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扎克伯格,也要用遮挡摄像头来保护自己隐私?

即使扎克伯格,也要用遮挡摄像头来保护自己隐私?

2017-12-21 07:48francoise 新芽记者
即使扎克伯格也是用遮挡摄像头的方式保护自己的隐私。当越来越多智能联网设备进入家庭生活当中,成为我们生活帮手的同时,如何让它们在采集用户数据的同时,不让人们产生过多焦虑?

被热议一周的水滴直播事件,终于在今天划上休止符。

12 月 20 日上午,360 公司正式宣布关闭水滴直播平台。并删除所有直播相关功能,只提供安防监控功能,水滴直播平台不复存在。

舆论的胜利,意味着大家对隐私担忧暂时缓解,同时也为国内智能硬件行业上了一堂「为用户打造产品该考虑哪些方面」的重要一课。

这起事件,表面上是因为个人隐私和直播功能直接冲突引发的矛盾,但更深一层的问题在于:当隐私空间和网络服务出现矛盾,各自的边界到底在哪儿?从现实中思考,当越来越多的联网设备不可避免充斥我们生活时,服务者能否有一套更符合人们期待的设计准则避免类似的担忧?

隐私的边界在怎样变化?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无论任何时候,用户隐私都应该得到保护,这是不可逾越的边界。但与此同时,很多人在事件中产生出一种情绪:我们不应该再让互联网公司获取我们的隐私,因为这让我们生活变得糟糕。

这种声音充斥在很多场合,但它是否正确?实际上,当我们提供隐私数据给互联网,网络提供给我们的方便远远大于我们的担忧,更实际的情况是:你,我,我们很多人早已离不开这些服务。

从 PC 时代开始,不论是什么平台,当你注册时,不可避免的会提供出你的姓名、性别、年龄甚至更多信息,电脑未普及的那个时代,没有接触电脑的人会避免这样的场景。但现在,几乎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的今天,这些曾经属于个人的私密信息变得越来越不够私密,它们散落与网络中各个角落,你并不能避免

站在用户角度,这些与自身相关的数据「换来」了相应服务。它们提供给你想要的生活,比如不用每一次叫外卖都添加地址,或者听歌时更容易发现合胃口的音乐……这些默认被「交换」的数据如果不加以利用和创造,永远是冰冷和没有实际意义的,但当上传到互联网中,成为网络公司提供服务的基础时,被技术再造的这些数据和隐私,变成了各种方便的服务。

不能避免的同时,也在带来更好服务,这是我们不该产生「再让互联网公司获取我们的隐私,就会让我们生活变得更糟糕」想法的原因。所以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如何通过监督,在享受服务的同时避免自己的数据被过度利用。

比如从视频监控到视频直播,这是数据边界的变化我们的数据已经很难再完全属于个人但这时候我们有权决定它们怎样被使用。我们允许地图 APP 可以获取我们的地址,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告诉所有人我们都去过哪儿。我们允许外卖 APP 知道我们的口味,但不意味着全世界都要知道我喜欢吃什么讨厌吃什么。

水滴直播事件的焦点在于,摄像头在采集数据并提供给用户远程监控家庭(或者户外)的功能之后,想要更进一步加入直播功能,涉及到的是对用户信息的传播。数据采集和数据传播是两个区别分明的点,它们边界一旦不够明确,就会被公众担忧。水滴直播产品经理张西胜也在公开信中承认了自身的问题,如他所说:

「直播和安防监控之间,在 360 智能摄像机上完全是两件事,绝大部分用户的摄像机都是用来做监控的,做直播的用户,需要经过数道复杂的流程才能发布直播。当然,我们把这两种功能做在同一个硬件上,使得大家容易被误导,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

这就是我们需要在互联网生活中注意的:当我们把数据的采集权默认授权给互联网公司时,它们需要更明确告诉用户会用这些数据做出什么,在 360 智能摄像机上,即便直播功能默认关闭,对用户来说这种「监控」和「直播」功能上的区别也需要被明确。一旦用户和服务者双方互相知晓的平衡被打破,用户就会对服务产生质疑和焦虑,更进一步也许会引发安全隐患,这是问题所在,但也正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直接关停水滴直播平台也许是面对外界压力最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它能带给很多人一次「胜利」,但并非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360 智能摄像头最初并没有直播功能,之所以会加入,原因在于一些用户希望能够直播给大家展示自家的宠物,或者自己的手工技艺,这些内容也随着这次关停而消失。

