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样的趋势愈加明显,甚至成为市场的逻辑。应当说,是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催生了掌握强大话语权的巨头公司。无论背后驱动这种变化的是资本还是行政力量。这些公司可能获得越来越多的市场资源,他们也有更强的投资于未来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一定会诞生更多的世界级公司。这不仅是愿景,而且正在成为现实。中国市场的宽度和深度早已提供了这样的可能,近4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也为这些公司的诞生做好了准备。
不过现在我们却想说,这并不完全。或者说,我们希望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观察这种变化本身。动态地看,即使是这些公司,也没有哪个可以说自己拥有绝对的掌控力。更何况,不是所有的大象都会跳舞。在成功与失败之间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那种大公司的恐惧和不安全感,从市场角度看,他们变得更大的同时也可能随时都在蕴育着自己的颠覆者。
还要关注的是,不同的公司还可能面对截然不同的考验。比如经由央企整合形成的一批国家公司,它们对标全球市场,竞争对手是跨国公司。国内市场的集中并不必然带来竞争能力的等量提升。这些企业要让1+1变成一个更有竞争力的1,毫无例外要遵循企业和商业的逻辑,比如怎样才能完成公司治理的优化和企业文化的重塑,实现大而高效,并始终保持创新活力,成为真正的世界级公司。否则伴随时间的流逝,他们中的一部分仍然会失去现在的荣光。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新趋势正在发生。比如上面讨论到的两类公司之间发生的物理或化学反应。BAT入局联通混改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国资委主任肖亚庆最近发文说,鼓励国企以各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想象一下,如果电信、铁路、航空等领域的国企混改,BAT都有份参与,而且这些企业也反向持有BAT的股权,中国公司格局和经济生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方略下,这样的交互与深度融合影响几何?坦率而言,现在看清他们的影响或许并不容易,但这定然值得关切。
最后还是要说,永远不要低估市场的力量。虽然一些领域的开放缓慢而艰难,但无论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都可能改变某些行业的基本逻辑,你不知道谁会是你真正的竞争对手,甚至垄断者面对跨界攻击也会无能为力。所以我们还是期待那些注定发生的颠覆与重塑。尽管直到现在为止,他们的面孔或许仍不清晰。但只要市场仍然在为他们的出现提供着可能,我们就总有机会见证他们漂亮的一击,战胜那些看起来不可撼动的“大块头”。对于中国经济来说,见证这样的绝杀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它将表明中国为创新提供了足够好的土壤,也为商业的进化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塑造着我们一直期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