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3年前徐磊从一个互联网从业者转行去了一家高大上的早教机构负责互联网营销,后来机缘巧合成绩不错,做到了负责人的级别。
他开始所在的地理位置是一个三线旅游城市,随后来到北京某上市早教企业做培训师,前后两年多的时间,我从对于这个行业的认识从原来伟大的羡慕,变成了发自内心的抵制和纠结。
恰逢北京某“三种颜色”幼儿园虐童、性侵事件登上了热搜,悲悯与愤恨之余,他向品途商业评论(ID:pintu360)发来投稿要说说让他眼中令人纠结的早期教育市场。
心虚
3年前,当我进入某知名高端早教中心工作的时候,最开始,只知道收费高,服务好,老师持证上岗,个个优秀,证书非常齐全。当进入之后,才明白这些外面看上去高大上的能力都来自于包装。
首先是课程。在我所在的早教中心,每个人都必须会销售,懂课程的要点并且会介绍课程。背下课程介绍的话术是第一件事,入职后,我拿到了几页课程介绍的文字,五种课程,每个课程大约200字左右的介绍,介绍词美轮美奂。
介绍课程考核的要求是,介绍完这个课程就如同孩子来了就能变成天才一样。我非常清晰的记得,当时培训师和众员工说的一句话,“你们知道吗,在总部,有一次见老总和一个家长介绍课程,介绍完了,家长就交钱了。”
因为很好的亲和力,介绍的这一关我顺利通过,但其实内心还是很心虚,内心在问自己,真的会那么神奇吗?
但很快,作为员工和从业者的质疑都被打消了,因为绩效压力。
在一个早教中心,基本所有的老师都会被加上绩效业务,美其名曰“全员销售”、“有能力的团队”,这也是为什么众多教育机构即使非常高大上也难以脱离Low感的重点。
“在所有人都需要背上业绩压力,不卖课就不挣钱,或者就扣钱的状态下,对于什么样的孩子适合进入了早教中心?可以收获什么样的效果?这些都不重要了,只要报课多,上课多,就会好,我们是自己给自己洗了脑。”
“万幸的是早教就是这样一件事,上了比不上至少会好一点,如果明显没有得到改善,我们会说是孩子的问题比较严重。”
招人
我在这里的工作还算顺利。
几个月后,城市里一所中专迎来了一批学幼教的“小孩儿”毕业季,这所中专是众多早教机构招人的主要地点,因为“薪水很低、好管理”。
为什么称之为小孩?是因为中专毕业的学生最小也就20岁,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连洗衣机都不会用的“孩子”,当看到他们在我们的鼎力宣传下到了早教中心里工作的时候,我才发现,我之前的心虚已经消散了。
这批从“幼教”中专毕业的孩子进入中心后会被资历稍好的早教老师培训,表现好的可能会得到去总部再次培训的机会,但这样的机会也会非常的难得,老板会跟去总部参加培训的员工签一份培训协议,协议里会提到,经过培训后需要在中心工作满几年,中途离职会扣除相应培训费用等等。
我悲哀的发现:“在老板的眼中,这样的品牌总部培训机会就好像给这些中专的孩子们的天鹅肉一样。”
而在品牌总部的培训,也就是课程的速成班。每门课程的老师一堂课需要教会十几个乃至二十几个人,即便如此,大部分员工也可以拿到总部颁发的培训合格证书。当资格证书挂上墙,这位老师就可以成为销售人员所说的“经过严格专业的培训而上岗的老师”。
这个时候我就会想,当我的孩子在早教机构上课的时候,我的孩子是不是也会成为“速成班的早教老师”的小白鼠。相比于浪费了高额的课程费用后,我更害怕耽误了孩子成长的时间。
争端
在早教的专业解释中,孩子早期教育重点是训练和体验。体验是开发多种能力,而训练是把每项能力单项增强。在教育认知提高的趋势下,这项生意被很多人盯上了。
但教育的公益性和盈利需求一直颇有争端。
国家对于民营企业有民间办学的支持,所有带有教育能力的机构公司可以申请,但申请成功后不能以盈利为目的,行话说不能挣大钱,因此,大多数早教中心及其他教育机构的生存,都是拿着商务公司、文化传媒公司的营业执照经营。大多数人也都是看到了早教的单价收费高以及被早教品牌鼓吹盈利空间才进入这个行业。
