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亲密关系”:声音当男友,AI做闺蜜,相亲上腾讯

新式“亲密关系”:声音当男友,AI做闺蜜,相亲上腾讯

2018-01-22 17:17francoise 新芽记者
每天凌晨一两点,荔枝FM会有奇怪的收听高峰,人们听着ASMR入睡。智能音箱发售两天后,人们开始问奇怪的问题,有小孩吵架找它“评理”。“亲密关系”的转移,会成为我们理解智能时代的“钥匙”吗?

荔枝FM的赖奕龙发现,每天凌晨一两点,会有一个奇怪的收听高峰。无数人戴着耳机,听ASMR(颅内高潮)音频入睡。电影《盗梦空间》曾有同样的场景:人们戴着头盔挤在一起。“这是他们睡觉的唯一方式。”

小米的黎万强发现,小米智能音箱发售两天后,很多人开始问“奇怪的问题”。亚马逊的智能音箱Echo,每天有3000万人对它说话。新一代小孩,跟父母吵架后会找智能音箱“评理”。它正成为家庭一员,尽管通用AI还远未成熟。

曾经我们以为,内容、控制和流量才是关键词。但怪事正在发生:有人听无意义的音节潸然泪下,有人向智能音箱吐露心声。人类正走出“人际网络”,向机器、无指向的声音寻求新的慰藉。

也许,“亲密关系”才是理解新生事物的钥匙?人们的情感需求,会帮助新的音频节目、智能音箱或社交平台崛起?

荔枝+夜听:声音成为“社交的终点”

荔枝FM的赖奕龙说,也许关键不是内容,而是声音。

他最早是音频主播,荔枝FM在发布时,初衷就是录音工具和语音直播平台。

荔枝崛起后,一档音频节目《夜听》曾希望入驻,但被赖奕龙拒绝。后来它转战微信公众号,一年增长至1500万粉丝,相当于新的“咪蒙”。甚至朱啸虎都说,自己投资了这个“微信第一大号”。

《夜听》以感性、富有磁性的声音俘获女性听众。这类节目早已有之,为何今天忽然崛起?

赖奕龙觉得,这与95后的新听众有关。对他们,声音就是社交的终点:

1、他们不希望见面,满足于声音交流。无论主播还是网友,听声音就已足够,见到真人反而会破坏想象。

2、他们关注细分领域,很偏的话题也听得入迷。

3、他们不关注同城,也不会沉淀到微信。陌陌曾经的困扰已烟消云散。

“虚拟不再是现实的前戏,它变成了真实世界。”赖奕龙说。新一代人无比孤独,却不愿接触真人。声音成为了新的情感载体,它侵入性低、缺乏指向性,却更加感性。

声音的意义是陪伴,“它不在于说什么(内容),而是方式。”赖奕龙说,很多人在荔枝上听着ASMR睡觉,每天听到凌晨一两点。声音正凌空架起一个新维度,即使还没有所指,另一端的听众已嗷嗷待哺。

智能音箱:人们吐露不愿说的秘密

在智能音箱上,类似的故事也在发生。

小米的黎万强说,他们最初设计AI音箱时,关注的是两点:得是个好音箱,还要能控制智能家电。大部分人购买后,控制只限于开灯和电视。

但用了一两天后,怪事开始发生。有人问怪问题,有人漫无目的地聊天。看起来,过去向猫或杯子说话的那些人,如今正转向智能音箱。

智能音箱可能天生就适合“情感投射”。在黎万强看来,产品有强关系、弱关系两种。空气净化器可能开关就好,但智能音箱却要拟人化、亲近化。小米就给智能音箱起名“小爱同学”,并设计了手办形象。

在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缺乏“机器认同”:欧美有机甲文化,日本有“万物有灵”和机器狂热,在中国老一辈眼中,它却不比扳手强多少:人们问它天气,但并不咨询情感问题。

但“二次元”提供了翻身的机会:它正成为主流文化,自带情感寄托,又适合机器形象。也许00一代长大以后,人们对机器的态度就将逆转。

除了智能音箱,整个物联网都在重塑人类:门窗、空调和净化器正相互唤醒,织成一张网络。物联网可能不是“人操控万物”,而是物的网络包围人。黎万强说,“人和机器都在进化。有人觉得‘人机械化’并不好,但也许本该这样。”

猎豹移动傅盛,则认为智能音箱“情感化”的道路还十分漫长。

他说,“如果你不理解程序原理,也许觉得像回事。”但智能音箱并不能理解你的话,它们只是数据足够多,能挑出你最想听的那句。

傅盛觉得,目前“通用语义理解”的水平还不足以支撑情感分析。“有个全球比赛,让人和机器对话20分钟,冠军也只维持了12分钟。”如果不限对话内容,三四岁的孩子几分钟就能甩开机器。即便做成宠物,也比智能音箱现实得多。

在傅盛看来,从机器学习到语义理解,再到情感分析,“链条还是太长了”。在人脸识别、语音分析积累的误差,会随着链条不断扩大,最终南辕北辙。至少在几年内,机器作为情感陪伴还不会有突破。

下一代社交:虚拟空间中,兴趣让我们更真实

机器时代,“日久见人心”正成为过时的谚语。

当你窝在被炉、不愿出门时,机器却拥有你二十年的数据,能一秒匹配出对象。那些无法量化和解释的变量,在评定信用时不被接受,社交时却会被解读成“偶遇”。极客公园的创始人张鹏说,“也许下一代婚恋平台,会在拥有数据最多的公司中产生,比如腾讯。”

去年,一个最初不起眼的项目“概率论”,爆火后拿到了第二轮融资。他们匹配“短期情侣”,让他们协作完成线上任务,实现破冰。对新一代来说,匹配要伪装成偶遇,破冰则需要载体:没压力、没有很强的目的性,在不经意间心动。

除了婚恋,更通用的社交领域,也正因新生代的长大酝酿变革。

PC时代,网络连接了陌生人,诞生了QQ。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寻求社交沉淀,诞生了微信。在虚拟社区时代,Facebook和各种VR/AR技术,都在努力使线上生活更亲近。下一代社交平台将诞生在哪里?

傅盛说,自己的女儿每周都玩MineCraft,在里面造城堡。后来,她们专门建立了线下俱乐部,拍电影,谈设计。“她们造一座城堡,投入的感情和精力并不逊于物理世界”。

什么是真实的?傅盛说,也许数字生活更真实:它提供了可选择性,人们能实现自己曾无法想象的愿望。在虚拟社区中,人们因兴趣重新聚拢,并成为更真实的自己。

黎万强也同意:数字时代看似冷冰冰,实际更加有效。人因兴趣而重新组织,人的个性成为新的中心。

青松基金刘晓松,曾是腾讯最早的投资人,如今也在寻找下一代社交平台,尽管它的面目还十分模糊。

有人认为,下一代社交平台甚至会更快到来。易观一位分析师说:00后的一代,与80后、70后文化代沟太大。他们很可能不愿跟父辈使用同一个“微信”,仅凭这点就能撑起新的社交平台诞生。

*本文为新芽NewSeed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新芽NewSeed(微信公众号ID:pelink)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文章评论区联系授权。如不遵守,新芽NewSeed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