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公司死后也要入土为安,那埋葬共享经济的墓地,规模可能仅次于两年前的O2O。
墓区内,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各半,共享汽车、共享玩具夹杂其中。他们有的死在头部公司的铁蹄之下,皮开肉绽,鲜血迸流;有的和同行一起被资本抛弃,遗尸荒野。墓地中,碑上的墓志铭都已被刮花,变成了消费者用红笔书写的四个大字——还我押金。
由共享单车带起来的共享经济赛道无疑创投圈第一热点。然而,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今年9月,共享单车倒闭潮开启,紧接着共享充电宝、共享汽车、共享玩具等细分领域也有死讯传出。29家死亡的公司,几乎都没有跨过B轮这个坎。
非头部公司相继倒下,也映射出行业的马太效应越来越强。在跟风入局、快速离场的公司之外,也有创业者开始思考如何破局……
注: 本文内容主要来自铅笔道记者采访及案头研究,论据难免偏颇,不存在刻意误导。
共享经济死亡名单
“我们不关心到底这是叫共享,还是叫做O2O,这对我们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商业模式有没有价值。”投资ofo的经纬创投合伙人肖敏曾这样评论共享经济。
诚然,共享经济只是概念,严格说并不是一个行业。与其咬文嚼字地下定义界定范围,不如直接总结概念背后的商业模式。深究逻辑,大体可分为两类:
线下投放类最为吸金。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几乎吸引了创投圈大半的机构,与之类似的共享汽车、共享健身仓、共享雨伞等赛道也都有众多创业者涌入。移动支付奠定基础,线下流量价值凸显,助推这类项目成为2016~2017年投资机构关注的重点。
线上租赁类则没那么疯狂。除服饰租赁公司获得多轮融资外,3C设备租赁、玩具租赁、家具租赁还相对处于早期阶段。此类服务用户在线上下单“芝麻信用”等信用体系日趋成熟并开始布局前端应用场景,加上低频高净值商品以租代买需求本就存在,是此类项目获得关注的主要原因。
线下投放类和线上租赁类的项目数量都达到上百家。今年下半年开始,共享经济领域项目死讯频传,铅笔道将名单汇总如下:
项目关停的两种原因
列表中,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占据了绝大多数篇幅。这两个赛道也是吸金最多、被资本催熟最快的。共享单车在去年下半年大爆发,8月到10月摩拜和ofo相继进行了5轮融资,涉及到的投资机构达22家。今年上半年,共享充电宝接替单车成为新热点。5月份腾讯网统计,在30天内集中披露的融资为9亿元,共有22个创业公司与38家投资机构入局。
尽管爆发的时间点有先后,单车和充电宝的倒闭潮都在今年10月来临。他们也分别代表了共享经济创业项目关停的两种姿态。
1、头部公司聚集,后进者生存空间被挤压
模式跑通的赛道,资源迅速聚集到头部企业,跟风、陪跑的项目相继倒下。共享单车便是其中的典型。翻看这些公司的发展历程,今年被曝出资金链断裂的公司,基本上都在去年年底甚至更晚才加入战局,而同一时间摩拜与ofo都已经完成上亿美金的C轮融资。
服饰租赁、手机租赁等领域也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衣二三、机蜜等公司入局较早,获得多轮融资,更快获得互联网巨头关注。引入强大的战略资源后(蚂蚁金服投资衣二三、360系资本入股机蜜),留给竞争对手的空间越来越小。在服装租赁领域,曾获得君联资本、拉夏贝尔投资的“多啦衣梦”也被爆出资金链断裂,以衣抵债。
2、没跑出好的商业模式,整个赛道被资本放弃
模式尚未跑通的赛道,行业内公司若在A轮后难以跑出足够好的盈利数据,整个赛道将会被资本遗弃。在今年上半年和共享单车一样火热的共享充电宝,背后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就在腾讯投资小电科技被公布后一个月,腾讯创业便发文称充电宝实际使用情况与公开数据出入较大,团队6个地点蹲守25小时发现一共仅租出5次。今年下半年该领域已经鲜有融资消息传出,街电甚至被曝老股东折价转让股份。10月份有媒体爆料称已经有7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倒闭。
共享雨伞、玩具租赁、家具租赁等领域的公司,也正在试图摸索出实现盈利的模式。赛道中公司仍处于A轮甚至更早的阶段,在业务推进中也都存在不同的问题。在共享雨伞赛道,只有“漂流伞”一家公司完成了A轮融资,其它企业在天使轮完成后便不再有声音传出。从事玩具租赁的“玩聚租租”也被曝出已关停业务。
马太效应增强,创业公司如何破局?
透过共享经济项目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热门赛道的马太效应越来越强,留给创业者的窗口期则越来越短。周亚辉在公开活动中告诫创业者:“以前给你三年的时间抓住窗口期,现在可能就是6个月。”
创业公司大起大落,资本的助推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一方面是因为投资募资转暖,资产端优质的项目相对稀缺,前景明朗的创新模式吸引大量资金涌入,公司被快速“催熟”。“2017年前三季度,基金总体募资规模是1804亿,金额已超过去年全年,但是投资规模相比去年同期反倒下降了17%。”泰合资本合伙人郭如意分析称,“2017年投资机构募资容易、投资反而变难,而且中后期投资,马太效应依然非常明显。”
另一方面,互联网巨头的战略注资让头部资源更加聚集。马化腾一句“被当作支付的推广工具”道出巨头的如意算盘——通过投资交易平台,获取金融业务(包括支付和征信等)的前端应用场景。对创业公司而言,无论是垄断性的流量入口、信用体系支持还是品牌背书,都可能助其迅速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在这样的资本环境下,创业公司也在思考破局的办法。其中一种思路便是寻找红海中的蓝海。志拙资本合伙人赵亮曾在2016年下半年接触过市面上大部分共享单车项目,彼时国内已有多家共享单车企业完成多轮融资。
而oBike选择切入的海外市场还处于空白,该项目也很快获得了志拙资本的天使投资,如今oBike的估值已经达到天使阶段的30多倍。尽管ofo和摩拜也在大肆宣传自己的海外业务,赵亮表示:“oBike在东南亚和欧洲发展良好,市场并未进入恶性竞争状态。”
也有创业项目选择提前被头部公司收购。今年10月,“觅跑”宣布与“达卡运动”合并。懒熊体育曾对此发表评论称,共享健身仓这轮合并潮来得过快,即便觅跑在融资和仓体落地上略拔头筹,但整体市场二八效应并未呈现。
“觅跑”首位投资人猎鹰创投李圆峰则表示,合并更早发生,说明国内创业者变得更加聪明了。“大家看到‘共享单车’之间的并购行为,可以判断‘共享健身仓’未来的趋势。在认为自己没有太大可能跑到市场前两名的情况下,公司提前被收购的价值更大。”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找到垂直的蓝海市场逐步发展壮大固然是一桩美事。相比于落得小蓝单车一样的下场,提前与更具实力的公司合并也未必不是更好的出路。与2014~2015年O2O的疯狂对比,共享经济热潮中的投资人和创业者都显得更加成熟、理性。
互联网创业不断铸就伟大公司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陪跑者败下阵来。尽管他们无法获得可见的财务回报,但也在厮杀中为下一次创业积累了大量经验。我们记录公司的死讯,更多也是为了帮助前赴后继的创业者找寻可以总结的经验。据统计,创业者实现创业成功的平均次数是3.5次,如今出现在“死亡名单”中的创业者,未必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