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和猎豹最大的成长就是理解了’进化’本身。”
这是在11月9日,猎豹移动(以下简称“猎豹”) CEO 傅盛接受经纬中国创始合伙人张颖访谈时的一段内容。而在这篇万字长文被披露的前一天,即美国时间11月8日,猎豹宣布与今日头条在个性化内容和社交直播领域达成战略合作:今日头条参与猎豹移动子公司Live.me的B轮融资,投资Live.me 5000万美元,同时以8660万美元收购猎豹旗下新闻聚合平台News Republic。
这一消息公布后,猎豹移动当日股价大涨27%,收盘价11.40为美元。
尽管距离猎豹最高股价36.63美元仍有距离,但对于傅盛来说,他开始愈发懂得如何与美国资本市场打交道,比如不能只依赖故事获取高估值;不再试图用对标美国企业的方式解释猎豹的模式;以及在遭遇做空时,快速找到做空报告的漏洞,用产品模式和业务数据给予反击,最终挽回股价。
但傅盛还需要思考更多。
一年以前,傅盛经历了猎豹以及他个人的低谷——由于2016年5月公布的财报中营收涨幅未及预期,猎豹股价大跌20.43%至11.14美元,跌破发行价14美元,市值瞬间缩水至15亿美元。
股价的低迷让傅盛开始思考猎豹生意的本质。事实上,当外界复盘猎豹从诞生以来的路径:PC 时代以互联网安全产品起家;在移动互联网潮起时转做清理大师等工具,同时成为国内出海典范并因此上市;2015年又提出从工具转向内容,布局的 Live.me、Musical.ly 均在海外直播、短视频领域表现出色。
可以说,猎豹每一次的转型,都踩中了国内互联网变迁的风口,但当猎豹走出国门,它需要靠更稳定的数据增长兑现财报中的承诺,而不是靠故事。
“猎豹估值看似持续的低迷,实际上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要么强迫自己抓住本质,要么崩溃。”傅盛对钛媒体记者说到。12月3日,傅盛出现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举办地乌镇。在距离主会场200米外的一家餐厅,傅盛接受了钛媒体等记者的采访。
可以看到几乎整个2017年,傅盛都在带领猎豹调整行进的方向。比如将包括 News Republic 的内容体系逐步移交给今日头条,以及更聚焦于 AI,投资人工智能公司“猎户星空”,与小米、喜马拉雅等公司合作,推出“小雅”AI音箱等,并计划在明年3月发布 AI 机器人产品。
这些动作也正来自文章开篇傅盛所说的“进化”。从工具到内容,再到如今的 All in AI,傅盛开始将此前有些跨越的业务线条重新梳理,谁来贡献利润,谁可以交由合作伙伴,谁是今后的战略重点,傅盛有了更清楚的目标。
“猎豹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傅盛这样说到。
以下是猎豹CEO傅盛与钛媒体记者对话实录:
钛媒体:现在把内容体系接入今日头条,是因为在海外发展遇到了一些麻烦吗?
傅盛:比较麻烦,头条打得也非常艰苦。因为 Google 和 Facebook 早就是个性化了,而头条成长的时候,只有新浪新闻、网易新闻等客户端,所以那个时机是不可复得的。你想象一下,如果朋友圈在第一天就是个性化的,头条还能不能起来?
另外,从工具到内容的升级过程,对我们认知也是一个挑战。它有很多Know-How,有很多思维体系的重新建设,甚至有组织结构的重新建设,这都是新的一课。
我们肯定是遇到了一些困难,又看到了AI、机器人这样的机会,觉得可以在更新的战场上投入,而且头条已经这么擅长内容了,我们就减小投入吧。
钛媒体:New Republic是猎豹之前收购的一家公司,现在又转手卖给头条,当中会有一些损耗吗?
傅盛:价值上肯定是有增值的,从我们自己收获的东西来看,New Republic让猎豹从一家纯粹的APP公司、客户端公司,变成了今天有一些推荐算法、AI技术的公司。整个技术体系,还有刚才讲的认知都有了很大不同。
钛媒体:清理大师这类产品也会像内容一样剥离给合作伙伴吗?猎豹今后对工具等业务的规划是什么?
傅盛:目前还没有这个想法,工具在持续产生利润,而且工具为我们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美团王兴有一个边界论,其实一个人不是说没有边界,而是说一个人如果自我设限,成长就会受到影响。企业也是一样,不要给自己设限,在这个时代丧失机会比什么都可怕。
比如人工智能,虽然看上去挺高深,事实上它就是一个更好的应用。从应用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在工具软件内形成的经验就非常有用——我们对安卓研究那么多年,对这个系统体系很了解,国外也有那么多叫“清理 XX”的,但用户感受上会有差别,这都是我们积累的经验。
钛媒体:您提到美团,美团不论在做打车还是充电宝,都有一个“生活服务”的逻辑,猎豹业务的边界是什么?
傅盛:生活服务这个逻辑太大了,是一个包容万象的逻辑,这不叫逻辑,就是你搞一个框,这个框足够大,然后往里塞,什么都可以是生活,
我和美团的人聊过,他们说边界是自然产生的,有时候是你自己的引力。就像月亮从地球飞出去,是月亮和你的引力产生的连接,而不是事先给它划定好的。
本质上各行各业在加速融合,其实我们认为很多东西有边界,后来发现没有了。你认为真的有边界吗?很多逻辑是我们后天教化养成的。
你想传统零售业早就这样了,你去711看,30%的SKU是自己的品牌,他们的边界在哪里?或者亚马逊是电商,后来有做了云服务,它的边界又在哪里?如果你一定要听内在逻辑,那猎豹的内在逻辑就是工具属性+未来20年大场景,它不会过时。
钛媒体:猎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布局 AI 的?
