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顶大会”“芝士超人”“百万作战”“百万赢家”............多家平台一同“撒币”让网友直呼过瘾,答题直播瞬间成为2018年的第一新风口。
如今,烧钱还在继续,但平台方已经开始收割流量了。
近段时间我们发现,各家直播答题平台都有了一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开始频繁出现广告。
“用美团旅行买火车票无法做到哪项?A.抢春运紧俏火车票;B.分享获得免费加速包;C.找个女票回家过年。” 这一幕出现在1月9日13:00场花椒“百万赢家”的答题直播界面。
据介绍,“百万赢家”美团专场整个答题过程中共有4道美团植入问题,涉及美团的外卖业务、旅行业务等。而这个号称中国首个“直播答题”的商业广告,短短30分钟就引来400万围观。
花椒相关负责人指出,在一问一答中,美团的品牌形象以及产品特性深深植入到了用户的脑海中,幸运的用户还能获得一定数额的现金奖励。毋庸置疑,这次专场答题活动开创了答题直播广告的先河。
美团专场之后,各种广告专场在多个直播答题平台轮番上演。短短一周,已有超过15家广告商进入到直播答题中。
1月16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围观了4个平台全天共计31场直播答题发现,其中有10场为“广告专场”。专家认为,直播答题中的广告,好看的是数据,而不是真正的广告成效。
对于曾火爆一时,如今却增长乏力的直播平台来说,通过答题奖金来吸引新用户颇为划算。一场10万元奖金的答题,参与者往往有十几万人,据此计算,平均获客成本只有不到1元钱,以往普通的应用推广人均成本则需要几十元。
此外,直播答题一般采用的都是邀请好友获得“复活卡”方式,基于社交的病毒式传播也让“拉新”变得更有效率。
而对于互联网产业来说,流量直接意味着真金白银,手握海量用户,就相当于守着一座金山银山,各种金主爸爸不请自来就会愿意投钱打广告。
“我们已经接到大量合作伙伴的商业合作需求,更多的商业合作案例将陆续开展,快消、教育、娱乐、电商等领域的客户成为我们合作的主力军”,某平台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尽管一切“看起来很美”,但直播答题的生命力却不能仅仅依靠“撒钱”来维持。靠补贴、靠价格战吸引用户,是互联网企业在发展初期打开市场的惯用手段,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从目前来看,直播答题平台们缺乏自己的特色,形式极其雷同,本质上就是一种同质化竞争。并且,为了能够迅速回本,平台通过题目中夹带广告题的方式进行直播,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反感。
不久前,某个直播答题平台的微博转发了某手机品牌一张海报,海报中介绍了该产品的详细信息。根据微博内容,这张海报包含了当天一场答题直播中的6道题目的答案,占到了总数的一半。
对于这些广告,网友们也表达了不同的观点。有的网友认为,这些是“送分题”,可以少答几道知识题;也有的网友说:“为了背那几道广告,简直拿出了高考前的状态,太累了,不玩了。”
还有的网友表示:“广告太多了,本来是想答着玩儿,顺便学点新知识,结果学的都是广告,这是知识问答还是广告问答?”
作为上线十几天的产品,快速实现商业化,这在互联网行业实属罕见。但是,如此消费靠“撒币”而获得的粉丝流量,不知最后能撒到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