这个圈子里,从业者像加盟商一样被品牌逼着走到了坑里,不断的泯灭对于教育的初衷,仅仅重视如何让一个新的家长报名,老的家长续费。
陈老板是一个做冰棍地区代理商的,盘子做的很大,销售网点遍布了市区及周边县市。因为看中孩子的教育,和夫妻两个人一起做了早教。
去总部考察的时候,也是被早教的收入空间打动,在一个三线城市的高端早教,最高的套餐大约3万,总部告诉他,一年报名至少有200单。期待完成规模收入的他选择了投资,并且身体力行的参与了管理和每一个流程。
刚开业的时候确实还不错,收入非常好,几个月回款几十万,但这个时候他没有意识到,收到的钱不是收入,教育企业的收入叫“预收入”,家长所交的钱是之后一年两年的服务费用,在半年后,陈老板才搞明白。每个月给家长上完多少课,才算是本月的“真正收入”。
第一年的末尾,陈老板算完了业绩流水,才发现成本占比高达60%,这个生意怎么看怎么不靠谱,但已经投入几百万的装修运营费用不能就这样付诸东流,这时候,在陈老板心里,做好教育的初衷已荡然无存,更多的是每个月入不敷出的压力。
对于他来说,最好的消息就是老板娘跟他说“这个月收入了20万,消课消掉了10万,可以轻松点了”。
陈老板的经历实则是早教这个圈子里的常态,因为这个行业的成本太高,但早教品牌宣传加盟的时候一定不会告诉你这些所谓的内行门道,在巨大的投入和业绩压力下,你只能选择不断的加快销售,在内心的理性和良心有争端的时候,昧着良心闭上眼睛。
昏暗
离开了这家三线城市的早教中心,我进到了北京一家上市的早教品牌做培训师,仅仅3个月,我就已经对这个行业失望了。我对这家上市的早教公司的感觉是昏暗的。
在北京的某座老办公楼内,这家上市公司有大概500平左右的办公空间,员工办公环境甚是拥挤,灯光昏暗,感觉一来上班就想昏睡。这是我离职时的描述。
来这家公司前没有细看,心想是上市公司,一定会好很多的吧!我抱着这样的心态来到这里。才发现,环境奇差,模式老旧单一,管理效率低下,加盟商质量出奇的低,课程守旧换汤不换药。
但在这家教育公司的宣传中,却显示拥有超多数量的“具备高级教学经验”的教材版权,我又相继了解到,目前在开发的众多教材根本没有经过试验校区的学员试用反馈就已经开始编纂成册,准备售卖了。
这代表着一个全新名称的课程,被包装上各种对孩子有意义的套话,可能是换汤不换药的原有课程变种过来的。有悖教育创新的理念,伤害了家长对课程的期待之心。
另外,在我面对众多加盟商的过程中,也发现了早教人才过少,加盟商以次充好过度包装的问题。也发现了还是有太多的“不合格教师”在上着课的问题,这似乎是整个行业的现状,也许,这个行业的人谈起人才资源也是心情“昏暗”的。
写在最后
虐童事件,是存在于教育行业中的“暴力和暴利”乱象。而这样的事件也是在商业与教育的混乱大环境中产生的,教育资源缺乏影响着早期教育这个行业的整体提升。
而在教育市场中,对于人的管控还尤为欠缺,这是我们悲悯虐童事件的主因,但对于整个教育行业进步来说,更需要社会推动和每个人的认知支持。
早期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尤为重要,而市场行为、商业行为则决定了这个重要事件的重要程度和孩子未来成就的高低。
我最后想告诉家长们的是。
“孩子的成长3岁是一个节点,6岁是另一个节点。3岁前,孩子的感受由“舒不舒服”的概念决定,因为这时候孩子还没形成逻辑概念,这是孩子最美好的几年,最天真无邪的几年。3岁后,6岁前,孩子开始形成了认知和逻辑概念,孩子开始有了喜和恶,孩子未来的情绪、性格养成都在于这几年。”
作为家长,需要为孩子长一双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