傅盛:语音和人脸识别是从2016年年中开始。因为当时想清楚一件事:如果说今天的交互是键盘触摸,下一个交互就是语音加视觉,但猎豹今天的问题是被操作系统和硬件公司卡住了,如果猎豹要做一款手机,压力还是很大的。
我从来没有把语音和视觉看成人工智能。我只是觉得所谓AI,只是让这两件事情上了一个台阶,就是变成一种入口和交互,但它还是一个应用。以前你讲一句话,基本上没办法应用,但现在设备就可以把你讲的话翻译成数据。
钛媒体:猎豹布局 AI 的方式是什么,是否会做成平台?
傅盛:会直接做成产品,不会提供一个所谓的平台,平台是巨头的事情。大家都幻想着再来一个安卓,哪有那么容易,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做所谓的平台。
钛媒体:落地到产品和场景中,猎豹对 AI 实现的方式和标准是什么?
傅盛:AI在今天被片面地强调性能,但有一些地方属于技术过剩,应用不足。大家都在拼技术,但很少去想怎么把应用做到用户喜欢、合理的水平。
拿小雅音箱来说,我从来不认为它是智能语音助手,它只有一点:好用。这就是很垂直的应用场景——你懒得动手,或者小朋友不会打字,直接跟它说:“我要听什么”,就可以听得爽。
至于标准,我们就提出:用户收听时打断次数要足够少、续播率足够好,这都表明是否达到用户预期。很多音箱会说它的技术能达到 90%以上的识别率,但那是在安静环境下对大段文本的识别,但真实场景中,没有一个人会对音箱讲话超过20秒,因此我们要求音箱在用户说完“我想听”之后,能根据即使不那么准确的名称猜到歌名或者节目名。这个点播准确率现在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10%。
钛媒体:音箱产品中还有哪些可以提升用户体验的地方?
傅盛:单轮交互一般都可以,但复杂的多轮还是不行,一般到第二轮问答就会跑偏了。
我们有一个原则,就是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产品就不发。包括声纹识别,它最高的准确率行业内是70-80%,但这是严重不可用的数据。为什么?因为经常容易判断错,一旦判断错两次之后,用户会觉得这个东西特别傻,而不是说你的产品比同行要好个70%。
包括我们在严格控制“物唤醒”的标准,特别在午夜12点以后,不能随便碰个东西音箱就响了,那是“午夜凶铃”。如果物唤醒多了,两三次后用户就会拔掉音箱,再也不用了。
钛媒体:现在大公司都说 All in AI,猎豹的差异化是什么?
傅盛:增长路径会有差异化。这个事情最后要落地到产品本身,用产品的思路去思考技术怎么落地,而不是去研发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技术。
其实这和所有行业的发展是一样的。先有一个技术的专利,再等技术成熟后产品化。我也拜访了很多公司,发现这些做智能机器人的,以前有做吸尘器生产线的(制造流);也有教授和博士(技术流);就是没有真正做互联网产品的。
AI本质上有一个核心关键词:跨界。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点,核心是怎么把AI应用起来,而且能够让消费者用它。我们做小雅音箱的时候,把Echo所有的用户行为看了一遍,发现60%的用户是做点歌,所以我们当时就要求,一定要把点歌的需求做得足够好。
钛媒体:怎么判断 AI 未来的趋势,这个行业的门槛会是什么?
傅盛:我跟很多人对AI的看法不太一样,我认为AI技术一定会快速普及,这个观点也是亚马逊的一个高管说的,他说以后高中生就可以做AI。所以大家现在都在谈 all in AI,本质上就是门槛低了。
我觉得实体经济的春天要来了,过去我们会说他们“重”,但现在来看“重”反而是一种优势,所以猎豹也必须把软件变成一个真正的实体,把 AI 放在消费者能接触到的产品中,我们肯定会做硬件,未来所有的设备都应该是智能的。
钛媒体:当下国内互联网公司普遍在海外布局,和猎豹当时出海相比,境况怎样?
傅盛:猎豹抓住了一波最好的互联网国际化的时机。那时候安卓在全球流行,我们是伴随着安卓系统打胜仗。当时美国用户都很便宜,才零点几美金,现在最后悔的是当时没有把钱全砸进去(买流量)。
但今天来看,欧美和中国的问题是一样的,移动互联网不再增长,它的红利已经所剩无几,都要进入精细运营、深度运营和相互激烈竞争的状态,巨头的力量会越来越强。
钛媒体: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是否有机会?
傅盛:我们在印度、印尼、非洲也获取过大量用户,但是发现他们商业化能力特别弱。
比如印度。我们把去年的利润几乎全投进了印度市场,一天能获取上百万用户,结果发现印度用户一个月愿意掏几十元的都很少,这个国家发展比中国慢不止一拍。
而且在印度、印尼这样的东南亚国家,他们对本地化的属性要求会特别多,就会要求你做成下一个美团,这就需要在本地做非常重的运营。
如果只看用户量的增长,海外的确是会更快,我们有一个在非洲肯尼亚做点对点 WiFi 传输的产品,在不维护的情况下每天还有快十万的获客,但要想把这部分流量变现,只能等非洲国家经济崛起了。
钛媒体:巨头做出海业务会遭遇到什么困境?
傅盛:巨头的问题就是他们内部最精锐的人员一定会打国内市场,派出去的成员(可能是实习生)得到的总部资源又很弱,最后高层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也就不再继续投钱。
另外,中国本土市场对创业者依旧有诱惑。不论是操作难度还是收入规模,创业公司去深耕河南一个省,也比去布局海外几个国家要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