。
所以,夸张的预测,将来在商业领域只有两种方式:如果你特别在意数据和隐私,你不要触网,不要在线化、更不要智能化,你就躲到深山老林,做一个传统人。还有一种那就是使用付费的互联网,更昂贵的互联网服务会保护隐私,会把你的数据单独留下来,它告诉你,我不会给你任何泄露任何隐私,因为你付的钱比任何人更贵。
时间关系,只能给大家分享这么多,只是思考。都没有定论,所以才是未来零售。零售也是一直在探索、一直没有边界,也是越来越好玩的事情。亿邦动力网也是和大家一起关注零售的市场、电商的市场、甚至是智能商业市场的成长。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里面会提供很多与电商人相关的服务。
很感谢金蝶的邀请,让我能把最近的一些思考分享给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