直播功能曾是 360 智能摄像头区别于市面上其它产品的一个特征,甚至在水滴直播和花椒直播加持之下,360 在直播领域还有非常明确的覆盖。但它之所以到今天被关停,原因就在于没有给用户更加明确的提示出「监控」和「直播」的区别。如果能够在市面上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推出特点鲜明的「直播版」和「非直播版」摄像头,或者增加更加明确的特征区别直播和非直播时的状态,也许能更有效的避免矛盾升级。当然,无论何时,用户自身也要有保护隐私的意识。

引以为戒的同时,我们其实应该思考,当越来越多智能联网设备进入家庭生活当中,成为我们生活帮手的同时,如何让它们在采集用户数据的同时,不让人们产生过多焦虑。

智能产品如何不让人产生隐私焦虑

从产品设计角度出发,当产品在提供服务的同时要设计用户隐私时,必须拥有足够明确的让用户决定的权力,这一点在 Amazon Echo 上表现的非常明确。

作为智能音箱行业的开拓者,Amazon Echo 在一系列产品中都将静音键作为主要物理按键设定在产品上,在用户不希望谈话内容被智能音箱采集时,这颗静音按键可以从物理层面直接关闭拾音功能。

实际上尽管这样做,Amazon 也在旗下产品 Echo Look 上遭遇过人们的质疑。极客公园曾经介绍过 Echo Look,在和人对话的基础上,Echo Look 加入了摄像头,让用户可以对着自己拍照并自动给出穿衣搭配的建议。产品发布后,不少人认为其隐私问题让人担忧,甚至有人对其非常排斥,因为在拍照并上传云端之后,没有人能保证它不被传播出去。但事实证明,如果企业能将产品目的明确,并更主动给告知用户,同时带来更好体验,就能减少人们的担忧。

另一方面,AI 技术的加入也许能缓解隐私带来的影响,以 Facebook 为例,过去人们总担心自己的照片被人莫名其妙拿走,并发布在网络上冒充,或者被用来做其它事,但通过 AI 技术对人脸更好识别,Facebook 加入了两项新功能: 

第一,当其他人盗用你的照片并开设新账户,Facebook 会提醒你;

第二,当其他人上传了包含你的照片,不管有没有打上标签,你都会收到一个推送。 

不难看出,这两个功能都通过 AI 人脸识别功能,在判断出用户的信息之后,给用户消息提醒,尽量保护用户隐私。虽然有部分声音认为这是为吸引用户回归并给广告主带来另一种额外收益的功能(比如利用面部采集用户喜好),但能看到的是,利用 AI 技术,我们真的有可能让隐私不像过去那样被人神不知鬼不觉盗走,这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带来了解决隐私泄露的的方案。 

除了对产品上更进一步考虑之外,最终的解决方案也许是规则制定和法律完善。在今年 6 月 1 日实施的《网络安全法》中,提到对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和惩治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等内容的明确规定。《网络安全法》明确强调网络运营者需要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用户信息保护制度,一旦设计用户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和转移,都需要明确与被收集者沟通,并在操作前取得被收集者同意。

不少公司也表示出类似的观点,例如在今年乌镇大会上,快手 CEO 宿华就谈到用户数据的问题,他认为「所有权,使用权,这些都应该站在用户角度考虑,快手只有使用权。」而声智科技副总裁李志勇此前曾谈到「科技趋势让每个人都变成透明人,只有法规可以更好管理。」很多时候,互联网野蛮生长的同时,人们的确需要更加严格的措施守护自己的权益。

我们或许真的无法避免越来越透明的生活,但当互联网服务更进一步主导我们生活时,用户,企业和政府都需要思考如何更好的解决隐私引发的焦虑。当家庭中出现越来越多智能产品,大到智能电视机,小到智能摄像头,新到智能音箱,它们在为家庭提供方便,拉近我们和未来的距离时,这一点愈发重要。

*本文作者francoise,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新芽NewSeed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