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在成都举办的大会上,和各个领域的合作伙伴来了一场交流。他们中有顶尖的实验室教授、诺贝尔奖得主,这些是科技前沿的代表,而《西部世界》的导演、编剧Jonathan Nolan则能表现出科技和艺术对人类未来的思考;知乎和快手,腾讯系两个明星产品,一个抓精英阶层,一个起于下沉用户。
米未传媒的马东虽说最早来自爱奇艺,但除《奇葩说》外,无论是《饭局的诱惑》还是《饭局狼人杀》都能看出来马东对腾讯系视频、社交和游戏的好感;青腾大学是桃李满天下的表征,内容达人则是开放平台和用户关联最明显的创业者代表……如此的嘉宾排兵布阵,其实也契合了科技和人文这一主题。
也因为Jonathan Nolan的出现,我再次想起两部关于人工智能的电影,一个是《银翼杀手》,还有一部是斯皮尔伯格在21世纪初期就做出的《人工智能》。两部电影都算是老片子,但我们能窥见艺术家对于AI的叙事充满了想象力。如果再往前推,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类将会遭受外来压迫,失去自由。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所以,不光是AI盛行的当下,一直以来,人类以各种形式,关于技术的边界在哪的讨论从没终止。而腾讯在开放平台的第七个年头,提出来要让人文与科技接轨,让科技闪耀人文之光,其实也是对于人类未来的一种思辨。毕竟,我们在很大概率上,既不会像《一九八四》,也不会进入《美丽新世界》。
这首先是一个哲学命题
听到腾讯要投入3个“100亿”——100亿产业资源、100亿流量和100亿元资金,我觉得再正常不过了。国内互联网巨头里面,内容上下游的布局上,腾讯是目前的王者,这其实没什么疑问。而对于经常看一些发布会亮点的媒体人来说,百亿、千亿这样的发布会数字,其实也并不会过于刺激神经。
当然,这对于内容创业者来说,一定是利好,也有很多分析出炉,而我更关心的其实是腾讯对于形而上问题的思考。这在中国企业的发布会上并不多见。以前我们看老罗讲理想讲人生,后来发现还是得先解决钱的问题,才能谈情怀。
Hugh Herr是MIT Media Lab的成员,他的研究方向是能用神经系统控制义肢的仿生机器人学。由于他在生物机电学方面的杰出贡献,2011年《时代》杂志将他评为“仿生时代领导者”。另外一位是前面已经提到的JonathanNolan。他们和腾讯COO任宇昕一起讨论起了“人为什么活着”这样的终极命题。先不说是不是如一些网友说的尬聊,至少在习惯了谈数据的年代,这显得有些珍贵啊。
主持人梁冬关心Hugh Herr的脚是如何控制的。HughHerr说,在实验室可以做到用神经系统控制,有一个模型可以延伸身体的感知,通过神经系统的控制可以调整假肢的位置,当你闭上眼睛的时候你可以动你的关节,你可以感受到关节上的力量,因为用的合成感官器,这在神经系统上有所反馈,所以是可以感受到的。有一些合成组织已经成为了人的一部分,而且他根本感觉不出来这是合成的。
这是不是已经有点像《银翼杀手2049》了。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究竟能不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这也暗含了庄子所说的“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意思。
Jonathan Nolan在回答“接下来15年,人类可以做什么”的问题的时候说,未来世界必将是人和AI协作的世界,《西部世界》的配乐也在融合AI创作者的作品。比《西部世界》更科幻的,应该是让每个游戏的角色可以自己进步,直到有一天开发者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世界。我们可以顺势再开个脑洞,也许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其实是AI。
Hugh Herr则认为,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不论做对还是做错,都会达成很深远的影响。我们在给未来AI社会定基调,AI是否能保障我们现在所珍视的个人自由?任宇昕显得很机智,他回答“终极哲学问题”是说,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科技企业为什么要开放
赫胥黎和奥威尔的预言,《西部世界》和《人工智能》都是极端的例子,科技本身其实存在相互克制。对于人类来说,开放是整个族群生命力延续的唯一办法。而对科技企业来说,开放的价值又体现在哪?
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认为,中国创新在“上下行”两条路上求索。马化腾说,他粗浅地理解为,一条是技术寻求产品落地,另一条是应用需求找技术支持。目前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纵深融合,正是在“上下行”两条路上发力:一条是从线上往线下做,这是多数互联网公司目前倾力而为的方向。
另一条是线下大量的传统企业“反攻”线上,无论是商业零售,还是物流交通,甚至是制造业、农业等传统行业,都希望借助数字化实现产业迭代。用一个比喻形容则是,从“一颗大树”成长为“一片森林”。
长期以来,大家都觉得腾讯开放式3Q大战后被动采取的措施,这大概是一种误读。腾讯副总裁林松涛解释说,3Q大战其实充当的是导火索和催化剂作用。如果只是在2010年底才有开放的想法,那腾讯又怎么可能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做到超出20个部门打通推出开放平台。如果看过吴晓波《腾讯传》里对于QQ农场那部分的描写,我们应该更能理解林松涛这番言辞。
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比如,强行做移动支付是做不起来的,因为有了滴滴、摩拜、美团,腾讯的移动支付才有了更多场景。腾讯云、应用宝和广点通也都是类似逻辑。创业维艰,确实没有人能预料太远,强大如腾讯也不可能在11年准确预见了17年会发生什么,只能一路摸索。
这个方法论和邓小平说的“摸着石头过河”以及“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是一样的。先把门打开,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甚至把半条命给合作伙伴,才能从此腾讯走向下一个腾讯。
理解内容是理解AI的起点
虽然现在内容分发很火爆,但林松涛列举的一串数字其实让我们看到这个行业从源头开始就不太健康。电影、移动游戏、音乐,文学等领域创作者的收入占比都是50%及以上,而内容资讯,无论是图文还是短视频,创作者收入占行业的10%都不到。企鹅号的全面打通,很大程度上是要从行业第一步激励内容生产。
而生产过后的分发效率问题就涉及机器学习了,其实也就是AI,只是平时我们用资讯客户端的时候并不会觉得面对的是一个AI。在林松涛看来,千人千面还不够成熟,比如会把用户突发的行为挖掘出来,这些其实是噪点,源于对用户画像的不理解。
打个比方,按照点击最高的科技新闻推送给全部标签带有科技的用户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很可能一个资深科技工作者收到“微信中隐藏的十大秘密之类的”推荐或推送,而他很反感。如果一个玩家《王者荣耀》都上王者了,还整天给他推送新手教学视频,他又怎么想?
所以,在获取用户兴趣之后,对兴趣分级才是更为关键的一环。这是整个行业应该努力的方向,代表了内容分发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我们来理解AI的一个抓手。
《银翼杀手2049》里面,AI女友是被量产来制造利润的,是集体记忆“蜂群意识”的代表,她们走到哪里就会被公司总部追踪到哪。但最后K的“女友”乔伊在与K朝夕相处之后,却有了个体记忆,甚至和人类有了爱情。这就是机器学习到一定程度然后深度理解人的过程。而反过来,人类能理解AI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