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局无人零售半年的每日优鲜,近期动作频频。
2017年12月29日,每日优鲜正式对外宣布,旗下孵化半年的无人零售项目每日优鲜便利购(下文简称“便利购”)近日已分拆成独立运营的子公司,并获得2亿美元A+B轮融资,腾讯、鼎晖投资等原每日优鲜投资方继续出现在名单中。
获得两轮融资后,便利购将加速跑马圈地,在全国60个城市快速完成50万个优质点位的拓展,预计于2019年底实现完全盈利。
据统计,在无人货架这个风口上,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至少已发生30亿元融资,赛道上既有阿里、京东、顺丰等巨头入局,也有猩便利、果小美、小e微店等玩家异军突起。而作为生鲜电商“黑马”每日优鲜旗下项目,其供应链和库存体系都为便利购形成壁垒,是备受资本看好的关键,后者的融资金额也达到目前行业最高。
在众多创业项目井喷的无人货架行业中,便利购与同行相比有何优势和劣势?在一周内宣布成立独立子公司、完成两轮融资、引进前美团外卖高管,充分热身过后,便利购将如何快速奔跑?
斩获行业最大融资
在生鲜电商行业中,每日优鲜自身就是一匹“黑马”,而便利购上线则不过半年。
在生鲜电商行业经历2016年寒冬、2017年洗牌过程中,每日优鲜通过精选SKU+前置微仓的模式,已率先在2017年8月宣布实现一线城市整体盈利。
每日优鲜的模式验证成功后,便利购随着无人零售的风口应运而生。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无人零售商店研究报告》显示,在2017年,中国无人零售商店交易额预计达100亿元,未来五年无人零售商店将会迎来喷发期,至2022年市场交易额将接近1万亿元;用户规模方面,至2022年,无人零售商店用户规模可达2.4亿人。
在继共享经济后再次吸引大量资本涌入的无人零售领域,无人货架尤为火热。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线上引流成本越来越高,线下引流成本反而较低,所以线上电商纷纷进军线下,拓展新的流量来源。
此外,便利购B轮领投方鼎晖创新与成长基金合伙人张海峰也表示,“我们长期看好以无人货架为代表的近场零售行业前景,它把商品与人之间的距离划时代地缩短到10米以内,是新零售的最佳切入点。”张海峰认为,人货距离的大幅缩短,将对整个零售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上述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9月末,已经有至少16家无人货架获得投资,最高的达到3.3亿元,融资总额超过25亿元。
但与同行数千万乃至亿元级别的融资相比,便利购此次获得2亿美元A+B轮融资后,是目前行业内获融资金额最高的一家。加上此前每日优鲜内部的3亿元专项资金投入,便利购目前拥有全行业最多的资金储备。
尽管无人货架行业风云涌起,但还没有一家成为巨头,按照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套路,烧钱大战在所难免。便利购大量的资金储备,无疑有利于它跑得更远。
已建立行业壁垒
巨头入局,资本涌入,无人货架大战在2018年一触即发。
除了靠融资烧钱,曹磊同时指出,在兵家必争的一线城市办公区域之外,二三线城市人口总数更多,潜在用户数量大,但如果无人货架入驻企业的标准较低,那么总体运营质量可能也会下降,不利于品牌长期发展。
2017年6月,便利购开始出现在北京中关村、望京、国贸等企业办公室。从每日优鲜内部孵化出来,便利购在运营上有何秘诀?
从便利购铺设的办公区域可见,2平方米内布局了全温区货架,包括存放零食的常温货架、存放水果和饮料的冷冻柜、存放雪糕等冷藏柜、存放热饮和餐食的热储柜,SKU达到近100个,提供的商品种类约为同行的2倍。“便利购的单点用户体验一直领跑行业。” 便利购CEO李漾自信地说。
在这背后,每日优鲜在过去2年多搭建的前置仓冷链基础设施和全品类生鲜商品供应链功不可没,而这恰恰是众多无人货架项目所不具备的。
以办公室货架起家的创业公司,如从配送业务转型的小e微店,运营模型节奏的前三步分别为占领优质网点、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而攻破难度更大的“优化供应链”仅被排到了第四位;成立半年获5亿元融资的果小美前期仍在探索供应链模式,1月3日,果小美宣布与B2B电商平台中商惠民在北京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但依靠外部供应链能否为其构建有竞争力的经营体系仍值得考量。
对于每日优鲜的供应链优势,便利购A轮领投方腾讯投资部董事总经理李朝晖很是看好,“无人货架竞争的核心在于供应链,每日优鲜便利购是当下这个赛道中具备成熟自有供应链系统,能够提供丰富品类、稳定品质商品的实力玩家。”
另一方面,除了商品品类多、品质稳定,低成本和高补货频次也是便利购的模式优势。李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表示,便利购有着独特的后台库存体系和补货算法,“由于大仓、微仓、基础建设都是和每日优鲜共用的,这也构成了我们的高壁垒,使得我们具有日补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每日优鲜是业内第一家提出前置仓模式的生鲜电商,看似重成本的模式一度受到质疑。而在2017年,每日优鲜将前置仓数量从300个提升至1000个,并用实现盈利的业绩来验证其可行性。
全消费场景挑战
作为每日优鲜从线上走到线下、通过进一步增加终端密度覆盖更多场景的第一步,便利购于每日优鲜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2017年12月12日的WISE2017新商业大会上,在每日优鲜创始人兼CEO徐正分享了重构零售中“人、货、场”三个要素,提出实现“货找人”的目标。那么,每日优鲜的到家业务是商品送到家门到消费者手上,便利购则是送到近在咫尺的办公室内。
在徐正的愿景中,便利购将依托每日优鲜过去3年到家业务构建的前置供应链基础设施,快速从无人货架场景切入,实现用户全场景的覆盖,最终为用户构建一张近场零售网,并与到家业务形成双向的战略协同效应。
目前,便利购已覆盖全国30个城市,铺设1.8万个点。获得A+B轮融资后,便利购将目标设定为在60个城市快速完成50万个优质点位的拓展,并预计于2019年底实现完全盈利。
尽管有着供应链和前置仓库存体系的优势,地推却是便利购的短板。但这将在便利购在1月3日宣布引进前美团外卖大连锁总经理刘澍加盟后得到改善。
引进刘澍担任合伙人兼CMO,打造直销铁军的消息宣布后,徐正在朋友圈两次为刘澍“打Call”:“不愧是美团销售铁军的大将,很快就为便利购团队带来了大规模的精兵强将和实战经验。”
正如徐正对刘澍“人狠话不多”的评价,刘澍在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便利购直销团队在1月份会达到3000人,3月份预计能达到5000人。
在刘澍的规划中,从客户维度看,假如把客户分成金字塔的四层,便利购主做腰部以上(50人以上)以及头部、超级头部的客户,针对不同客户去做销售组织的建设;从城市维度上,对开拓的60个一、二、三线核心城市进行分级管理,通过搭载前置仓冷链网络,给客户提供不同的商品品类服务。
此外,每日优鲜方面向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透露,50%的便利购用户此前并不是每日优鲜用户,每日优鲜和便利购分别触及到到家和办公两个重要的消费场景,两者也能形成互相导流的效应。另一方面,每日优鲜商城此前在商品采购、品质把控上已经积累的深厚经验和渠道,在便利购将得以沿用。
而在加速地推的同时,便利购对行业共同的货损率难题却不太担忧,即使提出了在全国60个城市快速完成50万个点位铺设的目标,也同时强调要覆盖的是“50人以上办公场景(优质点位)”。便利购方面告诉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货损率并没有外界想象高,密闭环境下发生盗损的情况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