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章之前先做一个测验:
如果一分钱都不给你,你有办法活下去吗?你能自己活多久?创哥很难想象身无分文的自己,该如何去讨生活。但是在德国却有一位神奇的大妈,带着一只行李箱生活,注意人家可不是流浪汉哦,一分钱不花足足生活了二十多年!
这样的生活简直不能想象,完全颠覆了人类追求安全感的本能,但有人真的做到了,她就是德国家喻户晓的老奶奶,海德玛丽·施维姆(Heidemarie Schwermer)
在这二十多年里,除了不花一分钱过生活,她还游遍德国、意大利等几十个国家。这种几乎是异想天开的事情,她究竟是怎么做到?
富家千金生活一落千丈
成年后企图摆脱金钱控制
海德玛丽关于不花钱生活的想法,或许可以追溯到她的童年。
1942年,海德玛丽生于东普鲁士的一个富裕家庭。家中经营咖啡厂,上有哥哥和姐姐。小小的她一头金发,可爱的像个洋娃娃,作为最小的孩子,海德玛丽从一出生起就被全家人捧在手掌心宠爱。
可惜海德玛丽两岁的时候,二战的战火就烧到了她的家乡。战乱中父亲奔赴前线,母亲带着几个孩子们仓促地踏上逃亡之路,此后一家人再未团圆。
一路颠沛,母亲带着海德玛丽兄妹逃到了西德,隔年东西德分裂,他们再无机会回到故乡。而此时的他们早已一无所有,几经挣扎才好不容易求得庇身之所。
还未成年,海德玛丽便经历了战乱中的人情冷暖。从富家千金一落千丈成为穷苦难民,她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失去了财产,他们一家就在周围人眼中变得一文不值,难道只有金钱才是世人衡量一切的标准吗?
尽管家道中落,但儿时的海德玛丽还是深深被童话里美好且公正的世界所吸引。从小就在心里悄悄许下愿望:“我愿付出一切,去创造一个纯粹的世界。不受金钱的摆布,人人活得有尊严。”谁也没料到,这个早慧的愿望后来竟成为了她一生坚持的梦想,始终追逐的目标。
1965年,长大后的海德玛丽成为了一名教师。在德国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只要不犯法终身都不会失业。不仅社会地位高,薪酬也很可观,妥妥的金饭碗职业。
但海德玛丽特别喜欢心理学,工作了17年之后,她果断地辞掉了教师这份工作,转而去攻读心理学与社会学,并取得了心理完形治疗师资格,随后在德国多特蒙德市开设了自己的心理诊所。
心理医生的职业收入固然不菲,但是金钱并非海德玛丽的追求,她不甘于独善其身的安稳。
直到有一天,海德玛丽看到了一则的新闻:
加拿大当地的某个乡镇的一家公司倒闭,使镇上的人都失去了财产来源。为了养家糊口,这些人自发成立了一个互助交换圈,你帮我做饭、打扫卫生,我帮你除草修房顶,诞生了原始的以物易物的生活方式。
这个新闻让海德玛丽为之一振,人与人之间“以物易物”?就是根据彼此需要进行物或服务的交换,不掺和金钱的交易,这不正是她梦寐以求所想要建立的纯粹的世界吗!
受到启发后,海德玛丽立刻行动起来,1994年便在多特蒙德市也建立起一个这样的互助交换圈,起初是为了帮助流浪汉。她每天积极收集各种愿意参与进来的人的地址,记录这些人所能提供的帮助,而后再将信息散播出去,但没想到退休老人、失业者甚至是普通人都积极的参与了进来。
大家在这个圈子里能彼此互相交换,不用涉及金钱就能满足生活需要。与此同时,这里的人们还能学习如何在“提供”及“索取”之间取得平衡。
后来互助交换圈甚至在整个德国范围中流行开来,大批媒体闻风对此进行报道,人们亲切的把海德玛丽称之为“交换之母”。
在不断交换的过程中,海德玛丽也越来越意识到,生活中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并不太多,而人们之所以不停的买买买,无非是受到欲望的驱使,人的价值不应该完全由金钱主宰,人人都能对社会或他人贡献一己有用之力。
“如果我们有其他推崇的东西,没有金钱的世界完全有可能实现。”她说。
人到中年散尽家财
体验不花一分钱的生活
交换圈建立了四年,成功让她看到脱离金钱,靠交换能力生活的可能性。
她也深深感受到简单、纯粹的生活带给她的自由和快乐。
海德玛丽在此期间一直践行着断舍离的生活态度,自己的衣服如果不扔掉,就绝不买新的。
彼时,海德玛丽的一双儿女都已成家立业,自己与丈夫也已分居多年甚少联系。所以她决定大胆效法故事中的小女孩,将自己的所有一切全部送人,开始自己的试验,也就是完全不用货币过生活。
海德玛丽离开了自己一手建立的交换圈,并关掉了自己的心理诊疗所,变卖了居所,家具和其他财物也全都送给了别人。甚至退掉了在德国很重要的医疗保险(因为自费就医非常昂贵),只留一只衣柜在朋友家,放着她仅存的一些东西。其余的家当,只要一大一小的行李箱就可以随身带着走。
她为别人提供发育辅导,心理咨询,换得了手机卡,解决了通信问题。
为商店打扫卫生,她换得了新鲜的食物和瓜果蔬菜,解决温饱。
帮朋友清除庭院杂草,照看宠物,换来在朋友家中留宿的机会,解决了住宿问题。
当然,有时这种提供服务的方法不能完美地换来自己所需,所以海德玛丽也只能去农贸市场捡卖剩的瓜果,或是重操旧业为人提供心理诊疗,但无论如何她都始终坚持了一个底线:不接受金钱。
本来海德玛丽自己设想的是,这个试验就只为期一年。但是一年之后,海德玛丽发现这样不需为钱财耗费精力的日子异常自由,她有了更多时间去做别的事情,“我根本就不想回到原来的生活”。
就这样不花一份钱的生活她真的已经生活了20年。
这二十多年身无分文、仅靠交换讨生活的日子里,她还过足了精彩人生。
她带上自己仅有的行李箱说走就走,逛遍了瑞典、意大利、澳大利亚等不同的国家,世界的缤纷多采与丰富多变,每每让她觉得非常兴奋。
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她却过得津津有味。
幸福不要外求
简单生活就能带来美好
后来海德玛丽的事迹在德国成了家喻户晓的传奇,被人称为“交换之母”。
之后海德玛丽被TED演讲邀请讲述自己的故事,并于2008年获得了了意大利“帝奇亚诺·坦尚尼和平奖”。
2010年,一支挪威与意大利合作的著名团队专门还拍摄了她的纪录片《Living Without Money》(不花钱过生活)。
最后,她把自己多年来的经历写成了一本自传——《福从天降的实验》。一经出版便火遍全德国,还翻译成多国语言畅销全球。
尽管出了自传,得了奖,上了电视。但海德玛丽依然没有打破不接受金钱的坚持,唯一的破例是她接受了出版社给的稿费,但转身就将钱送给了需要帮助的单身母亲。
近年来各地“施与受”生活方式风起云涌,她专门开了网站给出了施行方式,先要回答这几个问题。
1.首先,必须面对真实的自己,扪心自问:我真正需要什么?我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我的生活有所不足或者丰富充实?只询问与自己有关且触及内心的问题。
2.第二步与外人有关,也就是问自己:为什么我会生邻居、同事、朋友的气? 那和我有什么关系?其他人对我而言反映了什么?而不是告诉自己:我不想再和这个人有所瓜葛、我可以从冲突中学习教训。
3.第三点与行动策略有关,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我能贡献何种能力,才能帮助改善世界?这问题或许会将你引领至既有的各种团体,或者促使自己成立工作小组。
海德玛丽也曾想过,是不是应该多挣点钱去帮助贫苦的人。但经过仔细的考虑,她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这些不过是杯水车薪,人也永远不会满足,解决不了社会根本的问题。”
所以海德玛丽创立了网站,希望能将这种回归纯粹的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
但她深知自己所走的路非常自我,不一定适用于大众。所以她从来都没想过煽动所有人都效仿她的行为,她的目的是为了唤起大家对自己内在的重视。“我想改变的不是人,而是这个绕着金钱打转的世界。”她认为必须从内在转变,和人互动时要保持开放的态度。
经常有人会告诉海德玛丽,受到了她的激励,开始重视自己并为理想而努力,这才是让她感到值得的事情。
“一直以来,创建一个不用钱就能过生活的社会,始终是我的生命重心。虽然我不想成为大力鼓吹别人迈向特定方向的传道者,但在他人身上看见细微的改变时,我仍旧喜不自禁。
保护环境、疗愈地球、帮助别人,这些事总令我心喜雀跃。虽然现今对待金钱的态度和方式,使得贫富差距日渐扩大。但这个世界上,也可以有别的价值观,像爱、忠诚、互助等无法买卖的东西,意义更加重大”。
“幸福不要外求,
也许哪一天钱就会彻底消失,
人又何必成为钱的奴隶。
对有些人来说,
我的活法是一种挑衅;
但对另一些人而言,
我却提供了一种答案。”